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商丘師范學院,河南商丘476000)
金融創新是由熊彼得提出的概念,雖然業內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是總結概括起來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為了追求利潤而進行的制度創新;二是為了規避風險而進行的金融服務的技術創新;三是新的金融工具創新。從20世紀開始,金融創新的腳步大大加快,主要動因是利率的波動加大,經濟環境的重要變化以及金融業為了規避政府的監管。金融創新在促進金融發展的同時,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加大金融風險,引發金融危機,甚至會對整個經濟造成破壞性影響。據IMF統計,自1980年以來,幾乎占IMF成員國的3/4的130多個國家經歷了金融業的嚴重問題,發展中國家和市場經濟國家都受到了影響。從英國巴林銀行破產到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經營危機,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到拉美金融危機,都表明金融創新令金融機構面臨更多的風險。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環境的改變,以傳統業務為主的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加速下降,為此商業銀行必須尋找新的表外業務,從事其他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投資銀行等所從事的承兌、擔保、期貨和其他有價證券衍生工具買賣等。這種混業經營不僅加大了商業銀行的風險,也改變了金融工具本身作為避險工具的初衷。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各方指責最多的便是金融業的混業經營,以及為了利潤而不顧一切的創新衍生工具所引起的風險升水。另外,從銀行的資產和負債來看,使用新的金融工具使得銀行的表外業務具有的“或有負債”性質蘊含極大風險,原因是商業銀行大多采用支持性信用工具,即當購買這種衍生工具的客戶出現資金缺口時,銀行有義務向其提供資金支持,很顯然這種方式勢必增加銀行的或有負債。例如美國的聯邦住宅抵押貸款,一旦房價下跌,貸款人很難承擔這種巨大的風險,那么為其貸款的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變成了市場波動的替罪羊。一旦這種方式在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內大范圍擴散,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雙重風險就集中在了金融體系內部,將對整個國家的金融安全造成威脅。
除此之外,大量的表外業務也增加了央行監控的難度,世界各國的商業銀行都受到其央行的嚴格監控,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求資本充足率達到國際規定的8%,自有資本一旦低于這個比率,商業銀行會被要求增加所有權資本以降低風險。但是對商業銀行而言,資本充足率越高,其經營成本就越高。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屬于表外業務,不改變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所以央行很難對其真實的資產負責情況進行監控,而隨著表外業務的擴大,風險相隨而至,銀行承擔風險的能力降低,內部監管也面臨很多困難,商業銀行財務報表的信息質量大打折扣,而且只要這些新的金融工具能給銀行帶來利潤,那么經營者的風險管理和風險意識也逐步淡化。總之,在表面盈利的推動下,商業銀行逐步偏離了傳統業務的軌跡,削弱了銀行體系的風險控制能力,因此國際巴塞爾協議委員會也呼吁各國中央銀行把對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納入監控體系中來。
金融行業的最大活力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迅速發展,他們的大量出現改變了金融體系的結構,令商業銀行的比重降低,投資銀行、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比重隨之上升同時加快了資金使用的效率,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金融機構也是金融創新的主要推手。首先,非銀行金融機構涉足資產證券化業務為主,大量參與高杠桿、高風險、高利潤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這些機構的目的不是為了規避風險,相反是在風險加大的過程中通過投機來獲取高額利潤,所以他們既是金融創新的受益者也是金融風險的制造者。顯然這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高風險經營策略為金融體系埋下了隱患。其次,由于在金融體系監管上存在漏洞,尤其是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能否混業經營的問題一直備受爭議,以美國為例,先是允許混業經營即允許商業銀行參與非銀行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同時也允許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存款和貸款的業務。后來又嚴格限制了雙方的業務范圍,再到2008年以前又逐步放開限制。因此金融系統內的兩大機構——銀行和非銀行,關系密切,業務交叉,使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方式很容易在整個金融系統中被效仿,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場面:商業銀行想增加利潤而開展對金融創新工具的投機業務,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了獲取巨額資金而開展吸納存款的業務,由此造成的系統的連鎖反應將數倍地放大金融創新工具的風險。另外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出現,會導致市場投機者被一種高風險、高利潤的交易所吸引,實體經濟將失去資金的來源,進一步會對生產和就業造成負面影響。
