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茜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2)
雖然我國加入WTO意味著關稅壁壘的自然清除,但各國的綠色壁壘卻依然存在,而且隨著全球追求綠色、崇尚自然消費理念的興起,這些綠色壁壘還會不斷加強,勢必對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造成新的困難,提出新的挑戰,但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市場機遇。隨著科技進步,市場競爭激烈,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將轉變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目前,世界各國工業化發展給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綠色供應鏈管理應運而生,成本管理在企業生產經營中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對綠色供應鏈成本管理進行研究有利于用系統的管理思想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獲得最大利潤,同時使用戶的價值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在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的競爭已不再是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因此綠色供應鏈成本管理應體現整個供應鏈的價值增值水平,降低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應從供應鏈的上游成本、核心企業內部成本和供應鏈下游成本三方面著手。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就是最終達到降低用戶成本目的的過程。
綠色供應鏈的效益包括降低整個供應鏈系統的成本,避免重復勞動,構建營銷優勢,減少浪費,最終實現顧客滿意。供應鏈是一個由多個合作者和多種功能有效集成并協同運作的價值網鏈,綠色供應鏈是供應鏈在綠色制造中的應用,它帶來了巨大的企業經濟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價值,但它同時也產生了不小的成本。這些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供應鏈上合作者為完成供應鏈業務流程所發生的作業成本、與上下游合作者之間的交易成本和綠色成本。
降低供應鏈的直接成本和作業成本,所有的參與者都需要關注在各個環節減少浪費、降低采購成本、消減多余的庫存和供應鏈參與者之間沒有價值增值的行為等。供應鏈的交易成本是一種跨組織的非生產性成本,也是一種難以用會計核算方法直接計算的成本。減少交易成本是合作者在合作之前在理念上達成一致,形成“共同的價值主張”。綠色成本是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在進行生產經營過程中對廢棄物等進行回收利用所發生的成本。降低綠色成本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盡可能少地產生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在綠色供應鏈環境下,供應鏈節點企業在進行成本管理時,必須改變傳統的成本管理方式,樹立全新的“綠色成本觀”和“全員、全過程的成本觀”。
是以維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充分考慮產品生產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按照所測定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消耗標準,對產品投入進行計量和控制,在產品成本構成中列計所必需的資源消耗與環境治理補償性費用,使其成為必要消耗和必要補償組合而成的產品價值載體,即產品綠色成本。因此,企業在項目選點、擬定生產條件、規劃投資總額、計量產品成本時應將保護生態、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環境的投資一并考慮。
是指供應鏈的所有成員均參與成本管理,且成本管理的范圍是從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開始直至產品銷售后的全過程。供應鏈從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供應鏈企業的整體勞動效率出發,在可行性研究時,應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工業設計等方面的新知識參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選擇最優的建廠方案實施;在產品設計上,必須貫徹“設計的節約是最大的節約”原則,充分應用價值工程、強調成本與功能協調、強調產品的整體質量、注重產品的整體價值最大,供應鏈核心企業更應適應“顧客化生產的需要”,根據產品的消費層次和消費群體及其購買能力對產品的功能做出準確的定義,按照“顧客化生產”和多樣化的市場要求重新定義產品的“使用功能與美學功能”,“必要功能與過剩功能”,“基本功能與輔助功能”。在某種意義上講,凡是有顧客需要的功能就是必要功能,反之則為過剩功能。同時,在產品設計和生產上應保證成本與功能協調,產品整體質量最佳;在生產管理上,應采用適時生產系統,客戶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就采購多少原材料,減少并力爭實現“零存貨”,減少產品所承擔倉儲、保管費用和利息支出;在產品質量管理上,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減少生產過程的廢次品、力爭實現產品的“零缺陷”,將生產過程的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內,直至趨近于零;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應以按目標利潤反推的目標成本或“理想標準成本”作為產品生產成本的控制標準組織產品生產,以保證產品生產成本最低。除此之外,在產品銷售過程及產品銷售后,應向客戶充分說明使用該產品的注意事項,以保證產品維修成本最低。只有從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開始直至產品售后客戶使用過程均實施全面控制,才能將產品成本控制在既定的范圍內。
節點企業的產品成本在綠色供應鏈總成本中占有絕對份額,對供應鏈成本影響顯著,因此,對綠色供應鏈進行成本管理首先要降低節點企業的內部成本。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改進質量。通過改進工作過程的質量,會使錯誤更少,不合格更少以及返工更少,提高產品合格率,縮短交貨時間以及減少資源耗用,從而降低了營運總成本。其次,降低物料(資源)消耗。在綠色供應鏈中物料消耗費占了產品總成本的很大比重,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對象。影響物料消耗的因素有設計、采購、庫存、生產工藝、回收利用等,其中設計階段是物料消耗控制的關鍵。第三,采用先進的設備和制造工藝,提高生產率。成本隨著生產率的提高而下降,采用先進設備和制造工藝可以減少生產中人力資源、設施和材料等方面的投入,而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服務、收益及附加價值。第三,改進員工的培訓,提高員工的操作技能,樹立全員成本意識,并采用先進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方法。
供應鏈的模式主要有三種:分散式供應鏈、集中式供應鏈、協同式供應鏈。在分散式供應鏈下,節點企業之間是相互高度獨立,沒有深層次的協同和合作,交易成本比較高;在集中式供應鏈下,各節點企業之間高度集成,相互之間的行為接近于企業內部行為,導致組織成本高。與分散式或集中式的供應鏈相比,協同式供應鏈能夠通過設計更好的生產線布置和供應鏈結構,降低人力資源成本、質量成本、庫存成本和交貨周期成本等,力求將綠色供應鏈的總生產成本控制到最低限度。
通過建立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各節點企業共同管理庫存和縮短總周期時間,從而降低庫存水平和減少資金占用,同時,也能減少各節點企業經常性交易中反復簽約行為,使交易頻率降低,降低交易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和供應鏈總成本。通過實現供應鏈節點企業間的信息共享,提高企業預測的準確度,充分預測與判斷市場客戶需求狀態以及上、下游企業需求與供貨能力之間的狀態,安排原材料的采購與組織生產,保證在生產周期內最有效地滿足客戶的需求,確定合理的庫存,最大限度地降低由此產生的成本。
當建立的利益分配機制有利于供應鏈利益的合理分配時,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的合作就能穩定,信任度就會提高,從而增強共同進行成本控制的積極性和動力;反之,如利益分配機制有悖于供應鏈利益的合理分配,受個體利益追求的優先選擇驅使,各節點就會產生背離合作的動機和行為,在成本管理和降低成本上就會消極應付,使降低供應鏈成本的目標最終不能實現。因此,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也有利于降低供應鏈成本。
[1]施先亮,李伊松.供應鏈管理概論[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
[2]徐團結,王碩,潘海青.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綠色度評價[J].巢湖學院學報,2006(2):61-65.
[3]楊得成.OPTORUN公司供應鏈成本管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0.
[4]韓慶蘭.供應鏈成本控制模型的構建研究[J].中南大學學報,2004(3):312-316.
[5]鎖渝昆.成本控制觀念的更新與成本控制方法的改進[J].廣西會計,1998(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