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加鳳
用真情與智慧締造一片教育的星空
● 劉加鳳
據說,一些執著的信徒,在朝拜圣地時,不僅會把自己近年含辛茹苦積攢的所有錢財,一分不剩地付出,沿途還要一步一叩首。離去后,又會披風沐雨、拼命工作,再來重復這個過程。
這個過程被稱為“奉獻”。
我覺得教師的天職就是奉獻。教師的奉獻,不是假大空,不是高大全,也不僅指積極主動、心甘情愿等表層內容,更意味著一種有品位的、有深度的、高質量的奉獻,那需要教育的真情與智慧,那是一種教育的愛,是用真情與智慧締造的一片教育星空。
教育的真情
22年前,那是個充滿著浪漫幻想、多彩憧憬的花季,19歲的我師范畢業登上了心儀已久的講臺。只記得那天,天是那么藍,那么高,空氣是那么凈,那么爽,我的心情是那么陽光燦爛,信心百倍地登上了講臺:師范學校的優秀畢業生,教一群“毛孩子”還不綽綽有余?然而,百倍的信心,換來的卻是萬分的失望:課堂成了我的“獨角戲”,我的臉上火辣辣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兒。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眼前晃動著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我感到了肩頭的壓力:病人上手術臺,就是把生命托付給了醫生;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將孩子的未來托付給了老師,應該怎樣才能對得起這份重托呢?
冷靜地思考之后,我開始有意識地向老教師學習,學習怎樣上課,怎樣組織學生。連續幾年,每個星期我都盡力備一節精品課,然后請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教導主任和老教師們來聽課。經過一段時間,我的教學語言比較規范了,與學生交流的能力、課堂的應變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990年9月,我第一次講縣級公開課。當時打磨一節課往往要經歷多次試講,不斷地了解學生,改進教學設計。那次公開課我至今記憶猶新,每一次試講都使我對教學產生了更多的感悟。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雖然開始重視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但教學設計的思路是單線條的,即教師引路,學生在教師設計的路線上跟進;教師對學生缺少信任,教學中一旦發現學生的想法超出教學預設,就立即將其拽回到預設的軌道上來,難以有效利用課堂上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
1992年后,我感覺自己成長的速度是比較快的,得益于什么呢?——教育理論。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嘗試著將書中的教育理論與自己的教學實踐聯系起來;在聽課的時候,我也嘗試著分析教師的教學成功與失誤跟教育理論之間的關系;在自己備課時,也開始嘗試用教育理論作指導。例如,我在教學“簡單的統計”時,首先就對學生進行了課前調查:知道統計嗎?你喜歡統計嗎?學生們的觀點有:統計就是數數;統計就是做加法,把一些數加起來;沒聽過統計。并且學生對統計的態度普遍不喜歡。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并不了解統計的意義,如果課堂教學僅僅關注統計知識的教學,是很難讓學生產生對統計的正確認識和正確觀念的。怎樣才能在一節課中達到我所期望的結果呢?我在格式塔心理學派的有關成果中找到了教學構思。該學派有個著名的觀點——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正如一個洋蔥,當你將洋蔥一層層剝開后,告訴學生這是洋蔥的一部分,學生將不會知道洋蔥到底是什么樣的。于是,我的教學設計分下面幾個環節:創設情境,產生統計需求;初次統計,討論統計方法;根據統計結果,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次統計,感受統計樣本對統計結果的影響;收集、整理數據,學習制作統計表;根據統計結果解決問題;完成練習,了解統計的作用。這樣的設計,讓學生伴隨著問題的解決,完整地經歷了統計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重視從理論到實踐,還有利于教師將教學實踐中好的做法從經驗層面提升到理論層面。
在洪凝鎮中心小學期間,為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我又積極開展教改實驗。在擔任畢業班的數學教學任務的同時,我倡導、主持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創造教育”的課題研究。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問的心理特點,鼓勵學生敢于發問、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把課堂變成學生認識世界、探索新知的主陣地。同時,堅持因材施教,開展分層教學,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調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潛能。這些教研探索不僅使我的課上得生動活潑,最主要的是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受到學生歡迎。1998年5月,在山東省創造教育研究會第三屆年會上,我成功舉行了觀摩課,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
