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俊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基于新形勢和新問題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殷 俊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的未來和希望。由于在新時期受全球化進程加快、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等因素影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現出各種新形勢與新問題。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更新新觀念,認清新形勢,運用新手段,開創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新局面。
新形勢;大學生;思想政治
高校是國家的人才庫,知識的輻射源。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面貌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現在與未來。從微觀層面來看,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教育就像“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大學生只有知識修養、能力素質、道德水平三位一體,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才能樹立責任意識,服務于社會。從宏觀層面來看,高校既是知識的生源地、人才的聚集區,也是社會的晴雨表、政治的敏感地帶,民族認同感、價值觀、是非判別標準等思想或信仰的樹立是當下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應有之義。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拓展,加之全球化與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諸多新問題。
1.全球化背景
“全球化”一詞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的,而真正被熟知則是加拿大著名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了“地球村”之后。在經濟全球化的滾滾浪潮中,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以及國際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合作與滲透,全球化已經不僅是經濟的全球化、政治的全球化、而且也是文化的全球化。各國人民原有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已悄然發生改變,文化的疆域再也無法用國界來劃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西方國家將自身的主流文化或主流意識通過經濟活動或交流活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多渠道、多角度、多手段地源源不斷地輸向世界的各個角落,從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想文化到政治體制、意識形態,范圍逐步擴大,影響不斷深入。世界各種文化和思潮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一方面使得世界范圍內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在文化場域內交流碰撞,人們的文化視野更加開闊,可以更廣泛地吸納世界各地優秀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強勢經濟所衍生的強勢文化勢必迅速占領文化市場的制高點,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傳統文化與意識形態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民族文化的獨立性慢慢消解。高校大學生能不能在多元文化多元價值中堅定自身的信仰,堅持正確的價值觀,這將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解決的主要命題。
2.新媒體環境
“網絡以海量的儲存、豐富的資源、便捷的檢索、快速的傳輸、跨時空的鏈接、高度的開放等無可比擬的優點,使大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時事新聞、經濟動態、風土人情、文化藝術、人文景觀等,能夠接觸到多樣的思想、多元的觀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1]如今,由網絡媒體衍生出來的博客、微博、貼吧等等互動平臺成為高校大學生的至愛。手機報、手機視頻、戶外屏、移動電視等新媒體在大學校園里使用十分廣泛,大學生已成為新媒體的積極傳播者與接收者。大學生在社會中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思維活躍,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特別強。大學生通過網絡等新媒體,可以學習科學知識,了解社會百態,熟知政治動向,新媒體已成為高校大學生了解社會的主要窗口。新媒體所呈現的即時性、開放性、匿名性、平等性、交互性,無疑對高校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個性心理、道德法制觀念等都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全球化的進程加速,市場化的步伐加快,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在這樣的特殊環境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特殊客體的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特點也隨之有了新變化。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對的大學生多是“90后”,時代與社會賦予他們不同于以往的新思想、新行為。
1.價值多元化
在全球化與新媒體的雙重影響下,我國高校大學生出現多元價值觀的現象。全球文化包括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弱化”的意識形態通過新媒體悄然進入校園,并形成多元文化,在競爭與協同中同我們爭奪大學生的思想陣地。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信息資源,形形色色的觀念,無奇不有的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各種不健康的“垃圾”信息,低俗、色情、暴力信息時而充斥其中,使得一些自制力較弱、識別能力較差的大學生無法自拔。大學生仍是一群好奇心強、接受能力快、易受影響的特殊群體,他們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可塑性”,易受異己價值觀的浸潤和感染。當外部環境過于復雜時,一旦缺乏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導,就很容易對奢靡物質生活產生推崇,對消極墮落價值產生認同,從而價值觀、審美觀念顛倒,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泛濫。
2.追求功利化
