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則興 曹 亮 洪 旺
試論學校的社會組織特性
● 王則興 曹 亮 洪 旺
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學校具有獨特的性質與特征。學校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專業組織,是能夠長期向周圍社會和個人提供專業化教育教學的服務性組織。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其社會組織的功能,為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學校;社會組織;學校性質
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學校是一種正式的社會組織,這一論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當今社會中,學校已經日益成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在社會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發揮的獨特作用已無可替代。準確地把握學校的內涵及其性質,有益于人們對學校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期待,為學校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進而不斷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
在傳統觀念上,人們常常把學校看作是一種教育機構,而且是一種正規教育機構,這無疑是正確的。學校自產生以來,就本然地具有傳承文明、教養教化的功能和特征。然而,在日益規范和嚴密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不應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粗略地把學校視為一種教育機構的淺層認識,而應從更為嚴格、更為規范的社會組織的層面來認識學校,將學校視為一種正式的社會組織,并以此為出發點,來研究和運營學校。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學校的基本特征,才能形成正確的學校觀,為現代學校的發展探尋正確的道路。
《辭海》將“學校”界定為“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1]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認為學校是“人類進行自覺的教育活動,傳遞社會知識文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為一定社會培養所需人才的機構。”[2]在社會學研究中,學校被視為一種組織:挪威學者波·達琳(Per Dalin)認為,“學校是在一定理念指導下,將人類所積累的各種知識代代相傳的穩定性組織。”[3]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Parsons,T.)認為學校是一種模式維持組織,它通過文化傳播和教育普及來維系現存社會體系的運轉,其目標取向是對社會文化模式的“維護”。 美國社會學家布勞(Blau,P.M.)和斯科特(Scott,W.R.)把學校視為一種服務性組織,認為學校這類服務性組織以提供服務為主,其組織目標是為顧客提供專業性的、良好的服務,其受益者是社會公眾中與組織有直接接觸的個人或單位。美籍德裔社會學家艾茲奧尼(Etzioni,A.)則把學校視為一種規范性組織和專業性組織,他認為,作為一種規范性組織,學校是建立在倫理道德或觀念信仰基礎之上的,同時輔以一定的象征性報酬,以勸導和感召的方式將人們的行為引導到被認為是正確的軌道上來;作為一種專業性組織,一方面是指學校所追求的目標相當專業化,另一方面是指學校成員中的專業人員一般占有較高的比例(最少占50%以上)。另外,美國社會學家梅約(Mayo,G.E.)和巴納德(Bernard,C.I.)等人也將學校視為一種正式組織。[4]
上述對學校的界定或社會學解釋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學校是一種社會組織,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地傳播并參與創造人類社會文明、教育和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規范性、專業性的社會組織。
學校作為社會系統中獨特的組織或機構,有著其他社會組織或機構所不具有的特性。正是這些特性決定了學校組織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會組織的功能。
社會學對于組織的性質的研究一般從組織的基本構成要素入手,通過分析這些要素來揭示組織的性質。美國社會學家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在其《組織理論》中引用了利維特(Leavitt,1965)的組織鉆石結構模型來說明構成組織的基本要素,并通過對構成組織的社會結構、參與者、目標、技術和環境的分析,來揭示組織的性質。[5]斯格特認為:(1)組織的社會結構是指組織參與者關系的模式化和規范化。任何人類群體的社會結構都可以被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規范結構,即指組織的價值觀、規章制度和角色期待;二是行為結構,即指組織實際的行為而不是行為的規范。(2)組織的參與者是指那些出于各種原因而為該組織做出貢獻的個體。它有兩個作用:一是保證組織的持續性,即結構的再生產;二是為組織帶來變化,即創新和改革。(3)組織的目標是指組織要達到的目的,即參與者力圖通過其行為活動而達到的目的,是理解組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組織的技術不僅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硬件,還包括工作人員的技能和知識,甚至包括工作對象的特征。(5)每個組織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并且必須適應的物質、科技、文化和社會環境中,沒有一個組織是自給自足的,所有組織的存在都有賴于其所處的更大體系的關系。[6]
斯格特關于組織的構成要素的分析是較為科學合理的,這些要素基本上反映了組織的基本特性。對照這些要素對學校組織進行分析,可將學校的性質歸結如下:
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其參與者主要是教師和學生,師生關系是學校中的基本關系,它構成學校組織的社會結構。師生關系的規范結構規定了學校應該是什么,即學校的價值取向、規章制度和角色期待;師生關系的行為結構揭示了學校實際上是什么,即學校中教師和學生的實際行為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感知。
學校追求教書育人的價值取向,以及為實現教書育人而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都反映了學校對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期待,學校期望每一個教師都能夠盡職盡責,保質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也期望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并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教與學的活動在日積月累的時間流逝中逐漸定型化和程序化,這種規范的師生活動和師生關系是學校所獨有的。雖然其他社會組織如博物館、圖書館、青少年娛樂活動場所乃至于機關、企事業單位等也能為人們提供一定的知識技能和道德修養等方面的教育,但是這種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是不系統、不連貫的,另一方面它們不能形成固定的和規范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這也決定了它們不具有學校的功能。
學校作為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場所,相對固定的教師隊伍和一定數量的學生是其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首先具備了教師和學生這兩類參與者,學校才能存在;只有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努力下,學校才能發展。作為學校組織的參與者和行動者,教師和學生在學校的生存和發展中發揮著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師生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維持學校正常秩序的運轉,不斷實現學校各種社會結構的再生產;另一方面,通過師生的不斷創新與改革,促進學校不斷變化和發展。
