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zhí)m玲
中小學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德育的現(xiàn)狀與思考*
——以河南省為例
● 張?zhí)m玲
從對調查問卷分析入手,概述了中小學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德育已有的基礎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探討了應有的原則與德育方法。
中小學;紅色文化資源;德育;現(xiàn)狀與思考
遍布全國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實踐的光輝見證,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本質和精華在不同時代的錘煉與提升;是民族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傳承與弘揚,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它內涵深刻,形式多樣,載體豐富、特色鮮明,功能獨特,是開展愛國主義、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寶貴源泉,也是開展中共黨史教育的生動教材。
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渠道,中小學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德育(以下簡稱紅色德育)的現(xiàn)狀值得關注。目前,對紅色德育的研究不多,且集中于大學。在清華同方論文數(shù)據庫中,題名、關鍵詞、摘要、主題、全文中含“紅色文化教育”的論文分別為 6、1、18、21、171 篇,涉及青少年的8篇。涉及中小學的僅2篇,均為簡單的工作總結。再由百度搜尋,中小學紅色德育亦為活動報道、工作計劃與總結之類,顯然,缺乏理論研究的支撐。為此,我們通過問卷進行了隨機抽查并總結。調查概況如表1。

表1 調查概況
1.教育者的素養(yǎng)和經驗奠定了紅色教育的良好基礎
調查顯示:對紅色德育表示非常了解或部分了解的中小學教師(以下順序同)分別為85.5%和96.5%。認同紅色德育必要性的均超過99%。曾參與組織學生各學段紅色德育活動的為42%和80%。經常結合教學和節(jié)假日進行紅色德育的為49%和86%。表示學生時代所受的紅色教育使自己很受鼓舞的為68%和65%;仍希望加強這方面學習的為40%和68%;會唱5首以上紅色歌曲的為45%和68%。如果學校要求開展紅色德育活動,表示會“精心設計,力求創(chuàng)新,力求實效”的為60%和90%;55%的教師就紅色德育提出了中肯的建議。總之,一大批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既有較好實踐經驗、又有較高熱情和教育素養(yǎng)的中小學教師奠定了紅色教育的良好基礎。
2.豐富的資源和學生的內在需求提供了成功的前提
我國的紅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僅以河南的紅色旅游資源為例,河南地處中原,屬于十二個重點紅色旅游區(qū)、全國三十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已有85處被國家、省、市級命名為紅色旅游資源,可開發(fā)利用的還有655處。底蘊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德育豐富而鮮活的教材。調查顯示,認為紅色德育可以使自己受到教益的高、初中和小學生分別為81%、88%、100%;希望了解紅色文化資源的分別為78%、76%、89%。可見,中小學紅色德育符合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
調查表明,中小學紅色德育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1.理念方法陳舊,使紅色教育屢遭質疑
理念上顯得陳舊僵化,缺乏傳統(tǒng)與時代相結合、主導與主體相適應。認為紅色德育的主要問題是“教育內容、形式、手段缺乏時代性”的中小學教師為57%和50%;認為“教育方式成人化,沒有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的為50%和42%;認為教育“形式單一”的高、初中和小學生分別為28%、28%和35%;認為有“空洞說教,不現(xiàn)實”問題的占27%、22%和33%。感到小學、中學紅色德育差別不大的高、初中學生為39%和44%、沒什么差別的為11%和14%。可見,內容上,缺乏當代意義的詮釋和不同學段的梯度遞進;形式上,缺乏針對性和時代感,缺乏多樣性和體驗性;方法上,傳統(tǒng)式的說教、活動的成人化、教育手段落后等問題依然存在。甚至有人嚴重違背教育規(guī)律,讓紅色德育帶上了強制、操縱的色彩①,嚴重脫離甚至扭曲了教育的本意,使紅色德育屢受質疑,得不到家長和社會應有的支持,更難以使學生從中領悟到有益于自身成長的真諦。
