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胸懷
(平頂山教育學院體育系,河南平頂山467000)
試論高等院校太極拳教學中存在的問題①
——淺析太極拳的“拳外功”
郭胸懷
(平頂山教育學院體育系,河南平頂山467000)
太極拳教學是高等院校武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有積極的作用。高等院校開展太極拳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要加強研究,從而為高等院校太極拳教學的發展提供一些對策。
高等院校;太極拳;拳外功
目前,太極拳這一具有較高健身價值、傳統的運動項目,在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中作為必修課程普遍開展。但大多數學生對太極拳興趣不高,我們應圍繞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抓住高職體育教學改革契機,創新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
然而,一些高等院校太極拳師資卻不盡人意,個別高等院校太極拳教師對太極拳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簡單的一個套路的教學,認為只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二十四式太極拳或規定的太極拳動作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對太極拳淺顯的認識必然導致教學效果的低下,從而不利于學生對太極拳的學習和認識,甚至影響他們最終放棄或弱化對太極拳的學習興趣。
從邏輯上講,傳播者的認識偏差必然導致受眾的接受內容偏離真實。這樣,我們不難推測高等院校太極拳教師對太極拳的認識局限和教學心態勢必對高等院校的太極拳教學產生不良影響,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是目前我國太極拳教學效果提升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
“筋骨肌肉是外,人的性靈是內”,太極拳主要鍛煉的不是筋骨皮肌肉等外形 ,而是內在性靈 ,即精氣神的和諧。鍛煉者通過自我性靈的內心修煉,可以將整個心力集中于意念 ,達致精氣神的中和 ,忽然頓悟 ,發現平時所用的力多是肌肉用力,屬拙力,而太極內勁的整體發勁是一種別于拙力的整體內力,它可以發掘出人潛在的能量,可以使人“以小勝大”。“以小勝大”、“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智慧告訴人們太極拳是一種省力的拳 ,是一種智拳。當人們沿著從感性 -理性 -悟性的途徑,一層層剝筍式地參悟自己、了解自己和挖掘自己潛能時 ,都能達至隨心所欲的心靈自由境界。
高職學生正值精力充沛、活潑好動的青春期,大多數喜歡的是節奏感強和富有對抗性的項目,對于柔和緩慢的太極拳套路運動往往是沒有興趣。因此,怎樣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數,培養、激發和調動學生?
認識太極拳是我們走進它、掌握它、運用它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對于太極拳,很多人的觀念中,它只是一種慢悠悠的運動,在西方有人形容它是一種“空氣拳”,其實,這遠不是太極拳的全部。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于《易經》、《老子》、《黃帝內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并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等文化的合理內容,在我國流傳很廣的一種拳術。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松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這種運動既自然又高雅,親身嘗試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一個縮影,它的基本功用是其技擊性和養生性。中國第一部《太極拳辭典》的編者余功保曾經明確提出“太極拳是一種文化現象”。太極拳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即一種運動的形式,以形體的運動表達、闡述、張揚了一種文化精神,表達了中國古人對于生命、自然,對于平衡、發展的理解。太極拳以一種活的、實踐化的動態方式,生動地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清明上河圖”。如果說太極拳是一瓶酒,肢體的外形動作只不過是酒瓶,內含的佳釀則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作為一項剛剛誕生300多年武術運動形式,它卻承載了中華五千年的古老文化,練習過程中的“動靜相生”、“剛柔相濟”、“立身中正”、“連綿不斷”、“內外向合”、“上下相隨”、“虛實分明”、“呼吸自熱”、“陰陽平衡”、“節節貫通”等要求無不與中國傳統的文化息息相關。若果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支撐,太極拳可能僅僅是一項現代體育運動,沒有了文化血液的灌輸它將形如枯樹、了無生機。所以,在太極拳的教學中我們要區別于其它體育教學,加大中國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在太極拳教學中的比重。
太極拳和書法都是建立在“陰陽對立統一”中華母體文化基礎上的兩種特獨的藝術形式,周身流淌的都是母體的血液。
拳術之“無招勝有招”,書法之“無意即是有意”,講的都是有和無的辯證關系。只有“有無相生,互為其根”才能生生不息,返璞歸真。
太極拳的拳經講求虛實自然,講求“輕靈圓轉”,“隨曲就伸”。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書法之黑白線條起于自然。
拳道合一,書道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太極拳追求一種獨特的文化品位。寧靜致遠的境界是太極拳的生存方式,沉著宏大是太極拳的力道風范。“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正確地處理“靜”和“動”的關系,是太極拳的核心內容之一。書法是一項“靜”的活動,但其表現的內涵卻是“動”的。我們不難看出“太極拳”、“書法”、“戲曲”、“中國古典音樂”等中國傳統文化活動都是在中華母體文化基礎上建立的,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健康是現代社會衡量生活質量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中國的太極拳理論在健康上的一個核心觀點,也可以說是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和諧”。和諧是健康的基本狀態,也就是你沒有達到和諧,就不能稱之為健康,一個健康的生命,一定是和諧的狀態。
看一個人的生活是否健康,除了看他的身體各方面是否健康外,還應該看他辦事情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健康,他的生活習慣是不是健康,否則我們就很難說他就是一個生活很健康的人。
所以,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學會與人的和諧相處,學會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合一;學會做到形神和諧以及身體各部分之間的和諧,自然就成了太極拳練習的拳外功。他們看似與太極拳毫不相干,但卻深深影響著我們對太極拳文化和太極拳的認識深度。
太極拳是鮮活的、有生命的,而和諧做人也是動態的、富有彈性的。兩者在這一點上是一脈相承的。練拳本身就是做人,和諧做人是太極拳練習者的一項最重要的基本功。
[1]顏鴻填.高等院校開展太極拳教學的作用及對策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5).
[2]喬鳳杰.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太極人生.道·太極·書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06b9b01000btf.html
[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顧 問.如何提高高職太極拳教學效果[J].體育世界,2010(9).
[6]馬旭君.基于元認知理論的太極拳智慧探析[J].浙江體育科學,2010(1).
[7]余功保.太極密碼(中國太極拳百題解)[M].北京:人
民體育出版社,2010.
G642
A
1674-5884(2011)10-0074-02
2011-07-11
郭胸懷(1976-),男,河南商水人,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太極拳與傳統文化研究。
(責任編校 謝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