調到實驗小學以后,我充分利用學具和計算機等先進的教育手段,將學到的“合作教學”、“愉快教育”等最先進的現代教育理論運用于我的教學和學科研究當中,開展“利用學具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并發揮學生所特有的直觀生動的優勢,讓學生動手動腦。課上搶答問題時允許學生不用舉手;上數學課學生座位可以自由組合;鼓勵學生給自己設獎;讓學生走上講臺當“數學小先生”。這些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使我的課堂教學更加富有濃厚的趣味性、民主性、人情味,學生特別愛上。最叫我感動的是,參加中小學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三個月回來,全班學生都像小鳥一樣飛奔到我面前,問這問那快樂地不得了。這一課題被確立為國家級實驗課題,并在全國第三屆學具應用優質課評選中榮獲二等獎。
我的教改實驗,逐漸引起了上級教研室部門領導的關注,先后20多次代表省市縣參加了全國、省、市、縣級優質課評選,每次我都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了讓全縣、全市教師都能接受到省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和嶄新的教育理念,幫助和引導同志們更好地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每次外出培訓學習,我除了及時向領導匯報外地的最新教育動態和教改信息外,還主動申請上公開課、示范課,讓發達地區和先進單位的教育理念、教學思想在五蓮、日照大地上開花結果。1993年以來,我先后30次承擔校級公開課,10次參加市縣教研室組織的骨干教師送課下鄉活動,5次參加省級以上教學觀摩課。2004年9月,我參加了日照市慶祝第二十個教師節大會并做了典型發言。《現代教育導報》、日照電視臺、五蓮電視臺先后報道并播出了有關我的一些事跡。在實驗小學負責學校數學教科研工作以后,我義不容辭地挑起了指導培養青年教師的重擔,主動與20多名教師結成幫扶培養對子,傳、幫、帶起了3名市級骨干教師、4名縣級教學能手和10多名縣級教學新秀,其中有4人都是在我手把手的幫助下走上了全國、全省的公開課、優質課評選的講臺,并獲得了國家、省、市級公開課一、二等獎,成為在全縣有影響的教學新秀。同時,我利用業余時間撰寫了30多篇經驗總結和教學論文,其中《指導學生做好、用好學具》、《在著力點上下功夫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等20多篇論文在 《山東教育》、《小學數學教學》等專業刊物發表,對推動學校教研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教育的智慧
葉瀾教授說:教育智慧是教師通過實踐探索、積累而形成的專業素養的高級階段。一個智慧型的教師必須具備有五力:有實力、有能力、有潛力、有定力、有魅力。達到如此境界的教師的教育勞動,必然進入到科學和藝術結合的境界,工作充滿創造的智慧和欣喜,在付出的同時,能感受到的是精神的滿足和享受。
對此,我常常捫心自問:我是一個智慧型的教師嗎?從教師的專業能力看,我還沒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從教師的職業道德看,我也還需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去關注和轉化每一個孩子;從教師的個人魅力看,我還需要提高個人修養豐富自己的內涵。
2005年10月,在這個楓葉飄落的季節,我帶著一顆惴惴不安又誠惶誠恐的心,來到了美麗的泉城濟南,參加由省教育廳組織的“齊魯名師工程人選”建設會議。說真的,我有點不想去,但我又不想放棄,因為在參加“齊魯名師工程人選”評選的過程中我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既有徹夜難眠的折磨,也有滴米未進的遭遇。就在這種矛盾心理的交織下,我來到了濟南,我的心情可想而知。
10月16日上午8點30分,“齊魯名師工程人選”建設會議按時舉行。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首先做重要講話,對各位進入齊魯名師建設工程人選以及市、縣、校名師人選的優秀教師提出了具體要求。會議整整一天半的時間,在這充實的72小時中,我感到自己又經歷了一次人生的洗禮。從最初的不愿意開會,到開會期間的苦惱彷徨,再到頂著巨大的壓力返回,感覺自己的心理年齡又成熟了許多。不管以后的路是崎嶇還是平坦,我將一如既往的生活下去,也許我會成功,成為名副其實的齊魯名師,也許我會失敗,成為一名默默無聞的普通教師。不管結局怎樣,我都不會后悔,因為我努力了,我付出了,這就是最大的收獲,這是自己沒有退路的選擇。
2006年10月,參加工作已經十八個年頭的我,在這個碩果累累的季節,來到了心目中向往已久的教育圣地——華東師范大學,參加山東省齊魯名師建設工程人選高級研修班。
平日里工作緊張而又忙碌,當疲憊的身影出現在書桌前時,總有一種知識匱乏、理論不精的煩惱。如今,我們來到了教育發展最先進、最前沿的上海,來到了教育理論博大精深的華東師大,這是我夢寐以求的最佳機會,是我學習、充電、提高、交流的最佳陣地。
