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本桂
(湖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論納比派繪畫藝術的東方特性
蔣本桂
(湖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19世紀中葉隨著東西方藝術的交流,納比派在物質對象上的藝術精神傳遞與東方藝術的藝術精神表現有著驚人的相似,不再直接表述圖像,而是見諸于藝術觀念,重視感性,注重客觀對象的主觀情感的內隱表現。為了突出納比派藝術形象的主觀特性,納比派畫家一般采用了東方藝術手法,使客觀物象與審美主體交融后,物化成一種主觀的藝術精神形態,不再拘泥于西方繪畫藝術的約定俗成的客觀真實性。納比派是一種主觀的、表現的、抒情的、平面的、蘊涵東方特性的時代藝術,不僅溝通了人的主觀世界,也協調了內在藝術精神和外在物質形式的矛盾沖突。納比派吸收和借鑒了繪畫藝術的東方特性,他們的繪畫作品與西方其他畫家之作相比更具東方特性,更具現代性,在現代主義藝術中,跨越了東西方繪畫藝術的鴻溝,超越了物質世界的種種束縛。
納比派;繪畫藝術;藝術精神;主觀情感
19世紀中葉,西方繪畫藝術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時代審美觀念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一向以模仿自然為基本準則的傳統繪畫受到了動搖,注重技術、傳統守舊、不思變革的繪畫藝術,既有解構,也有建構,畫種界限已趨模糊,呈現多元、開放的格局。隨著東西方藝術的交流,動搖了西方以模仿自然為基本準則的傳統繪畫理念,那些含混、異端、反創造,割裂物質與精神關系的存在,將不再是所有西方繪畫藝術的審美訴求。在繪畫藝術中,一種藝術精神力量充滿著生命潛層的渴求和表現,都需使精神穿透物質對象而存在。而西方藝術中的納比派(Nabis),在物質對象上的藝術精神傳遞與東方藝術的藝術精神表現有著驚人的相似,不再直接表述圖像,而是見諸于藝術觀念,重視感性,注重客觀對象的主觀情感的內隱表現。納比派繪畫藝術,它既是一種主觀的、情感的,來自于自然的,追求人和自然和諧的現代藝術;也是一種繪畫藝術主觀的、表現的、抒情的、平面的與蘊涵著東方特性的時代藝術。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藝術比較關注外在形式,而東方藝術則更多關注內在的藝術精神。如果認真審視納比派的繪畫,此觀點就不一定成立。納比派雖屬于西方繪畫藝術體系的一個流派,理應具有西方藝術的藝術特質,但它卻與繪畫藝術的東方特性不謀而合。納比派畫家一般是采取了東方藝術慣用的平面設計和色彩平涂的手法,合理地詮釋了藝術形象的審美趣味,呈現了畫家內心身處具有藝術精神象征意味的主觀印象。從登尼的《受胎告知》可以說明,溫馨的陽光從窗口斜射而入,勾畫了少女瑪麗亞的優美輪廓,照亮了即將臨門的天使,清涼的世界,純潔而又靜謐。畫家主要借用宗教故事來描繪主觀內在的精神世界,透過打開的門,又可以看到戶外的風景,畫中那扇開著的門,不僅溝通了人的主觀世界,也協調了內在藝術精神和外在物質形式的矛盾沖突。
魯道夫·阿恩海姆說:“我們從現代藝術中見到的形象,并不是再現物理現實的形象,而是人的想象力臆造出來的形象。這種由人創造出來的非物質的輕飄飄的形象,不是為了突出自身,而是為了突出它們所處的那種主觀特性。”為了突出納比派藝術形象的主觀特性,納比派畫家一般采用了東方藝術非對稱的構圖,減弱客觀對象的透視,充分運用主觀色彩來表現對象的前后關系。譬如,我們可以從博納爾的《陽臺》、《街道一景》、《天藍海岸》與《諾曼底景色》,維亞爾的《玩耍的女孩們》、《詢問》、《保姆》、《談話》、《紅陽傘》等作品中可以看出,西方繪畫一般注重客觀對象真實性,直接面對寫生,而納比派與東方繪畫藝術一樣,極少對景寫生,極少直面客觀對象,多是觀察后,憑借記憶進行創作,使客觀物象與審美主體交融后,物化成一種主觀的藝術精神形態,不再拘泥于西方繪畫藝術約定俗成的客觀真實性。
時代需要的藝術,應該是藝術精神的創造物,畫家應該從主觀上重新安排物質對象。“重新安排物質對象要從美的觀念和裝飾的觀念出發”,這是維亞爾一向堅持的觀點。在現代藝術語境中,當創作主體觀念轉變時,必然會自覺地促使新觀念介入繪畫并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繪畫藝術。納比派反對學院主義和印象主義,努力探討先輩大師的藝術特色和后期印象主義畫家高更的綜合主義理論以及繪畫的直接性;反對所謂的寫實和純自然主義,主張藝術是藝術精神的創造物,宣稱藝術作品是畫家把自然綜合為個人的美學隱喻和符號,從而獲得某種意境與審美韻味。納比派繪畫擺脫了西方寫實主義被動描繪物象的束縛,使畫面具有平面性、裝飾性的特點。繪畫藝術中的線條,既是畫家用以概括描繪自然物象的造型元素,更是畫家主觀情感表現的工具。納比派繪畫,追求平面效果的營造,傳達的不是客觀物象,而是主觀情感。從博納爾《有格子的襯衫》中可以看出,畫面上最為突出的紅色格子襯衫,采用了線條分割、色彩平涂的方法,弱化了西方繪畫中對衣紋褶皺的結構和明暗處理;對于人物臉部、手部也采用了東方寫意的勾勒和施以淡彩的手法;小貓、盤子、杯子、蘋果和背景等用線勾出了輪廓,整個畫面簡練概括卻又生動和諧,呈現出極富主觀情感的東方特性。
