孫利民
(黑龍江東方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6)
格式免責條款是指帶有免責內容的格式條款。在保險、運輸、電信服務等領域經常使用這類條款,如人身保險合同、車險合同、飛機票和車船票、郵寄貨物、辦理各種電信服務時使用的有關單據,其中有些缺乏公平合理性的,又常被稱為“霸王條款”。這些格式免責條款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消費者遇到此類情況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在我國相關的法律規定中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要研究格式免責條款的效力,應同時結合格式條款和免責條款的法律規定。
免責條款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規定的排除或限制一方當事人未來責任的條款。免責條款的設定為當事人事先預見風險和鎖定風險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這對鼓勵交易、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法律從合同自由原則及經濟效率考慮,允許當事人達成免責條款,但并不意味當事人可以對免責條款任意作出約定。
免責條款作為合同的一部分,必須符合法律所規定的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方能產生法律效力,即(一)簽定免責條款的行為人應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二)簽定免責條款的當事人意思表示要真實;(三)約定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免責條款具備以上條件才可能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無效的情形也同樣適用于免責條款,即如果免責條款屬于以下任意一種情形,則無效: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而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
除了以上一般性標準衡量免責條款的效力,我國合同法第53條還直接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這就說明,當事人可以在不違反該規定及一般標準的情況下約定免責條款,但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免責約定無效。這既體現了我國民法上的私法意思自治原則、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可以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由約定合同條款,包括免責條款。只要當事人雙方自愿達成協議,則可以免除其未來可能承擔的違約或侵權責任。只要不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國家就不應該對其加以干預。
也就是說,既然免責條款也是合同,其效力的判定,就不僅應符合合同法有關免責條款的特殊規定,同時也應符合合同法中合同效力的一般性規定。
格式條款是指一方當事人為了與不特定多數人訂立合同重復使用而單方預先擬定,并在訂立合同時不允許對方協商變更的條款。如運輸、保險、電信服務等領域大量使用格式條款。格式條款的適用可以簡化簽約程序,加快交易速度,減少交易成本。由于格式條款是由一方當事人擬定,且在合同談判中不容對方協商修改,條款內容難免有不公平之處。所以《合同法》對格式條款的效力及解釋有特別規定,以保證合同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合同法》第39條規定:“采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從此條規定可以得出,在格式條款中可以約定免除或限制其責任的條款,只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并予以說明就符合自治原則和合同自由原則。但未盡提示說明義務的,該格式免責條款的效力則有可能是可通過法院撤銷的,也有可能是不須法院撤消而本身就是無效的。第9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關于提示和說明義務的規定,導致對方沒有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對方當事人申請撤銷該格式條款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10條進一步規定:“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并具有合同法第四十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格式條款無效。”該條司法解釋針對的是,格式條款使用人違反將免責條款訂入合同時所應承擔的提示和說明義務,且違反第40條規定時,則無效。
但《合同法》第40條又規定:“格式條款具有《合同法》規定的合同無效和免責條款無效的情形,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這條規定又表明,格式條款中免責、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約定是無效的。這似乎又與第39條之規定相悖。到底應該如何理解第40條之規定,王利明教授認為:“我國合同法第39條規定格式的免責條款只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責任予以免除,只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并予以說明,就是有效的;而我國合同法第40條所提到的免除責任,是指條款的制訂人在格式條款中已經不合理地、不正當地免除其應當承擔的責任,而且所免除的不是未來的責任,而是現在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因此,這兩條所規定的免除責任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是不矛盾的。”“所應當承擔的責任”是指法律規定應當承擔的責任,既法定的強制義務,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6—23條規定了經營者應當承擔“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與消費者約定履行的義務;接受消費者監督的義務;保證商品和服務安全的義務;提供商品和服務真實信息的義務;標明真實名稱和標記的義務;出具購貨憑證或服務單據的義務;保證商品或者服務質量的義務;履行三包或者其他責任的義務”,這些義務都是法定的強制性義務,經營者不得在格式條款中回避其應承擔的義務,否則該條款將因違反法律規定而無效。另外,格式條款的制定者不得排除對方的主要權利,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條款的內容應當公平、合理,而公平、合理的標準就依據民法的平等、自愿、公平、誠實信用等原則來確定。按照消法第24條的規定,凡是不公平合理的、存在排除或限制消費者權利的格式條款是無效的。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在衡量格式免責條款的效力方面,我們不僅要依據合同法中合同效力的一般性規定,同時也要結合免責條款和格式條款的特別規定,以及結合消法和其他法律的相關規定。當事人在格式免責條款下自身合法權益如果受到損害,不應束手待斃,任人宰割,而應拿起法律武器,通過消協或法院等有關部門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1]王利明.合同法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鐘國才,謝菲.論免責條款的效力[J].武漢大學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