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萬奎 段兆兵
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基于1999-2010年核心期刊論文的計量分析
● 樊萬奎 段兆兵
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對1999—2010年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關于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核心期刊論文,分別進行時間分析、期刊分析、作者分析、主題分析和研究視角與方法分析,提取了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發展狀況和特點,在分析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總結與反思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問題,探討未來研究趨勢。
高等教育公平;核心期刊;計量分析
本文試根據1999-2010年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對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成果進行計量分析,希冀為以后相關研究的深化提供參考與借鑒。
本文通過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獲取數據。根據研究目的,為保證獲取數據的全面性和高質量,以“文史哲”、“政治軍事與法律”、“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經濟與管理”等為查詢范圍,以“高等教育公平”為檢索詞,分別以“題名”、“關鍵詞”、“主題”為檢索項,以“核心期刊”為檢索范圍,以“1999到2010”為檢索時間段,以“精確”為匹配類型,共檢索到期刊論文150篇。先導出并保存檢出的文獻,然后把檢出的論文按自定義的題名、作者、中文關鍵詞、單位、刊名、發表時間和第一作者等項導入到EXCEL中,并對檢出文獻進行二次提煉,刪除一稿多投、會議綜述和有關國外的研究等以后,共得到核心期刊論文141篇。以檢索到的141篇論文作為樣本數據,用文獻計量學的分析方法,分別按時間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主題分布和研究視角與方法等項目進行統計分析。
通過對論文數量與時間變量之間的統計分析,可以大致了解研究的發展歷程和趨勢(見表1)。從檢索結果看,1999年至2010年間,平均每年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高等教育公平”研究領域的論文12.9篇。這表明關于“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自1999年以來一直被研究者所關注。從論文的時間分布情況看,1999-2002年是研究的起步期,4年共發表論文15篇,占總發文量的11.4%;2003年開始進入增長期;2006年達到高峰,僅一年發表的論文達27篇,超過11年發表論文總量的1/5;2008年又一次達到峰值,年發表量達25篇。這說明“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成為高等教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經統計,發表“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論文的核心期刊共58種,平均刊載論文2.4篇。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可以按發表論文數量的多少對期刊進一步細分,統計結果見表2和表3。

表1 1999-2009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論文數量及比例的年度分布

表2 發表“高等教育公平”論文/期刊統計表

表3 發表“高等教育公平”論文的核心區期刊統計表
布拉德福定律規定,可以對某一主題按刊載相關論文數量的減少進行排序,劃分出對該主題最有貢獻的核心區以及相關區和邊沿區期刊。依此定律,按發表“高等教育公平”論文數量大致相當的原則,把期刊分成3個區。第一區核心區,載文量在5篇以上,期刊6種,發表“高等教育公平”論文數量共61篇,占發文總量的43.3%;第二區相關區,載文量在 2-4篇,期刊18種,發表“高等教育公平”論文共46篇;第三區離散區,載文1篇,期刊34種。再對核心區期刊的刊名及發表論文進行統計(見表3),結果發現,核心區期刊都有較高的學術質量。另外,處于相關區的《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期刊發表“高等教育公平”論文數量為4篇。同時,在相關區中還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教育與經濟》等核心期刊發表 “高等教育公平”論文。這些都說明高等教育公平研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首先對第一作者分布進行統計分析(見表4)。在發表的141篇論文中,共有134位第一作者,即每位作者平均發表論文1.06篇。其中只有7位作者發表2篇論文,分別是曹俊軍、陳曉飛、賈春水、李文利、劉慧群、宋秋蓉和余德弘等人。而其余127位作者每人僅發表1篇論文。這一統計結果表明,對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是分散式研究,絕大部分作者只是偶爾涉及,沒有形成持續的研究興趣。
其次,對論文的合著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見表5)。結果發現,在141篇論文中合著的論文有49篇,合著率為34.8%,超過發文總量的1/3。其中2人合著者占31.3%。這說明研究者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加強,研究趨于整合和開放。