納比派不能脫離主觀情感而存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使納比派的形式、功能與意義呈現出不同的變化。主觀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做出的一種心理反應。每一幅納比派作品的產生,不僅是物質成果的標志,更是精神建設的開始。在創作手法的雷同、繪畫形式的單調、理論的迷茫、傳統價值取向、延續性和永恒性受到挑戰時,面對納比派精神的藝術性問題,納比派精神所面臨的己不是一個簡單的精神問題,而應是審美性的問題以及納比派與時代的關系問題。蘇珊·朗格認為,藝術品即是將主觀情感呈現出來供人觀賞,又是由主觀情感轉化成可見的、可聽的形式。東方藝術多借助繪畫來把握物我與自我合一,追求主觀情感的表現,實現了自然美與抒情性的結合。納比派繪畫是內心情感的表達,把內心熱烈情感寄托于畫面,借自然物象抒發他內心真摯的感受和對生活的熱愛。同時強調畫家主觀情懷與客觀自然世界的融合,注重情與景、心與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納比派畫家總是根據記憶和草圖進行創作,努力將主觀情感保留住。納比派吸收和借鑒了繪畫藝術的東方特性,他們的繪畫作品與西方其他畫家之畫作相比更具東方特性,更具現代性,在現代主義藝術中,跨越了東西方繪畫藝術的鴻溝。
藝術的審美情感,在納比派繪畫藝術中,是一種先知、主觀的、來自于自然的、追求人和自然和諧的審美境界。波蘭美學家塔塔科維茲認為藝術的情感,不是直接見諸于圖像表述,而是先見諸于藝術觀念,注重感性,注重客體的主觀表現。納比派繪畫藝術,充滿了主觀情感的先知意境。難怪莫里斯·德尼也強調“依據一種純美學和裝飾趣味的設想以及一些著色與構圖原則進行的客觀變形,使畫家本人的感受進入繪畫表現之中的審美意境”。納比派宣稱繪畫藝術是使自然綜合為個體的美學符號,從而獲得最終產物和視覺表達。在納比派的風景畫中,畫家可以直觀態度著眼于藝術形象,來顯現意境,把自己創造出來的源于生活而又高出生活的藝術形象看作是一種自然美的再現。列·托爾斯泰曾指出:“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維亞爾曾經說過:“藝術應該是藝術精神的創造物,自然界只是一種機遇,畫家應該從主觀上重新安排它們。”納比派不再忠實于任何客觀物體的表象,而只忠實于生活中對周圍事物的感覺與感情。
納比派繪畫可以使畫家的感覺與感情因藝術形象再現自然美而得到安頓,藝術形象將成為提升生命、凈化性靈的工具。藝術精神將超越物質世界的種種束縛,尋求藝術精神價值,獲得審美享受,心靈得到慰藉。海德格爾認為,通過安頓審美主體的靈魂而確定下來的藝術作品,不是幻影,可以超越現實指向理想、超越有限通往無限。
在今日高消費的社會和大眾娛樂的時代,單純而明凈的繪畫藝術,也許只能存在于古代文化遺產中,作為一種藝術精神產品,只要在接受者的內心深處保留著一塊能讓人的靈魂棲息的凈地,說不定我們就有希望尋獲某種意境,這種意境應該就是納比派繪畫藝術給我們詮釋的東方特性。
[1]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
[2]陳建軍.納比派[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何政廣.博納爾[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美)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藝術與視知覺[M].朱疆源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5](德)瓦爾特·赫斯.歐洲現代畫派畫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戴曉蠻.維亞爾的夢中情懷:重歸文迪邁公園[J].世界美術,2001.
[7]段 煉.從東方視角看納比畫派[J].美術觀察,2007.
J21
A
1674-5884(2011)10-0159-02
2011-06-21
蔣本桂(1974-),男,湖南醴陵人,講師,主要從事環境藝術設計研究。
(責任編校 晏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