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傳寶
美國特殊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與最新趨勢
● 金傳寶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教育改革浪潮對美國的特殊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美國的特殊教育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主要包括采用全納還是分置模式實施特殊教育,要不要給低能兒童貼上標簽,要不要對低能兒童進行分類,如何解決教師短缺和資金問題等等。新的特殊教育趨勢也對課堂教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特殊教育;美國;低能;低能學生
在美國特殊教育的初期,只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為低能學生提供適當的教育。為了將這項權利落到實處,美國的家長、專業人士和低能學生組成了統一的聯盟。這個聯盟又分化為許多具有不同主張的群體,每個群體都有不同的特殊教育目標。學校改革、全納、標準評價和低能分類等等,不僅被認為至少具有兩面性,而且有許多變化,或程度上有很大差異。
自20世紀80年代早期以來,學校改革就一直是美國教育界非常流行的術語,但特殊教育是個例外,直到世紀之交的時候,在學校改革的討論中還很少涉及到特殊教育問題。在21世紀最初的幾年中,兩個特別著名的學校改革議程,即基于標準的教育和擇校改革,都對特殊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基于標準的各種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學校質量,并運用各種責任制度以確保這些標準的實施。1997年,聯邦政府通過修訂《低能個體教育法案》要求對學區和各州的教育進行評價時必須包括低能學生。如果測驗成績不符合要求,地方學校則面臨著嚴厲的制裁,包括撤銷資格和資金。反對者認為,在基于標準的評價中包括低能學生會導致過分強調學習技能,而職業或實用技能性質的教育能更好地為學生做好中學后的各種選擇做準備,而不只是為接受高等教育做準備。提倡者則相信,將低能學生包括在這種高回報的測驗中增強了學校的責任感,可以保證這些學生學習普通課程。
擇校改革的中心是給學生從多種普通公共教育中選擇的權利。但當涉及到具體學校的入學政策的時候,擇校就會影響到特殊教育。例如,應該允許智力遲鈍的學生在磁鐵學校學習科學和技術課程嗎?有嚴重情感和行為障礙的學生應該進入特許學校學習以視覺和表演藝術為主的課程嗎?如果不可以,就意味著擇校仍是一種排外的、精英式的制度,拒絕接受低能學生就不是一種平等的教育。贊成擇校的人認為,不存在適合于所有學生的單一的教育計劃,所以要兒童,包括低能學生,都從教育中受益,就要讓學生選擇最適合他們需要的學校。另外,擇校還為那些從公立學校系統中輟學的學生提供了選擇,也有助于解決學校中存在的種族和社會經濟平衡問題。
關于什么樣的模式能為低能學生提供最好的服務是美國特殊教育領域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爭論主要集中在全納 (full inclusion)的效果更好還是分置(full continnum)的效果更好。
在全納模式中,所有學生,不考慮缺陷情況、健康需要、學習能力、服務需要及家長或學生的偏好,都在臨近學校的普通班級里接受全時制教育。這就意味著,接受特殊教育服務的學生在普通班級里學習。全納模式或者采取小隊教學的方式,或者采取常規課堂教師與特殊教育者會診的教學方式。在小隊教學中,有一名普通教育教師和一名特殊教育教師對整個班級的課堂教學共同負責。在會診模式中,一名特殊教育教師與許多普通教育教師合作,需要的時候或定時與他們見面或回答他們的問題。全納模式的提倡者相信,將孩子從常規的課堂上拉出去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務或把孩子置于自我控制的教室或特殊學校是一種固有的不平等,并把他們當做次等人對待,因而是極為不道德的。他們還認為,不管是低能學生還是他們的同伴,都可以從全納教育中受益,并強調,全納模式更為看重的是社會交往而不是學習成績。
分置模式模式是根據《低能個體教育法案》的要求而建立的。自1975年起該法律就一直要求實施的分置模式包括以下幾種安排:(1)普通教學班的全日學習;(2)特教資源室進行的部分時間學習;(3)設備完善的特教教室的全日學習;(4)專門的特教學校的學習;(5)居住區設施中的學習;(6)家中或醫院中的學習。提倡分置教育模式的人一致同意,普通教育中的全日制學習只適合一部分低能學生,不是對每一名低能學生都適用。他們指出,根據《低能個體教育法案》的要求,應該對每一名低能學生進行評價,并根據個人的情況實施恰當的教育。許多低能學生通常都需要一個專門為他們建構的功能明確的環境,或學習的或行為的,而不只是一個普通的課堂教學環境。而且,有嚴重情感或行為障礙的學生往往會獨占教師的注意力或使師生面臨身體危險,從而侵犯普通教學班里其他學生的學習。