2.現(xiàn)實矛盾較多,使紅色德育層層受限
調查表明,認為常“因缺乏條件使紅色教育流于形式”的中小學教師分別為32%和41%。這些條件包括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充足的時間空間、有效的資金支持、先進的教育設施、可靠的安全保障等等。如,認為應試教育導致壓力過大,缺乏有效活動時間的中小學教師為60%、51%。認為缺乏基地、擔心安全,不便組織學生實踐活動的為45%和40%。條件的缺乏使紅色德育面臨種種矛盾,如,師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與有效時間的缺乏、方式手段的創(chuàng)新與資金設備的不足、實踐體驗的需求與教育基地的建設、走出校園的愿望與安全風險的擔當?shù)鹊取訉酉拗谱匀皇沟掠Ч蟠蛘劭邸?/p>
3.縱橫聯(lián)系不暢,使紅色德育成效欠佳
從縱向銜接來看,中小學之間缺少整體規(guī)劃和相互溝通,內容方式重復甚至倒掛。認為內容重復較多的高、初中生分別為31%和24%;認為形式缺乏新意的分別為33%和26%。問及各學段學生所了解的英雄、模范人物,中小學生70%都只寫出了2-3位,各學段學生所了解的英雄、模范人物還是書本上那幾位,如黃繼光、邱少云、董存瑞、江姐、雷鋒等。對黨史的了解也大多停留在1921年建黨、1949年建國、改革開放等幾個時間概念上。
就橫向貫通而言,缺乏學校、家長和社會相配合、德育和諸育相滲透。認為存在此問題的中小學教師分別為32%和47%。當問及學生日常教學中紅色德育的融入情況時,表示因學科而定的初高中生為47%和60%,認為沒有融入和不了解的占23%和19%。認為缺乏知、情、意、行各環(huán)節(jié)的滲透式設計和科學化貫通的中小學教師為86%和83%;100%的教師認為“主要問題是缺乏實效”。紅色德育往往是集合一場、宣講一回、活動一下、感動一陣、報道一版;很少能持續(xù)關注學生是否將教育內容內化于思想且外現(xiàn)于行動。
4.社會環(huán)境復雜,使紅色德育面臨挑戰(zhàn)
紅色德育在社會各界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它包含著豐富的集體主義、英雄主義、愛國主義等政治、思想、道德意味,其初衷是為了解決道德滑坡等社會難題,其目的在于使人們接受教益和提升境界。然而當它被運轉起來后,卻被眾多功利性目的分解得支離破碎。不少浮光掠影、以經濟利益為終極目標的“開發(fā)”,導致的最終結果不是弘揚而是摧毀了紅色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那些真正閃光的、精華的東西屢屢被浮于表面的經濟利益所遮蔽。難怪認為“社會環(huán)境較差,教育效果易被消融甚至扭曲”的中小學教師占49%和39%。學生們在感動于英雄模范崇高精神的同時,也感受著道德淪喪、靈魂墮落、信仰棄置和價值錯位的種種現(xiàn)實;道德教育的理想性與現(xiàn)實生活中不道德行為之間的巨大反差,學校主流教育與社會多元影響的交錯,往往使學生迷茫甚至逆反,也必定導致紅色德育水準和影響力的嚴重降低。
1.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整合、保護、管理力度,盡快構建既具全國體系、又富地方特色的紅色資源庫,并不斷完善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條件。要特別提供適用于中小學的紅色德育教材和活動指導資料,出版適合中小學生身心特征和消費水平的紅色德育書籍、音像等文化精品,開發(fā)、推介以紅色教育為主題的網絡游戲、建立青少年紅色網站。
2.調動各方力量,積極改善和凈化家庭與社會環(huán)境,在家庭、社區(qū)、教育基地營造出與校園紅色德育相貫通的文化氛圍。協(xié)調教育基地與學校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實行免票或半票制,合理安排學生參觀、游覽,積極開辟“綠色通道”;建立一支熱心公益事業(yè)、關心青少年成長的專兼職講解員和校外輔導員隊伍,在接待咨詢、參觀引導、安排講解等方面,提供熱情、文明、規(guī)范、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服務。
3.加大對學校相關資金、設備的投入,實行教師紅色德育的輪訓制度,提升教師的水平。
4.盡快制定相關的評價、督察機制,幫助不同學段,校際間領導、教師的相互交流和共同研討,引導學校將紅色德育納入常規(guī)教育教學體系。
5.充分發(fā)揮社會主流媒體的宣傳、教育、導向作用,創(chuàng)設良好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調查顯示,在紅色德育的諸多影響因素中,認為受媒體宣傳影響最大的高初中、小學生分別有46%、42%、41%,居選項的第一位。應把紅色文化教育納入先進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1.紅色德育的基本原則
