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林
2011年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從五個方面對個稅稅法進行了修正:(1)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第一級稅率由5%降為3%;(2)工資薪金所得免征額由2000元升為3500元;(3)納稅時限由次月七日內變為十五日內;(4)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稅率表級次由9級降為7級,取消了15%和40%兩級稅率,擴大了稅率級距;(5)生產經營所得適用的稅率表擴大了稅率級距。
該決定的通過意味著此次修正已告一段落,但這絕不代表個稅改革的目標就此實現。認真回顧和總結這一過程,繼續開展深入而有益的討論,是今后繼續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石。
回顧整個過程,可謂一波三折。4月25日,全國人大將初次審議通過的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公布,8萬多網民參與提出了23萬多條意見。對于3000元免征額,85%網民不贊成。然而,6月27日提交給人大審議的草案二審稿對免征額卻未作修改,只是將工資薪金所得第1級稅率由5%降低到3%,消息傳出后坊間一片嘩然。直到6月30日全國人大二次審議結束才最終決定將免征額提到3500元。
對于《修正案》草案,鼓吹者有之,撻伐者有之,引發了一場規??涨暗纳鐣笥懻?。媒體關注,專家激辯,征求意見數量竟然超過之前幾十個法律草案的總和。這既是由于個稅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改革矛盾突出集中的體現。CPI高企,錢包縮水,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少納一毛錢的稅都是好的。現行稅基窄,工薪之外稅源大量流失,對調節財產性收入無能為力。單純以生活支出測算免征額不盡合理,未考慮形成人力資本的相關成本。這樣的個稅扭曲了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更是對有限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
客觀評價此次修正,政府決策者經過左右權衡,在一定程度上聽取了民意,對于今后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起到了正面的示范效應,但從改革的決心和成效來看,仍是避重就輕,沒有跳出小修小補的窠臼?!熬C合與分類相結合”早已明確作為個稅改革的目標模式,但與之相關的各類所得綜合征收、以家庭為納稅主體、免征額指數化等關鍵性問題卻一概不提,無怪有人說“雷聲大雨點小”。
個人所得稅是對公民收入征收的一道直接稅,稅負難以轉嫁,是調節收入分配、組織財政收入乃至培育現代社會公民意識的有效手段。因此,一味強調現實國情不具備條件,使深層次改革長期裹足不前,導致個稅功能大打折扣,實乃飛鳥未盡,良弓自藏。
1994年個稅稅法實施以來已經進行了六次修正,與“綜合與分類相結合”距離尚遠,改革之路依舊漫長。今后,一是要注重稅制的頂層設計,強化所得稅,弱化流轉稅,將個稅作為整個稅制改革的重要一環,在統籌推進中充分發揮其組織收入和調節分配的功能。二是明確不同階段的目標與任務,盡快制定改革時間表,避免深層改革無限延宕。三是對股息、利息以及資本增值等財產性收入征稅,做大個稅稅基,簡化稅率結構,縮小累進幅度,淡化避稅動機。四是建立有效的公眾利益表達機制和對政府外部監督機制,進一步提高公眾的決策參與能力,以增強外部壓力的形式促進政府決策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