金融工具的日新月異使得金融風險更為隱蔽,增加了風險的不確定性。一旦出現,對于金融市場的破壞力是巨大的,而由于其隱蔽性更強,導致監控的難度加大。金融創新工具原本是為了幫助投資者和企業管理者降低資金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但是在幫助轉移產品市場風險的同時,卻不幸成為了投機者的工具,原本規避市場風險的工具成為破壞力和隱蔽性更強的產品。而在風險轉移的過程中,原本具有風險的投資項目,被創新包裝以后看起來可能會很安全,例如美國的次級貸款工具就是這樣的。所以在風險轉移的同時被隱藏,再經過幾輪相似的包裝,風險的倍數卻放大。一旦發生連鎖反應,金融工具提供的層層保護就變成了層層風險,2008年的次貸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
金融體系是一個國家的金融結構,以及組成這一體系的各類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職責分工和相互聯系。金融制度是在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對各類金融機構的行為規范和對金融運行環境的宏觀規則設計。因此加強金融制度的建設應該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展開:微觀上建立和完善對金融機構的行為規范;宏觀上完善金融環境的制度設計。
我國目前的金融監控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對銀行內部結構性風險監管不足。同一銀行系統內各分支行出于局部利益的考慮,各自推出各種金融產品以實現其局部利益的最大化,但從總體看,各分支行利益的最大化卻并不能實現整個銀行利益的最大化,甚至有可能導致全行的風險損失。其次,在風險監管中,懲罰機制缺乏有效的威懾力,獎勵機制又不能很好地調動被監管對象的積極性。如何根據現有的政策與市場條件在風險最小化與收益最大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如何協調懲罰與獎勵之間的關系,目前尚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如幾年前在貸款五級分類的過程中就有過于強調懲罰而忽視獎勵的傾向,使得原本理論上不錯的信貸風險控制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遇到了困難。第三,風險監管的技術方法比較落后,缺乏技術性的、系統的風險監管體系。第四,風險監管的手段偏重于行政化,既沒有有效的風險監測量化標準體系,也沒有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
完善金融監控體系,構建國際先進的監管模式,在積極推動金融創新的同時,必須防范風險。第一,要改變過去的監控理念。中央銀行等監控機構應該既重視監管的合法性又要考慮風險控制的合規性,不能“一監管就死,一放手就亂”。第二,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監控經驗,建立金融體系內部和外部的風險預警機制,提高化解風險的技術手段和水平。第三,把監管的重點放在規范金融行為和金融環境上來。我國現階段的金融體制還不適合混業經營的模式,商業銀行應該有完備的行為規范,非銀行金融機構也要有清晰的市場定位和行為規范。建立一個經營合理、競爭有序、穩健發展的金融環境,有利于投資者和金融機構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化解能力。第四,注重監控的有效性和時效性。隨著我國金融業務的發展,中央銀行等監管機構需要及時調整監控方法,必須從單純的信用風險監控逐步轉為對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各種風險的全面監控。按照國際金融業的慣例,目前已經從信用監控轉向了全面監控。中國金融業要想走出去,就必須擴大監控面。另外,金融創新的速度不會由于金融危機而減緩,投資者對各種金融工具的偏好也不會因為一次危機就消失,因此任何時候金融監控的步伐都必須跟上金融創新工具的創新速度。
金融創新的原本目的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為了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或者為了規避市場風險。但是越來越多的金融衍生工具變成了投機者的寵兒,不僅損害了金融體系的穩定,更背離了原本設計金融創新工具的初衷。因此金融創新的立法,不僅要規范金融機構的行為,更要對金融產品的服務目的進行修正。一方面通過立法保護金融創新者的利益,即對于新的金融產品約定一定的保護期,類似于專利保護期一樣。另一方面,用法律而非行政的手段規范創新規則,金融創新不是無序的,而是在一定的規則下通過對以往金融工具的變更逐步創新的,它的運行也需要合理的規則,早在我國加入WTO初期,就開展了對金融產品的規范,例如離岸銀行業務等。最后,還需要建立創新的風險控制法規,這是為了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和金融體制的穩定,充分發揮事前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機構也必須轉變理念,重新找準法律框架內的定位。
[1]張莉.新巴塞爾協議與我國銀行風險監管制度之完善[J].浙江金融,2006(5).
[2]中國銀監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法規文件匯編[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