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瑛
(湖南工業大學藝術學院,湖南株洲412000)
音樂與大學生心理狀況的改善
殷 瑛
(湖南工業大學藝術學院,湖南株洲412000)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音樂教育既能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又能深刻地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音樂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具體途徑。
大學生;音樂教育;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個體在心理健康的狀態下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也能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即能夠積極有效地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來適應環境,而且能夠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個人生活。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我國每5個大學生中就有1人存在心理障礙,每年全國高校至少有數十人自殺。據國內外研究表明,大學生的抑郁、焦慮、強迫、人際關系和適應不良、人格障礙在16% -30%之間[1]。特別是近幾年來,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大學生行為偏差的個案不斷增多,造成自殺、犯罪等十分嚴重的社會影響。這一系列的數據、事件提醒我們,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問題。目前,全國高校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全面鋪開,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就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許多院校,已經專門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了心理健康咨詢中心,但均收效甚微。這是因為很多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都不愿進行心理咨詢。因此,通過這種直接的方式來試圖解決大學生的所有心理問題是不現實也不可取的。那么,找到一個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又能影響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切入點,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筆者認為,音樂教育適合成為這一切入點。
如果我們具體關注高校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情況,便會發現:高校的素質教育已把審美素質教育同心理素質教育聯系了起來。當然,高校的音樂教育教學并非只是為培養健全人格而存在,甚至主要不是為此而存在的,但音樂教育有義務也有能力承擔起大學生人格培養這樣一份責任,因為,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因此,針對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和人格障礙,音樂教育應該、甚至必須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和功能。
正如荀子在《樂論》中所說,“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哲學家柏拉圖也認為,“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也曾提出音樂“凈化”論,他們指出:“用音樂,用某些旋律和節奏可以教育人,用音樂和某些旋律、節奏治療人的脾氣和情欲,并恢復內心能力的和諧。”[2]因此,音樂與人的心理之間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那么,如何在具體的音樂教育中來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途徑入手:
巴德溫曾說過,“音樂欣賞所帶來的快樂、高品位和文化,會在學校的日子過去很久以后,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3]音樂雖然不能表達具體的指向性的社會性情感,但學生可以從音樂作品中獲得關于輕松、歡喜、憂傷、激動、平靜等的基本情緒體驗。音樂對人的心理能夠產生一種深刻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即包括情感的誘導、意志的培養和道德品質的鑄造等。這種作用的產生與個體細胞本身的節奏密切相關。當音樂的節奏與人體細胞的微震節奏一致時便會使人產生舒暢的感覺,。而且,人體的節奏也具有與環境節奏相統一的趨勢,以至于不同的音樂能夠起到不同的作用[4]。當一種音樂突然響起,人們可以馬上感受到音的高低、強弱、長短和音色特點,同時會感覺到這個聲音的來向、遠近和熟悉與否,并由此產生情緒變化、聯想或回憶等。這種被人體感覺并接受的聲音刺激其實就是一種信號,會轉化為人的感情、思維、經驗,影響人的行為,這就是音樂與心理的內在關系。因此,改善心理狀況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積極的聆聽。具體說來,對于憂郁、焦慮的學生,可以欣賞一些旋律優美動聽,曲調歡快的曲目,如《小狗圓舞曲》、《諧謔曲》、《鐘聲》等曲目,這些曲目具有怡悅情志、舒郁解悶的功效;對于失眠、神經衰弱、情緒焦躁的學生,則宜選擇輕緩低吟、柔和優美、清幽和諧的安神鎮靜類的樂曲,具有靜心養神的功效,如《搖籃曲》、《夢幻曲》、《夜曲》等;對于偏激易怒、狂躁的學生,就應該選擇音樂低沉傷感、凄慘悲哀的制怒類曲目,具有抑制狂躁、憤怒,減輕情緒亢奮的功效,如《二泉映月》、《天鵝》、《三套車》等;而對于低沉消極的學生,要多欣賞一些高亢激昂、曲調雄壯的曲目,它具激昂情緒、振奮精神的功效,如《英雄》、《國際歌》、《歡樂頌》等。