作為一位智慧型教師,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和對問題的獨到見解。任何一位杰出的教育專家或優秀教師,其教育模式、教學風格乃至具體的教學方法都深深打著自己的個性烙印。也就是說,他們的生活閱歷、智力類型、知識結構、性格氣質、興趣愛好以及所處的環境文化、所面對的學生實際情況等因素,就決定了任何一個教育專家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復的。這就是為什么不少人苦苦“學習”李吉林、魏書生,卻怎么也成不了第二個李吉林、魏書生的真正原因。我這樣說,當然不是反對向這些特級教師學習,而是給自己也給其他正在成長、正在進步的青年教師提一個醒。向特級教師、優秀教師學習,主要是學習其優秀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機械地照搬其方法,而且,其先進的教育思想也必須與自己的教育實際和教學個性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將別人的精華融入自己的血肉。所以,我在聆聽大師、專家的講座或報告時,總是虛心地聽講,批判地接受,深入地反思,理性地升華。
帶著這種理性的思想,我聆聽了華東師大教科院郭景揚教授所做的《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的報告。郭教授從夸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談到了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從美、中兩國教育的差異,談到了教育發展的均衡化。而華師大課程與教材研究所的王斌華教授談吐從容幽雅,語言平和樸實、風格詼諧幽默,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所做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方法》的報告又把我們帶到了現在正如火如荼進行著的校本課程開發熱。他把校本課程開發的本質、意義、方法以高屋建瓴地姿態向我們做了詳細的闡述,使我們這些對校本課程還是一頭霧水的老師們開闊了眼界。郭教授把我們的精神引向崇高的境界,王教授又讓我們的心回到平凡的現實世界。回到學校后,幾經寒暑,我成功組織開發了《生活》系列、《家園》系列等32門校本課程。其中,由《畫說家園》《家園名片》《家園暢想》《家園茶業》《家園風情》等組成的《家園》系列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家園意識和家園責任感為目標,分日照家園、齊魯家園、祖國家園、地球家園、星空家園五個層次,內容豐富,已達8個門類,被列入省“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
帶著對教育的期盼,帶著對夢想的追求,我一次次和心中的名師李吉林、魏書生、于漪對照相比,我的教育思想、文化修養、教學藝術離名師還相差很遠、很遠,我會把教授們的良言、學友們的幫助牢記胸懷,朝著教育家的目標邁進,哪怕是艱難的一步、又一步……我堅信,總有那么一天,我會收獲一棵大樹、一叢森林。
教育的愛——真情與智慧締造的一片教育星空
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教師對學生的愛更是一種把全部心靈和才智獻給孩子的真誠。這種愛是無私的,它要毫無保留的獻給所有學生;同時,這種愛是深沉的,它蘊涵在為所有學生所做的每一件事當中;并且,這種愛也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誼。這種愛,就是教育的愛。
有人說:“我曾想做一個偉人,但沒有成功;后來我又想做偉人的妻子,業已失敗;現在我想通了,我要做偉人的老師。”剛參加工作,我便帶著“做偉人老師”的幸福整天徜徉于學生中間,望著一張張純真的笑臉,聽著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感受著心與心碰撞的那份快樂,我覺得自己仿佛走進了生命中最陽光的家園。于是,每天,我早早來到教室,看著同學們陸續走進來,耳邊隨之飄來一聲聲問候,有時候我來不及回應,他們會再叫一遍,我被這份親密感動著;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把批作業的時間和空間移到了40分鐘之外的教室。這時候,總有幾個學生靜悄悄地站在我的桌前,一個把老師改好的作業發下去,一個又幫老師把即將要改的本子輕輕打開,我被這份默契感動著;患感冒的時候,我的嗓子因為疼痛而有些沙啞,為了不給學生耽誤課,我堅持走上講臺,而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杯清涼的開水和幾粒“胖大海”,我被這份真情感動著……每每想到這些,我就會想起艾青的一句詩:“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而這份深沉的愛正是源于學生們那種感人的力量。看著孩子們一撥一撥在涓涓細流的澆灌下健康成長,我由衷感受到為人師表的幸福,感受到真誠無價的甜蜜。
2001年8月,我接手三(六)班。班里有個叫柳樹的孩子,性格孤僻,特別不喜歡數學課,數學從沒及格過。在他的衣兜、桌洞內,不是千奇百怪的動物模型,就是蜜蜂、知了、蚯蚓、螞蟻等小動物。開學第一節數學課,他卻跑到操場上挖蟲子去了。班主任派6名男生也沒把他拉回來。為了他的成長,我必須得想辦法把他拉回課堂。既然他喜歡動物,晚上回家,我找出師范時的《生物學》課本和兒子的《十萬個為什么?》,狠狠地補了補生物知識。第二天數學課,他又挖蟲子去了。我安置好班里的學生,也來到了操場上,陪他一起挖蟲子,一邊挖一邊聊,從昆蟲有幾條腿,到動物進化論,從恐龍講到大熊貓,我現學現賣、滔滔不絕,他瞪著眼睛聽得出了神,伸出大拇指說:“老師,你真厲害!”我趁熱打鐵,跟他約好上課好好聽講、課外陪他一起捉蟲子,把他勸回了課堂。此后,我又多次利用星期天帶他到野外撲蝴蝶、捉蚱蜢,還幫他補習功課。先有“親其師”,后有“信其道”,我成了他的好朋友,他也喜歡上了我的數學課。期末考試,他數學破天荒得了個“良”,而他對昆蟲生活習性的研究也在全校創新成果評比中獲了獎!