關于低能的標簽和分類的爭論是家長和專業人員關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爭論的中心問題是:是否應該從根本上給學生貼上標簽。提倡給低能學生貼標簽的人相信,像這類標簽,如學習障礙、聾、孤獨癥等,可為專業人員、研究者和家長提供一種共同的背景,去討論某種低能的具體知識和實踐問題。這類標簽有助于教育者和管理者為某個學生提供適當的教育做準備。如果能夠確定并描述哪些學生需要特殊的資金和服務,學校就能夠更好地做好財政預算。反對給學生貼低能標簽的人則認為低能標簽是對學生進行的一種持續的侮辱。他們相信,教師和管理者降低了對這類學生的期望,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教育者給學生的挑戰越來越少,從而造成這些學生遠遠地落后于年級水平,越來越缺乏能力。
標簽問題的一個擴展是分類標簽還是不分類標簽。分類標簽是根據《低能個體教育法案》的分類詳細說明屬于哪一種低能類型。不分類標簽不具體說明明確的低能表現,只是貼上有缺陷或發展遲緩。不分類標簽在缺陷類型上作判斷之前能給教育者和家長額外的時間對孩子進行觀察和評價。盡管這種做法可以避免給孩子錯誤的標簽,但分類標簽的益處也沒有了。
有些類型的缺陷可以客觀地進行測量和界定,相應地認定也比較容易。然而,很多缺陷并不容易認定并給它一個名稱。嚴重缺陷或多重缺陷盡管較容易確定,但也會產生爭議,因為需要區分缺陷的水平(輕微、中等或嚴重)。
如對無學習能力的確定。大多數缺陷學生都有缺少學習能力的表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缺少學習能力又是一種最難界定的缺陷。有些人認為,缺少學習能力不過是社會給那些沒有受到充分教育的人的找到的一種托詞。人們的另外一個擔憂是,《低能個體教育法案》的定義描述的是怎么樣不是學習無能,而沒有表述什么是學習無能,把尋找操作定義的任務留給了地方。絕大多數地方用學生現實成績和推測能力或智商之間的差異來定義學習無能。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使用相同的差異標準或使用相同的測驗測量成績和能力,并且差異分數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
關于智力遲鈍的確定也是如此。智力遲鈍是指智力低于平均水平以及普遍存在于生活各個方面的差的適應行為。不管是智力還是適應行為都可能模棱兩可,不同的測驗可能產生不同的智商,對適應行為的評價也需要主觀判斷。來源于少數民族和較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孩子有較大比例被認定為智力遲鈍的現象使人們相信,智力遲鈍的確定是一種偏見(有太多的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學生和太多的貧窮學生被確認為智力遲鈍,而被確認為智力遲鈍的亞裔學生則幾乎沒有)。
在所有需要許可證的特殊教育領域都存在嚴重的教師短缺。短缺的原因包括缺少接受特殊教育教師訓練計劃并進入這一領域的人,而特教老師離開的比例又令人驚奇地高。例如,根據1998年出版的《〈缺陷個體教育法案〉實施國會第20次年度報告》的統計資料,在1993-1994學年度,特教老師總的需求量為335,000人,但持有特殊教育學位的畢業生只有18,250人,只有總需求量的5.4%。由于這種顯而易見的嚴重短缺,出現了選擇性證書計劃:短期集中性的和速成性的夏季計劃正在取代四年制的許可證計劃。也有一些學區把以前沒有教育經驗或只有普通教育經驗的教師充實到特殊教育崗位上來,并且給這些新聘任的教師提供臨時的或有限制的許可證。由于存在這些困難,留住教師也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爭論還涉及到教師許可證是不是需要分類。贊成許可證分類的人士認為,每一種缺陷和殘疾在本質上都不同于其他的種類,相應地教師也就應該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不贊成教師許可證分類的人士則認為,教師應該做好教所有孩子的準備,應該掌握解決不同能力和不同缺陷的專門知識和技能。
資金及其關于資金問題的爭論是困擾所有教育領域的一個普遍問題,當然也包括特殊教育。由于特殊教育要求的服務比普通教育課程復雜,額外的資金是至關重要的。當《缺陷個體教育法案》在1975年最初通過時,聯邦政府認識到這種額外的需要,許諾承擔實施這項法律規定超出部分資金的40%。不幸的是,聯邦政府從來沒有兌現這一承諾。相反,多年以后,把提供這些資金的壓力更多地轉移到了州政府的身上。其他則是地方上的問題。一個普遍的爭論源自這樣一種信念,因為是法律要求特殊教育服務,給與這些計劃的資金不能用于另外的普通教育。另外一個爭議是計劃合并問題,即將各類計劃如特殊教育、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或其他單獨撥付資金的計劃合并起來。贊成者認為,既然是一種共用資源,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受益,接受更有效率的教育。反對計劃合并的人士則認為,這將會減弱參與這些計劃的孩子的權利,并降低提供的特殊服務的質量。