①積極引導與突出主體相結合
紅色德育要取得實效,必須遵循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等主體性原則,充分發(fā)揮教育者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最希望了解的紅色文化內容中,高初中、小學生一致排名靠前的是:革命故事、革命歷史、紅色人物事例、紅色歌曲和舞蹈繪畫。其它選擇較多的,高中生為革命根據地;初中生為紅色文學作品;小學生為我們應繼承先輩們哪些精神及其在今天的意義。
在學生喜歡的紅色德育活動中,一致靠前的選擇是參觀革命和建設紀念地或紀念館;看紅色題材電影;組織紅色旅游;紅色歌曲演唱比賽。其它選擇較多的,小學生為:建立學校紅色網站、QQ群或教師、學生博客;高、初中生為講故事比賽。
教育者應結合實際,科學安排不同深度和廣度的教育內容與形式。在內容選擇上,要適應學生不同層次的知識水平、身心特征與內在要求,幫助他們更多地了解革命和建設不同時期的歷史和英模人物,引導他們尋找到自己應學和可學的傳統(tǒng)與時代精神。在形式設計上,應貼近學生生活,富有時代氣息,讓學生喜聞樂見、踴躍參與,并從中得到一種深受啟迪、學有收獲、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滿足,進而引導他們逐步理解、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②一般要求與特色實踐相結合。
要善于運用當?shù)睾蛯W校的特殊條件,既遵循紅色德育的一般要求,又突出本地本校的特色,實現(xiàn)鄉(xiāng)土性、現(xiàn)實性、實用性的有機結合。如,鄭州市解放路小學依托二七紀念館等教育基地,打造“紅色教育陽光校園”;信陽新縣教體局依托紅色資源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南陽鄧州念好“三字經”,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開封市二師附小營造人文氛圍,賦于“紅色資源”與時俱進的特點,于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認同感等,都是很好的實踐經驗。
③常規(guī)教育與運用契機相結合。在抓好常規(guī)、系統(tǒng)化教育的同時,要充分利用重大歷史事件、不斷涌現(xiàn)的時代先鋒、重大紀念日和節(jié)假日,以及入學、入隊、入團、成人宣誓等對學生有特殊意義的時機,組織特色活動,營造適宜的、富于感染力的教育氛圍,使學生獲得特殊、深刻而難忘的教益。
④縱向銜接與橫向貫通相結合
從縱向銜接來看,要力求紅色德育層次差異與梯度銜接的統(tǒng)一。還應協(xié)調德育基地,以不同層次的內容和恰當方式為不同學段的學生服務。
就橫向貫通而言,在校內,注重德育與諸育的結合,行政與教學的配合,充分發(fā)揮黨、團、隊組織、行政機構、學生會、社團等的組織作用,培養(yǎng)骨干、樹立典范。構建全員、全方位的德育模式,提高全體教職工的參與意識。同時,構建以學校為主體,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qū)、基地、媒體為依托的有機體系,這是紅色德育深化并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證,也是搞好紅色德育亟待突破的瓶頸。
2.紅色德育的主要方法
①理論教育法。首先,可采用講授講解法。結合學科特點,將紅色德育融入課程教學。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通過嚴謹科學而又富于時代化、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和語言,把紅色文化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問卷顯示,學生們認為德育核心課程融入紅色德育最多——小學生選品德與生活或品德與社會的32%,初中生選思想品德課的43%,高中生選思想政治課的49%,均居課程類第一。作為配合課程,學生認為教學中融入紅色德育較多的學科,小學有語文17%、省情與禮儀 14%;高、初中有歷史(52%、38%);語文(39%、34%)。其他學科的教育潛力亟待挖掘。其次,可采取宣傳教育法。在校內,要著力營造良好的校園和班級紅色文化學習氛圍,把紅色德育巧妙地融入“校園物質文化”、“課堂文化”、“課外文化”、“制度文化” 以及“校園輿論”等多種載體,同時,借助社會主流媒體的宣傳、教育、導向作用[1]P208-209,在潛移默化中把崇高、良知、道義、知識、智慧與方法帶給學生,使他們的思想品質、學習水平、審美能力、身心健康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
