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璐璐
內涵式發展背景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思考
● 王璐璐
在我國高等教育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應當進行重新思考與定位。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目標定位的基本理據;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四個相互關聯的內容。實現以上四方面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
內涵式發展;素質教育;目標定位
我國高等教育現在已由數量擴張為主的“外延式發展”階段轉到旨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式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素質教育,既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要求,又是高校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需要,更是提升大學生社會生存能力的需要。
內涵式發展是發展結構模式的一種類型,是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對于高校來說,就是注重學校理念、學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師素質、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和水平等方面建設的工作思路。構成高校發展的元素很多,但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高校教育發展的本質。提高人才質量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途徑很多,如教育理念的更新與培養方式的轉變、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課程與教學改革、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變革等。其中,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素質教育是一條基本途徑。我們在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內涵式發展背景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如何定位?筆者認為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的學說是目標定位的基本理據。
首先,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應當反映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人的能力的多方面發展。馬克思指出:“每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比姘l展的人是能力得到多方面發展的人,并以符合社會發展為最高目標和價值尺度。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質是人的能力的發展,是人在實踐這種對象性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力量,是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的統一。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應該定位在:促進學生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認知與意向等因素全面發展,促進人類文化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變化,從而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應當體現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特征——全面性、創新性、發展性。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具體特征是針對“每個人”的才能都得到全面發展的范疇而言,涵蓋了全部主體;觀念創新是對客觀事物特有的一種認識和實踐的突破,它被視為全面發展的靈魂;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是一個開放的、前進的過程體系。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應該著眼于提升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全體性、全面性;著眼于培養獨立自主的創新能力,具有創造性、主體性;著眼于培養靈活的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開放性、發展性等特征。
再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應當涵蓋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涵——內容、動力、實現條件。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人的勞動能力主要是體力和智力;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人的現實需要是人全面發展的條件和動力;個性的全面發展要與社會關系及交往條件相適應。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僅要培養知識素養,更要注重人的品格養成,實現德智體美幾方面全面發展;不僅要強調以人為本,滿足學生的現實需要,而且要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適應社會的需求;不僅要通過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進行,而且要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活動等形式全方位實施。
內涵式發展背景下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可以分解為相互關聯的四個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靈魂,業務素質是核心,文化素質是基礎,身心素質是保障。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式的轉變,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當代大學生有很好的文化素質,始終走在社會的文化前沿;他們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同時,他們的道德精神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有著與社會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內涵式發展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在扎實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礎上,應該著重引導大學生在“立志、修身、報國”方面的道德精神追求。
當代大學生面臨著許多競爭與壓力。每個人內心都有著很強烈的困惑、無奈和掙扎。他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航標,成為前行的動力。因此,內涵式發展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應當引導大學生“樹立志向”,搞好人生規劃。這在他們的一生中會起著巨大的作用,直接關系著未來的發展動力和最終的自我實現程度。中國特定的文化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個體的道德修養,即“修身”。在內涵式發展背景下,我們需要引導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斷地調整和追求新的道德價值觀,從而在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不斷從提高個體綜合素質的角度來踐行修養的實現,提升人生的境界,實現報國的志向。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報國”是個人走向成材和個體成功的主要衡量標準。在內涵式發展背景下,我們需要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理想的實現與報國之心緊密相連。報國應該是理想在現實中的細微的體現,應該是不斷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動態地接近理想的追求。
大學生的業務素質不僅指知識,還包括思維、創造和能力素質。知識產生于思維和創造之中,良好的思維素質能夠促使人不斷地追求新知;創造素質主要是指豐富的想象力和構建力,能夠觸類旁通,尋找新的生長點;能力是人類學習和運用知識的一種智能,是科研人員品質的核心,是學習能力、協作能力的綜合體現。知識、思維、創造、能力之間是辯證統一的,具體到大學生的業務素質主要是指從事本專業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課堂教學是大學生業務素質培養的主渠道。
內涵式發展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和考評制度,力求把教師變成推動學生獨立思考的幫手;把教材變成學生主動求知的利器;把課堂打造成學生開發潛能的新天地。
現代科技發展的路徑表明,人的文化背景越寬厚、融會貫通的能力越強,就越容易接近前沿科學。文化基礎和文化修養較專業知識能在更深層次上反映人才質量。
內涵式發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必須重視人文教育,確立其在素質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將人文素質教育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充分挖掘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內容,綜合運用各種教育形式和手段,整合文化素質教育的各種因素和力量,形成人文教育的濃厚氛圍。
大學生的身心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對其他素質的形成、深化以及發展都有著明顯的影響。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品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影響、調節人體的生理活動;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質既是科學文化知識得以有效內化、并被正確使用的必要主觀條件,又是促使創新意識萌發的必要內在因素。
內涵式發展背景下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必須以身心素質教育為載體。身心素質的強化既是現代社會科學健康觀的內在要求,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障。
總之,內涵式發展背景下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應該在人的全面發展理念指導下,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注重素質教育各個元素的互動發展,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多路徑立體網絡,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田建國.以人為本與德育教育[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3]段偉.大學生素質教育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4]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王基.試論人的全面發展與大學生素質教育[J].甘肅社會科學,2007,(5).
[6]張存庫等.基于第二課堂建設的大學生素質教育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
[7]許國動.論當代大學生道德追求的精神內涵.中國教育研究與創新[J].2007,(10).
[8]羅長青.試論科學精神及其培養.光明日報[N].2001-8-4.
王璐璐/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任編輯: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