特殊教育的三種趨勢對美國的課堂教學及其環境產生了特別重要的影響,分別是早期介入和預防、技術和過渡計劃。對各種缺陷和殘疾的早期介入和預防并不是什么新鮮的觀念,但是現在人們對其越來越重視。各類學校都認識到,早期介入和預防不僅對孩子的長期發展有益,而且可以減少以后昂貴的服務即省錢。這里有兩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一是孩子的家庭在早期介入和預防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是介入應該以兒童為中心還是由教師來控制。此外,如何更好地介入和預防仍然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技術日益強烈地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當然也影響到了課堂。技術幫助學生克服以前由殘疾和缺陷加給學生的限制。計算機程序使人們可以通過眼睛的運動敲擊鍵盤和瀏覽互聯網,耳蝸植入使聾生聽見聲音,新的彌補術(人造身體部件)則提高了學生參與教育和社會的可能性。1997年美國對《低能個體教育法案》的修正案增加了兩項與從一所學校轉到另一所學校或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有關的條款。第一項修正要求為孩子舉行的過渡計劃會議要制定出早期介入計劃,第二項修正陳述的是14歲或以上的學生從中學到高等教育或個體教育計劃中的工作的過渡需要的服務。其他形式的過渡計劃,如從中間學校到高中或從專門的或限制性的環境到較少限制的官居的過渡,也變得普遍了。
這些爭議和問題,即便是特殊教育所面臨的最普遍的問題,也只代表了滲透在美國今天特殊教育中的數不清的問題的很小的一部分。學校改革、標簽與分類、容納(inclusion)、教師短缺及特殊教育資金等經常可以在全美新聞的頭條中見到。美國社會普遍相信,盡管每個故事都有喜有憂,但是需要教育者做更多的工作以確保每一名學生的故事都有一個愉快的結局。
[1]Bateman,Barbara D., and Linden,Mary A.Better IEPs:How to Develop Legally Correct and Educationally Useful Program,3rd edition.Longmont,CO:Sopris West.1998.
[2]Crockett,Jean B.,and Kauffman,James M.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ItsOriginsand Interpretationsin SpecialEducation.Mahwah,NJ:Erlbaum.1999.
[3]Gersten,Russell; Schiller,Ellen P;and Vaughn,Sharon,eds.Contemporary Special Education Research:Syntheses of the Knowledge Base on Critical Instructional Issues.Mahwah,NJ:Erlbaum.2000.
[4]Hallahan,Daniel P.,and Kauffman,James M.Exceptional Learners: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8th edi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2000.
[5]Hallahan,Daniel P.; Kauffman, James M.;and Lloyd, John W.Introduction to Learning Disabilities,2nd edi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1999.
[6]Kauffman,James M. “Commentary:Today’s Special Education and Its Messag for Tomorrow.”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1999,(32):244-254.
[7]Kauffman,James M.“How We Prevent the Prevention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Exceptional Children,1999,(65):448-468.
[8]Kauffman,James M.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7th edition.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Hall,2001.
[9]Kauffman,James M.,and Hallahan,Daniel P.“Toward a Comprehensive Delivery System forSpecialEducation.”In Integrating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ion,ed.John I.Goodlad and Thomas C.Lovitt.Columbus,OH:Merrill/Macmillan,1993.
[10]Kauffman,James M.,and Hallahan,Daniel P.,eds.The Illusion of Full Inclusion:A Comprehensive Critique of a Current Special Education Bandwagon.Austin,TX:PRO-ED.1995.
金傳寶/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外國教育史和比較教育
(責任編輯:劉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