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毅君,趙惜群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學基地,湖南湘潭411201)
網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互動
吳毅君,趙惜群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學基地,湖南湘潭411201)
價值觀引領文化發展的方向,文化發展推動價值觀的建設,價值觀與文化在相互規定中發展。作為一種嶄新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是一柄雙刃劍。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網絡文化的發展既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載體,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要大膽探索培育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之網絡文化的理路,使網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二者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這對于我們全面貫徹和實踐十七大報告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網絡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互動
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后,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指出:我們要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1]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是一柄雙刃劍。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網絡文化的發展既為我們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積極作用,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載體;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大膽探索培育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之網絡文化的理路。這對于我們全面貫徹和實踐十七大報告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和諧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蘊含著核心價值體系的范疇,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2]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正確的思想指南、凝聚強大的精神動力而且奠定了堅實的道德基礎。
建設和諧社會固然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具備堅實的經濟基礎,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社會發展就會迷失方向,生產力的發展就會遇到巨大的阻力,和諧社會就不可能實現。因此,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有正確的思想作為行動指南。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們建構和諧社會的思想指南。因為馬克思主義不僅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而且為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如果動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我們的和諧社會就會失去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礎,就會導致思想混亂、社會動蕩、經濟衰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任何社會的發展進步都是物質動力和精神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物質動力是精神動力的基礎,精神動力是物質動力的升華,它通過對精神需求的滿足和精神價值的實現、維護、發展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相對于物質動力而言,精神動力具有內在性、持久性和方向性的特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3]所謂精神支柱,主要就是“共同的理想信念”,而“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也是全國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集中體現。只有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才能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凝聚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為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道德是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維系社會正常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胡錦濤同志曾強調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4]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道德現狀,直接影響該民族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文明進程。一個道德缺失、進退無據、無所依憑的社會不可能構成和諧;一個榮辱顛倒、是非混淆的社會,其秩序必然混亂,動蕩不安,人民群眾連正常生活都難以保證,就更談不上文明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它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道德要求緊密結合起來,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倫理道德基礎[5]。
作為“第四媒體”,網絡的興起和日益普及,不僅改變著人類世界的生存方式、實踐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由此而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網絡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載體。
與任何一種傳統的文化形態不同,網絡文化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片和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現和傳播,為受眾提供色彩斑斕的圖片、優美動聽的聲音、活潑可愛的視頻,具有生動性、趣味性和靈活性。利用電腦網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和教育,人們可以自己操控計算機,瀏覽學習組織者提供的素材,由被動的“說教”變為自主的學習領會。同時,宣傳教育的內容也由傳統的單一枯燥的文件變為圖文并茂、聲影兼備的材料,從而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大道理”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因此,以網絡文化為載體,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吸引力、感染力。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日益普及,我國網絡文化得以快速發展。中國有一支令世界吃驚的網絡文化參與大軍。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了2009年《社會藍皮書》,其中的《2008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總人數已經達到2.53億人,另有5.4億手機用戶,二者相加近8億人口,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也就是說,中國有62%的國民是網絡文化的參與者。同時,中國網絡文化的參與者是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長的。如果說互聯網發展初期,中國網民的網絡運用偏于娛樂與交友,而2008年的新變化是,網絡新聞使用率大幅攀升。2008上半年,網絡新聞用戶增長了5164萬人,達到2.06億人,也就是說,目前有2.06億中國人主要依靠網絡獲取新聞信息,占到網民總數的68.6%。2008年大事不斷,是網絡新聞發達的動因。人民網、新華網、央視國際三大新聞網站,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四大商業門戶網站,每天新聞更新累積超過2萬條,日均新聞信息瀏覽量超過20億次[6]。可見,互聯網已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發源地。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和跨越空間限制的特點,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夠滲透到各個層次、各個領域的人群之中,從而極大地擴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覆蓋面。
