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建國,馬賓濤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社會轉型時期“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制度保障機制
桂建國,馬賓濤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世界觀、生活觀、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此時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確立必然受到轉型期人們世界觀、生活觀、價值體系的影響。本文從社會轉型與“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制度保障作用,“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政黨制度與法律制度方面,論述了社會轉型期確?!暗虏偶鎮?、以德為先”用人標準確立的制度保障機制。
社會轉型;以德為先;制度保障
“社會轉型”一詞見于西方社會學現代化理論,是social transformation的中文釋義?!吧鐣D型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社會學術語,指社會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具體說,就是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半封閉的傳統型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型社會的轉型?!保?]“總之,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它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的過渡,而不僅僅是某些單一發展指標的實現;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2]
我國社會轉型從廣義上說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40年到1949年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階段;第二階段是從1949年至1978年照搬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階段;第三階段是從1978年至今,以中國具體國情出發,馬列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第三階段又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78年至1980年代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啟動和初步展開階段(改革不同的舊體制或結構階段);第二個時期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2003年,新舊體制交替轉軌階段;第三個時期是從2003年至今,實施新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轉型階段[3]。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階段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中的第三個時期。
該時期,胡錦濤總書記在2007年10月15日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其后,在2008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選人用人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由此可見,“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在新的社會轉型時期提出的用人標準。它也是我們黨對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黨的組織路線和干部政策的豐富和發展,還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階段人民群眾的新期盼。
制度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體系。比如說‘社會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二是指:“‘要求成員遵守的,按照一定程序辦事的規則’。簡言之,制度是一種規則?!保?]本文制度是指第二種含義?!暗虏偶鎮?、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是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提出的,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符合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符合社會主義假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安?、德”從何而來,它的實施落實還需要制度作為保障。鄧小平指出“五中全會討論的黨章草案,提出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在看來,還需要進一步修改、補充。關鍵是要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對各級各類領導干部(包括選舉產生、委任、和聘用的)職務的任期,以及離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況,作出適當的、明確的規定。”[5]指出了制度對于干部職務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相應的制度作為實施的保障措施,那么“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就只能成為我黨文件中的內容,也只是紙上談兵了。制度不僅可以避免人們交往過程中的不可預見行為,而且能夠避免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但是制度,并不是萬能的,它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一個有效地制度應該是普適性的,它有三個特性:平等性、可預見性和開放性。從制度的產生方式看,制度分為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有效地“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制度也分為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或者稱為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它也應該具備有效制度的三個標準。“從對人的約束程度看,非正式制度涉及到文化傳統、思想意識。它所包含的各種規則,對人們的行為會產生約束力,但這種約束力是一種‘軟約束’?!保?]而正式制度對人們的約束則具有強制性,一個國家要取得政治穩定、經濟的發展,必須同時注重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互補性。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非正式制度主要由人類群體內隨經驗而演化出來的那種制度,通過風俗習慣、社會輿論來實施。在紛繁變化的轉型社會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風俗習慣、社會輿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其很難保障“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的貫徹執行。正式制度是“由統治共同體的政治權力機構自上而下設計出來強加于社會并付諸實施的各種規則?!保?]