學生厲小劍,最初分到我班的時候,學習大大滯后于其他同學,而且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經了解,這是一個生在不幸家庭中的孩子。母親患有神經病,父親在一次事故中雙目失明。孩子的生活僅靠親戚、鄰居的周濟。這種不幸的家庭遭遇使這個學生幼小的心靈承受著難言的重創,自卑心理在周圍淡漠的環境中日益嚴重。面對他,我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讓我下定決心:心靈的創傷要用 “心藥”醫治。平日里,我利用課余時間跟他談心,鼓勵他“人窮志不能短”;天冷了,我提醒他加厚衣服;沒錢買飯了,我把口袋中的零錢遞到他的手里……記得一個冬天,他的手上早早地就長滿了凍瘡,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我就想把自己以前上學時戴過的一副半截手套送給他,當我交給他并為這有點破舊的手套不好意思時,這個學生卻緊緊地把手套貼在胸前,向我鞠了一躬,眼淚汪汪地說:“老師,我會努力!”聽著他動情的話語,我的心被震撼了,我深切的感受到,一個老師只要以一顆真誠的愛心對待自己的學生,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后來這個學生振作了起來,學習成績也突飛猛進,畢業時以較好成績考上了初中。臨開學時,他拿著一個特別精美的筆記本來感謝我,我先是收下了這份情深義重的禮物,接著便寫上祝福語回贈給了他。我告訴他:“老師需要的不是這些,老師最希望看到的是你學有所成。”他默默地點了點頭,舒心的笑了。看到這個在陽光下振作起來的少年,我又怎能不眷戀我正在營造的這道“風景”呢?
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把學生教育為“人”是第一位的。面對由于種種原因所帶來的課本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差異,學生的心里有太多的迷茫與困惑。為了找到打開迷茫之門的鑰匙,我首先在行為上以身作則:我懂得,每一個孩子,不管高矮,無論美丑,都承載著一個家庭全部的希望。因此,我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如果他家庭貧困,我會力所能及地在物質上給予幫助;假如他成績暫時落后,我會與他促膝長談、分析原因;如果他的行為讓老師、同學們頭疼,我會首先請他在我的課堂上做好配合,假如是他的學習方法不當,我會給予他更多這方面的指導。平日里,學生掉到地上的文具、黑板邊的粉筆頭我都會一一撿起,我用實際行動表達著對自己學生的愛。
記得那是在洪凝鎮中心小學一次冬季越野賽的前夕,為了加強運動員的實戰素質,我要求他們每天早起二十分鐘進行野外訓練。為了真正使學生訓練有得,我也堅持和運動員一起跑。有時累得筋疲力盡時,我也曾想到騎車子跟著,但看到同樣大汗淋漓的學生們,我想:如果我成了半途而廢的陪練,留給他們的影響將會怎樣呢?于是兩周的野外訓練,我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其間,運動員們盡管也很疲勞,卻沒有一個人喊累。有時看我實在跟不上他們了,有的同學會主動放慢腳步等等我。比賽結束,我班以優異成績獲得了級部第一名。當我在終點為運動員們的勇猛沖勁道賀時,學生們笑著說:“老師,有您在,我們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這時,我更加激動,我分明看到了學生眼中的自己,也看到了“榜樣”力量的巨大。自此,更讓我時刻要求自己要用健康向上的靈魂去凈化教育環境,用自己平實堅韌的心態教書育人,真正用人格魅力鑄造神圣的師魂!
“給你一葉綠色,卻還我一片森林;給你一抹蔚藍,卻還我一個海洋;給你一縷陽光,卻還我一片晴空;給你一絲春風,卻還我一季春天,這就是孩子成長的腳步,這也是老師收獲的幸福”——我不記得這是哪位詩人的話語,但是讓我們用愛點亮學生心靈的明燈,讓他們感受到生命陽光的溫暖吧!
二十多年的教職生涯使我深深地領悟到了一個平常的道理:教師是一份平靜的職業,教師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要想成為名師得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淡泊而明志,寧靜而致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付出的同時,我也體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每個教師節,一封封熱情洋溢的信,一張張飽含深情的賀卡,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這時我的心里總是填滿了驕傲和自豪。一位學生在信中說:“敬愛的老師,您寫一手方方正正的漢字,而您的人生也像您的字一樣堂堂正正。”這些無聲的話語時時激勵著我,我也在心里默默發誓:為了這些淳樸的學生,我也要把教師工作干好,不求輝煌一生但求踏實一世!
劉加鳳/日照經濟開發區連云港路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黃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