表4 “高等教育公平”研究作者分析

表5 “高等教育公平”研究作者合著情況
論文的研究主題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的熱點。在發表的141篇論文中,除去4篇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獻綜述,對其余的137篇論文按篇名和關鍵詞中的核心詞頻分布,把這些論文細分為9個主題(見表6)。從主題的分布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論”研究成果共37篇,占總數的27.1%,這說明人們對高等研究公平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理論層面上的探討。其次是關于“高等教育公平與成本分擔”和“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關系”的研究成果各23篇,分別占論文總數的16.7%。其中“高等教育公平與成本分擔”的研究自1999年始,一直處于持續的研究中,而“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關系”的研究始于2002年,但2003年迅速達到高峰,1年發表論文量為11篇,在研究論文總量中居最高。這說明成本分擔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受教育者的切身經濟利益,經濟地位以及與其密切要關的社會地位是影響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而“高等教育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關涉到高等教育的質與量,是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則和基礎。
在論文統計中發現,“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論文最多的是從教育學、經濟學角度進行研究,分別占論文總量的24%和20%。其次是從社會學和哲學角度進行研究,分別占論文總量的16%和11%。另外還有從政治學、倫理學、法學甚至科學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如《社會科學戰線》、《鄭州大學學報》、《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等期刊,這些研究要么援引倫理學上“公平”的概念,尤其是羅爾斯的公平正義原則來對教育補償制度作評價;要么通過引用各種法律、法規及文件對受教育權利的規定,為公民受教育權利提供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見圖1)。這說明高等教育公平是一個充滿復雜性的問題,需要多學科的關注,需要從不同的視角,用復雜性思維去開展研究。而事實上,真正從綜合學科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公平的并不多,僅占研究論文總量的8%。

圖1 “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視角分布

表6 “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論文主題分布
通過對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論文的統計分析發現,從理論上對高等教育公平問題進行研究的論文比例高達76%。而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的僅占15%,通過實證的方法進行研究的更少,只占論文總數的9%(見圖2)。這說明目前對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大部分還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而沒有實現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多元化、實證化。

圖2 “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方法分布
1.總體研究呈階段性上升趨勢,但隨宏觀經濟、政策變化而波動。這體現在1999年我國實行高校擴招和收費制度、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以來,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論文的數量的增加,以及2005年和諧社會建設的提出和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與大學生就業難的出現,引發了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兩個拐點。從關注起點和機會公平轉向重視過程和結果公平,從關注高等教育數量的增長轉向關注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今后,關注高等教育過程中實質性的公平和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可能是研究的新趨勢。
2.研究期刊的質量高,分布較廣,但還有進一步的發展的空間。現有的核心區期刊學術質量都很高,如果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形成研究規模,則能更好的使高等教育公平研究走向深入,提升研究的學術影響力。
3.研究主題廣泛,但呈偏態分布。對高等教育公平問題,雖然既有宏觀層面關于高等教育公平與高等教育大眾化、成本分擔、資源配置、公平與效率等的研究,又有微觀層面關于高等教育中女性、特殊、弱勢群體受教育的公平問題研究。但從總體上看,各個研究主題呈非常態分布,重宏觀而輕微觀。特別是對特殊受教育群體和民辦高校的教育公平問題關注不夠。因此,今后要重視微觀研究和教育過程公平研究。應加強對具體教學情境中的教育公平的研究,關注多元利益主體的教育利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高校內部管理質量,實現高校內部的教育過程平等,推進和諧校園建設。
4.研究視角和方法多元,但仍需拓展、創新。對高等教育公平問題,雖然既有教育學、經濟學等視角的研究,又有社會學、哲學、政治學、法學等視角的研究;既有理論層面上關于高等教育公平的內涵、特征等的探討,又有實踐層面上關于高等教育公平的現狀、成因及對策等的探究。但研究視域仍需進一步拓展并走向融合,研究范式和方法仍有待革新。今后,可以嘗試借鑒如生態學、復雜性科學等學科的思想,拓寬研究的視野和思路,運用綜合性思維進行研究。要走進現實的教育生活世界,把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采用質的研究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和個案研究,為高等教育公平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樊萬奎/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段兆兵/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