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是以建立法治政府為目標的,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廣大人民群眾要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規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這對選人用人提出了制度規范的要求。而制度又分為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更需要正式制度機制作為保障。在我國正式制度主要可分為政黨制度和法律制度?!暗虏偶鎮?、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是針對我黨選人用人的標準,其設計出來的制度具體而言,就是強加于自身并付諸實施的各種規則。其主體是執政黨,客體是領導干部,執政黨既是統治者也是實施者,因而,“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政黨制度的設計就更要體現公平、公正,符合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另外就是在建設法治政府的大背景下,對于一些成熟的用人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制度化,這也有助于加快建設我國法治政府的進程。
非正式制度因其“軟約束“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實現必須以正式制度作為互補、加強、保障?!暗虏偶鎮?、以德為先”的思想在我國不僅有傳統歷史淵源,而且有馬列主義的歷史淵源,由此可見,“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非正式制度在我國早已有之。然而,“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正式制度并不多見?!暗虏偶鎮?、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亟需正式制度的保障。
1.政黨制度指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權力、干預政治、進行政治活動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總和。政黨制度包括政黨如何組成,如何執掌政權、干涉政治,以及如何宣傳和組織群眾以便在選舉和代議機關及其他方面進行合法的斗爭?!暗虏偶鎮?、以德為先”政黨制度可分為程序制度和實質制度。程序制度是指程序非經特定程序不能更改或損益。一是指將選人用人的程序制度化,程序一經制度化,實踐中的選人用人程序便不可能被歪曲或減損,人們可以在明明白白的程序面前公平參與。二是公開選人用人過程的制度,就是指選人用人的每一個程序過程都應該是透明、公開的。這也是充分落實公民的知情權的表現。三是將選人用人的監督程序制度化,內部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都要程序化制度化。只有監督到位,才能做到懲防并舉,預防為主。四是“民主、公開、競爭、擇優”錄取原則制度化。
實質制度是指內容非經特定程序不能更改或損益,要形成特定的制度修改程序。在選人用人的整個處理過程中,考試、任用、考核、選拔、監督、培訓、獎勵、晉升、懲戒、調動與回避、辭職與辭退等都要圍繞“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制度化。不僅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具體說考核的內容要體現“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內容,不是說要出多少道德題,而是要在試題中體現以德為主的意思,比如:給“德”的試題分值高些、測試題能夠準確全面的將要考察的“德”的意思體現出來等。在任用的時候,要以考試中體現的“德”的高低作為任用標準,以德為先。選拔時不僅要考慮工作實績,更要考慮德,以德為先。培訓的內容也要體現“以德為先”的理念,要適宜的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優秀傳統道德等內容。獎勵、晉升、懲戒等也要體現出〝以德為先〞的原則,對于德高望重的領導干部予以獎勵、晉升,對道德敗壞的要予以嚴厲懲戒。監督機制也要體現“以德為先”的原則,在當今一部分領導干部犯錯主要集中在“德”的情況下,更要加大對干部“德”的監督,“德”的監督應該有個糾正機制,即在失德之后一定年限后,能夠核實其已經痛改前非的話,照樣可以任用。
2.法律制度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一國的立法制度與司法制度的總稱,即通常所稱的“法制”。二是指運用法律規范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各種制度。它調整了多少社會關系就包含有多少種具體的法律制度。如行政法律制度、經濟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訴訟法律制度、教育文化法律制度及狹義的法律制度等,本文是第二層含義。法律制度是正式制度中的典型。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是道德的強制性約束。領導干部只有“畏法畏紀”才能時時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皥陶h建設除了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外,最有效的手段是將部分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放眼望去,執政道德規范、法制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蔽覈m然也有不少涉及道德方面的政黨制度,但內容仍過于原則且難于操作。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將黨的干部道德要求法律化、具體化?!啊ㄖ频赖陆ㄔO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將原先有道德來調整的行為上升為法律。”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通過道德立法來強制推行道德規范實施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有的甚至將它推向極致。如‘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于不孝,把不孝立為最大的犯罪;又如唐律中的‘十惡不赦’,其中有六惡是不道德行為?!比绾伟l揮道德建設的法律保障作用,首先要樹立正確的道德立法觀念,強調在社會轉型期進行立法的目的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力,增加人們的道德意識,遏制不道德的行為,并逐步實施他律向自律的轉變。其次,要加大道德立法和司法的力度,把各種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重要基本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這是實現道德立法的前提和基礎。我國《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在保障社會公德方面已經做了許多規定,在當前復雜的世情、國情、黨情下,我們更應該對領導干部的“德”立法,特別是將“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法律化,這是民心所向,也是確保“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標準能夠實現的重要途徑。立法應有針對性,切忌大而空,華而不實,要有可操作性,可行性。
總之,政黨制度與法律制度都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的重要保證。政黨制度并非萬能,法律制度也并非萬能,二者相互結合,相輔相成。在某些方面不適宜具體化、法律化時,可以先用政黨制度來約束,在條件成熟和可行時,就將其上升為具體化的、可操作的法律制度。
[1]童 星.發展社會學與中國現代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嚴 強.社會轉型歷程與政策范式演變[J].政治學研究,2007(5).
[3]朱琴芳.新制度經濟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黃明哲,賴 宏.論黨的執政道德建設[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3).
[6]王宏偉.社會轉型時期道德失范的理性分析及其對策——兼駁社會發展與道德進步“二律背反”的觀點[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5).
[7]陳炳水.道德立法:社會轉型期道德建設的法律保障[J].江西社會科學,2001(1):136 -137.
G641
A
1674-5884(2011)10-0166-03
2011-06-21
桂建國(1986-),男,四川宣漢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責任編校 許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