貝多芬曾說過:“音樂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有更高的啟示。”[5]音樂家是音樂文化的主體和音樂作品的生產者和創造者。音樂作品滲透著音樂家的信仰、道德和情感。所以,音樂家獨特的文化品格和人格魅力會對音樂接受者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真正的音樂家將音樂看作是自己畢生的事業和追求,并為之奉獻自己的全部心血甚至是生命。他們這種對事業的熱愛,在苦難命運面前不屈服的精神,能夠極大地感染和感化學生,為他們指引人生的光明之道。比如,貝多芬在面對晚年失聰的巨大痛苦時,并沒有消沉和逃避,也沒有向命運低頭,而是緊緊地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寫下了偉大而輝煌的《命運交響曲》;在我國,被譽為“無產階級開路先峰”的冼星海、聶耳等音樂家的音樂表演和創作活動之所以為群眾所喜愛,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音樂才華和高超的技藝,更是他們強烈的民族意識與情感。如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和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等作品,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在抗日戰爭時期,激發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和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意識。雖然其創作年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但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民族情感,至今唱起來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喚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自豪感。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不僅能使當代大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的熱愛,樹立起強烈的民族責任感,還能使他們在面臨挫折和困境時,能像這些偉大的音樂家一樣昂起高傲的頭顱,不懼怕失敗,增強抗挫折、抗壓的能力,打造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三、通過開展音樂實踐活動來鼓舞學生我國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女士認為:“音樂教育,絕不是每周一節音樂課就夠了,而是要形成音樂教育的氛圍,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音樂教育活動。”[6]目前,大多數普通院校的音樂教育都是選修課程,普遍存在選課學生多、開設課時少、音樂實踐活動少等不足之處。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音樂活動,既能充實和活躍校園文化,還能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美的享受。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感化、情操得到陶冶,受到哲理的啟迪,從而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這種無意識教育比其他有意識教育收到的成效要好得多。這種愉悅的情感反應將一直伴隨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并且通過這種反復的情感滿足,從而形成情感上的“定式傾向”,使學生在音樂活動的全過程都獲得自我超越的快樂感、高尚感和幸福感,增強學生開展認知活動的積極性[7]。并且,在這種藝術實踐中,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來認識并理解協作的重要性,逐漸形成加強協作的思想意識與自覺能力,在協作之中密切同學之間的聯系和交往,促進感情的交流和友誼的發展。因此,創造機會讓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提高、完善心理狀況,這種形式所獲得的審美感受比其他形式更為直接與深刻。可以開展的音樂實踐活動有:現場音樂會、音樂長廊、音樂講座、音樂類第二課堂,舉辦校園歌手大賽、組建大學生音樂團體等活動。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音樂體驗的真實環境,讓他們在音樂實踐中獲得自我表現和情緒釋放,使他們對音樂的感知更全面、更實在,情感交流更自然、更直接。比如:組建合唱團。合唱是一種由集體演唱的、要求高度協助的多聲部音樂。合唱活動非常受到大學生的喜愛,而且也易于開展。正如匈牙利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體的努力所完成的音樂作品和帶來的愉快,培養了高尚品格的人,這種價值是無法估量的。”他又說:“合唱是最能使人受益的科目,它能夠對所付出的努力給予最大滿足的報償……任何學校都有能力使合唱達到符合教育的標準,進一步說,它同樣對大眾具有深遠的意義。”[8]參于合唱排練能夠提供給學生一個心理和諧的氛圍,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都能學會傾聽和配合,這將有助于大學生“潛能”的釋放和緊張情緒的緩解,逐漸改變人潛意識中隱蔽的、消極的心理活動,可以使學生走出封閉、片面、狹隘的心理困境。對于促進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他們與人合作、理解的態度,從而促使個體社會化,培養學生的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整體人文素質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1]宋春麗.論音樂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5).
[2]詹 薇.音樂欣賞與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9).
[3]郭文君.淺談音樂欣賞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研究,2010(3).
[4]王 純,周正猷.論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調節中的作用[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6).
[5]姜力賓,戚昭君.淺談音樂修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體育與藝術研究,2010(8).
[6]田 靜,陸春庚.音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班主任,1994(11).
[7]陳志厚,王劍蘭.無意識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3).
[8]李曉燕.合唱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芻議[J].教育理論研究,2010(10).
J69
A
1674-5884(2011)10-0161-02
2011-08-25
殷 瑛 (1982-),女,湖南益陽人,講師,碩士生,主要從事音樂學研究。
(責任編校 朱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