網絡文化是一種“速度文化”,具有快速“進化”的特征。它通過改變人們獲取、交流和處理信息的方式而極大地提高了人的認知效率。網絡文化的傳播不僅具有跨越空間限制的特性,而且具有超越時間局限的優勢。一方面,網絡超越了傳統信息傳播的同步性藩籬,通過電子郵件、QQ聊天、網上視頻會議、博客、播客等形式實現信息的全天候異時傳播。另一方面,網絡文化傳播還具有快捷性。互聯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級的“高速公路”,其架設的四通八達的方便快捷的網絡可以使信息在瞬間傳遍全球。因此,以網絡文化為載體,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效性。
網絡文化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充分發揮和利用其優勢的同時,要積極主動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應對其負面影響。
思想文化陣地從來不存在什么真空狀態,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必然會去占領。目前,我們正處于一個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時代,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加之西方敵對勢力憑借其掌控的信息傳播優勢,打著“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幌子,大肆兜售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加緊對我進行“西化”、“分化”。因此,在培育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網絡文化過程中,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牢固樹立堅定的陣地意識,用馬克思主義占領網絡文化陣地,不但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還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要大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網上傳播。同時,對網絡文化領域的東西,要像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樣: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眼光對它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進行分析、鑒定和批判。
人既是網絡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網絡文化的消費主體。因此,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網絡文化質量的優劣。加強網民素質教育,培養和提高網民對有害信息的自覺抵制意識和能力,對于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一要綜合運用包括大眾媒介在內的各種方式,加強對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是非判斷力和敏銳性;二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網絡倫理教育,促使人們自覺地樹立網絡自律意識,遵守網絡道德;三要從制度層面保障網絡文化良好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改變過去那種廣大網民在網絡文化中權利和義務紊亂、分離的狀況。做到既不抹殺網絡文化由匿名制帶來的自由清新的風氣,又能使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減少不良信息流傳與擴散的途徑,如通過建立互聯網用戶IP地址負責制度,打造具有自律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網絡公民”。
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網絡文化隊伍是培育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網絡文化的關鍵之所在。沒有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專兼職網絡文化隊伍,培育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就無從談起。面對新興的網絡文化產業,人才短缺是一個重要的瓶頸,不僅數量上不足,而且人才素質也參差不齊。繁榮網絡文化,造就網絡文化產業人才,要著力培育與新時期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需求相適應的網絡文化管理隊伍、網絡文化輿論引導隊伍和互聯網技術研發隊伍。為此,我們一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確定網絡文化從業規范和從業標準;二要適當增加政府對網絡文化隊伍建設的經費投入,加強網絡文化從業人員專業培訓,積極引進在國內外文化產業運作方面有經驗、有水平的高端人才,投身我國網絡文化建設;三要通過多種途徑切實提高網絡文化隊伍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責任意識。
加大網絡文化的監管力度是培育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網絡文化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胡錦濤同志提出的要求:堅持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有效管理,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思想教育、行業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規范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切實維護國家文化信息安全,以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加大網絡文化的監管力度主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方面從外部依法對網絡文化進行監控。近些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辦法》、《互聯網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和《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還應特別加強關于網絡犯罪的立法工作。另一方面,要從網絡文化內部進行必要的自我約束。作為網絡文化基地的各個網站,特別是瀏覽量大的主流中文網站必須精心制定并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站內連接和網頁廣告內容的檢查[7]。最后應注重建立和培育自律意識的非政府組織,補充政府對網絡文化監管的不足。一個在社會上有著高知名度且具備嚴格自律意識的非政府組織,對網絡文化進行社會輿論和社會組織的廣泛監督,往往能擔當道德中間人的角色,對各個網站起著道德監督的作用。
[1]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
[2]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
[3]江澤民.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柴世欽,肖繼軍.我國現代高校德育目標構建新探[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19-120.
[6]逾兩億人網上看新聞[N].人民日報,2008-12-22(11).
[7]劉先凡.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影響及對策[J].學術問題研究,2006(1):97-102.
G641
A
1674-5884(2011)10-0045-03
2011-06-23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立項重點資助課題(XJK08ADY002)
吳毅君(1964-),男,湖南常德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責任編校 許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