②實踐教育法。中小學紅色教育易多采用社會考察法。結合當?shù)貤l件,以體驗教育為主,精心設計和組織內容鮮活、形式新穎、吸引力強且不同層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小學可以本著就近原則,一方面,聯(lián)系相關社會組織,進行英雄模范人物的走訪、慰問、服務;參觀革命與建設紀念地、場館、烈士陵園等。另一方面,發(fā)揮家庭在紅色德育中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建議有條件的家長陪同學生參觀紅色基地,觀看紅色經典影視,閱讀紅色經典作品,進行紅色旅游等。讓學生在聽、看、摸、做等可操作的情境中,直觀、生動地體驗事實,感知、領悟紅色文化,力求達到震撼心靈、啟迪思想、感悟道理,促進成長的教育實效。
③典型教育法。即示范教育法。紅色德育易多采用正面典型教育。學校可有計劃地組織師生觀看《永遠的豐碑》、《時代先鋒》、《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等,和學生一起,探究英雄模范的傳奇人生里所蘊藏的中國共產黨興旺發(fā)達的精神內核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遺傳密碼”。通過具體化、形象化的教育,讓學生感到英雄模范可親、可敬、可學;讓先進的思想觀念貼近學生生活、潛入學生意識,成為激勵他們學習成長的動力。
④感染教育法。[2]P133-166形象感染、藝術感染、群體感染等方法都適合紅色德育。可采用聲、電、圖、文等多種大眾傳媒,增強紅色德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過多維、直觀、生動的現(xiàn)代化教育教學手段,讓學生欣賞和學習故事、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作品(如 《少年勵志版紅色經典系列》、《紅色經典連環(huán)畫庫》、《紅色少年故事》、《紅色歌謠》、《紅色家書》 等),加上參觀訪問、考察訪談、社會服務等實踐體驗,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英雄模范的真實形象和感人事跡,形成對學生感官的沖擊力、心靈的震撼力、情緒的感染力和思想的感召力,使他們深刻體會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歷史的大氣磅礴、波瀾壯闊之美;英雄模范為國家為人民赴湯蹈火、英勇獻身的悲壯之美和舍己為人、樂于奉獻的大愛之美;樂觀向上、不怕挫折的意志之美;尊重科學、善于學習的嚴謹與創(chuàng)新之美等等,提升他們審視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激發(fā)他們美好的道德情感和學習英模、立志成才的愿望;進而培養(yǎng)他們不畏艱難、持之以恒的學習意志和樂觀、曠達的生活方式,鍛煉他們知行合一的能力,實現(xiàn)紅色德育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充分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革命傳統(tǒng)、愛國主義和道德法制等核心價值觀教育;進行尊重科學、勤奮求實、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實踐等學習品質和樂觀、通達等生活品質教育,符合確保黨的事業(yè)后繼有人和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的戰(zhàn)略要求,符合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xiàn)實需要,也是培養(yǎng)“四有新人”、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奠基工程。同時,更有利于充實和深化中小學德育內容,創(chuàng)新方式,提高實效。對此,需要更多的實踐積累和理論探索。
注釋:
①《東方今報》2007-12-07報道鄭州市德全小學為推行“紅色教育”,讓學生握紅纓槍、背老三篇、開批判會,帶有強制性的學習活動因充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氣息而備受質疑。
[1]詹萬生.和諧德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劉新庚,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本文系省級課題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課題《河南省大中小學運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德育的差異性與銜接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B450。
張?zhí)m玲/開封大學馬列德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德育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