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特有的兩大活動角色群,他們的角色是在學校這一社會組織和活動場所中得以實現的。如果不是在學校中工作或學習,而是在其他社會組織如商場或工廠等工作或學習,一個人將失去其作為教師或學生的角色。教師的角色,在學生看來,教師一方面是施教者和引導者,一方面是權威和值得信賴的朋友;在學校管理者看來,教師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并實現學校既定的教育教學目標的主體責任群,同時,教師要以身作則,認真遵守并模范地履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和計劃,不斷促進學校的穩定與發展。作為學生,其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他們是專門的學習者,在其生命歷程的頭十幾年,他們必須完成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任務,之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要繼續接受全日制的高中階段乃至大學階段的教育。在這十幾年的生命歷程中,他們作為學生的角色一直不會改變,直到他們離開學校。在現代社會中,如果一個兒童想獲得系統的、全面的教育,最好的途徑就是接受學校教育。這就是學校日益成為現代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的原因。
學校的職責和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通過向青少年學生傳授人類文明的知識,使他們形成必要的生活與生產技能,不僅使人類的文明文化得以傳承,而且為社會培養大批適用的合格人才,這種教書育人的價值取向是任何其他社會組織所不具備的。單就傳承人類文明知識、訓練和形成一定的技能而言,許多社會組織如圖書館、工廠、體育訓練館等都具有這樣的目標和功能;但就系統的、全面的、十幾年如一日地向一定數量的、相對固定的而又個性差異顯著的青少年學生傳授知識,不斷培養他們的生存和生產技能,最終使他們能夠走向社會并不斷適應和促進社會的發展而言,其他社會組織則不具備這樣的職能和優勢。
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學校通過知識的傳承來達到對社會文化模式的“維護”;同時,他也認為,這種模式維持并不意味著抵制創新,并不有礙創造。[7]因此,傳承社會文化就自然具有兩重價值:維持文化模式并通過文化的傳承促進文化的發展和創新。這種傳承和創新正是學校教育教學所具有的功能。
斯科特認為,每個組織都從事和擁有為其工作所用的技術,有的組織通過輸入原料制造出新的產品,有的組織“則生產更具知識性的個體”,并認為技術也包括參與者的知識和技能。[8]
學校是一種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教育教學組織。它不僅要求教師要有較為完備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教育教學技能,能夠較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教師的知識結構與其他行業的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即教師不僅要具備所教學科的較為淵博的專門知識;而且要具備必要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教師的技能不僅體現在能夠熟練地運用和操作所教學科中的專業器械和工作程序,而且還體現在傳授知識的技能和應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各種常規的和突發的事件方面。這種進行教育教學的知識和技能是學校工作所特有的,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性、技術性要求。每一個想作教師的人,都必須具備這樣的專業性、技術性知識和技能,否則,將很難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同時,作為一種專業性組織,教師在學校工作人員中占有較高的比例;而且,在決定和組織學校的主要活動方面,教師都具有較高的權威。學校工作的專業性也從另一方面表明了學校的特性。
學校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它有其生存和發展的獨特的社會環境。學校依賴于這種社會環境并對周圍的社會環境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和影響。學校對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其教育教學服務而實現的:學校不僅為其周圍居民的子女提供上學和學習的機會 (這是學校對社會最主要的服務和最大的貢獻),而且,學校還能通過學生對其家庭的影響和自身對周圍社會環境的文化滲透,來不斷提升周圍社會環境的文化品位,從而實現學校傳播文化、傳播文明、為社會培養和造就適用人才的目的。
學校與其周圍的社會是一種互動和共生的關系:學校通過為其周圍的社會和個人提供教育教學服務而作用于社會,社會為學校提供生源和物資供應而支持學校的生存和發展。這種通過專業性的教育教學而建立起來的互動和共生關系是學校組織獨有的特性。
基于上述學校性質的內在規定,反觀我們當下學校的存在和運行狀況,結合我國教育改革的宏觀背景,我們認為,現行的學校應當在以下方面發揮其積極的社會作用。
學校的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性,任何主觀臆斷的、或違背社會組織運行規則的決策和行為,都可能會危及學校的正常發展。在我國教育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學校應當充分展現出現代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和要求,而不僅僅是在口號上,更應在行動上。學校管理者和經營者應當擯棄原有的長官意志和衙門作風,還原學校運行常態,按學校發展規律管理和運行學校。
受傳統辦學思維的影響,不少學校至今仍把升學率作為自己的辦學目標,致使一些與學校有關的不和諧的社會現象頻繁發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教書育人是學校的基本功能,但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卻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現代社會,學校的主要任務不再僅僅是傳遞知識和形成學生未來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更好地進入社會、如何獲得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技能,這種人的社會性發展技能的教育和培養必將成為現代學校功能的基本要求。
在現代社會,學校更應當充分發揮其文化高地和知識中心的作用,積極傳播和廣泛輻射周圍的社區和人群,使學校融入社會,而不能成為文化孤島。《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了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奮斗目標,這對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只有融入社會,服務于社區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應有的作用,方能顯出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是當下學校改革應當積極面對的問題之一。
[1]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69.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卷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47.
[3]波達琳.理論與戰略:國際視野中的學校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
[4]劉祖云.組織社會學[M].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9-16.
[5][6][8]W.理查德·斯格特.組織理論.黃洋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5-16,16-20,19.
[7]帕森斯.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38.
王則興/燕山大學體育學院講師 曹 亮/燕山大學體育學院講師 洪 旺/防災科技學院體育部助理講師
(責任編輯:劉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