市場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表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我國市場化程度日趨增強。市場經濟體制的競爭原則、效率原則等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積極影響。高校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在不斷增強,高校教育體制也引進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人才競爭優勢。但另一方面,市場化的物質利益觀念容易對高校大學生的人格形成產生庸俗化的影響。利己主義、世俗化、人際聯結的社會化,造成了高校大學生日益看重現實利益,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取決于專業技能和人際關系,而與思想道德無直接關系。另外,市場化的商品交換法則也侵蝕到大學生的精神領域,部分大學生容易產生社會價值觀的錯位,價值判斷標準由理想主義向功利化和實用化轉變。在學習和社團工作中片面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忽視集體利益,片面追求個人價值,責任意識慢慢淡化,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負面價值觀開始抬頭。如網絡媒體頻頻曝光的高校大學生入黨動機不純,高校社團腐化等問題。
3.民族主義狹隘化
高校大學生是最敏感的,最容易沖動的群體,與此同時他們社會經歷簡單,社會認識趨于淺表化。當面臨重大民族問題或外來文化入侵時,他們往往顯得稚嫩或極端,呈現出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節,包括“家樂福事件”、“69圣戰”等,線下線上的參與人員大多為高校大學生。2010年5月30日,韓國偶像團體“Super Junion”的粉絲因索取世博會免費門票不得而謾罵、毆打展館工作人員。消息一經爆出,引發網友暴怒,一時間,“腦殘不滅、圣戰不休”的口號席卷網絡。6月9日下午,十萬余名中國網民攻擊多家韓國網站和明星貼吧,并致其癱瘓。這一帶有報復動機的網絡集體行動被稱為“6·9圣戰事件”[2]。狹隘的民族主義就如同給暴力的、破壞性的行為披上了一件正當性的外衣。在“愛國主義”的掩護下,這些高校的“圣斗士”們無視不同的觀點和事實,熱情飽滿、旁若無人地傳播著“復仇情緒”,并將這種極端情緒付諸現實行為。
4.道德觀念模糊化
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沒有‘社會公德’的民族是一個危險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良好‘社會公德’的民族必定是充滿希望的民族。”由于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滯后,高校大學生道德觀念變化存在著諸多問題,部分學生面對就業壓力感到迷茫無助,無法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面對社會陰暗面便產生偏激,理想信念變得淡薄。由于90后大學生個人主義思想濃厚,艱苦奮斗精神不夠,對集體、對社會缺乏正確認識,浮躁心理、享受主義慢慢抬頭。他們對公私觀、義利觀、幸福觀、榮辱觀、價值觀、交往觀、消費觀、婚戀觀等出現了多元且模糊的價值觀念。
5.心理素質脆弱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與一般的物質客體不同,它是有思想、有情感,具有一定判斷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社會的人。然而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完全處于被動的、受控制的狀態,心理素質也極度脆弱。在新時代背景下,90后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集寵愛于一身,個性十足,情感情緒十分豐富。他們步入大學以后,周圍環境發生變化,面對諸多人際交往與競爭壓力,部分學生顯得無所適從,再加上社會就業壓力加大,從現在到未來無法確定自己的規劃與目標,強烈的挫折感需要理性的心理疏導,因此,高校大學生的個體適應性、心理承受力亟待增強。
胡錦濤同志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深化了對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指出了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大學階段是高校大學生心理成長的關鍵期,是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首先,要學會尊重他們。尊嚴是高校大學生的首要需求。簡單的處理方式可能造成對學生尊嚴的傷害。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交流才能進行,溝通才能深入。對眾多大學生來說,平等、自尊的需求比眼前的物質需求更重要。其次,用心關愛。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其實就是潤物無聲的關懷,不留痕跡的真愛。無論是對困難生的資助還是對優秀學生的一句贊揚,或是坦誠以對的一次交流,都需要我們用真心去付出。最后,心靈引導。最高境界的傳播方式是心靈傳播,拋開外界的各種噪音,靜心傳播。對大學生群體要著重從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品質和心理調適能力培養等方面加以指導和咨詢,同時注意加強他們的自強自立教育,主流價值觀培育,學會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沖突和挫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理論及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內容,以灌輸式教育為主,重理論輕實踐,對當前的現實問題缺乏及時的回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間,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機遇。隨著新媒體在高校的普及,我們可以通過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構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陣地;開通思想政治教育微博,與大學生們微博互動,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或故事教育于潛移默化之中;開辟校園優秀人物專欄,樹立榜樣力量,再通過各種新媒體手段多渠道多方位傳播,增強影響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歸屬感;開設話題討論區,就某一社會問題或校園現象展開討論,暢所欲言,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是非判斷標準,提高社會認識能力。無論是專題網站、微博、手機報、貼吧、討論區等都應有互動機制,時刻掌握校園網輿情,有效引導網上輿論。該機制不是從上而下的傳播,而是有傳播,有反饋,有引導,大學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思想教育的傳播者,我們通過機制的建構與引導,幫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互動機制的科學高效。
在新時代背景下,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經過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亟待更新觀念,更新技術,更新手段。列寧曾這樣評價:“在任何學校里,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這個方向由什么來決定呢?完全由教學人員來決定。”[3]因此建設一個具備新理念、新思維的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至關重要。第一,認清新形勢。高校思政隊伍要對全球環境、社會環境有清醒而全面的認識,認識到環境變化對高校大學生思想行為可能產生的影響。第二,樹立新思維。改變過去傳統的教育觀念,從以教育主體為主轉變為以教育客體為主。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習慣加以引導,通過多方位立體式的教育手段,如時新的教育活動開展,關注社會、關注環境等公益活動的組織,化教育于無形,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第三,掌握新技術。隨著新媒體的校園的普及,及時掌握新技術,開專題網站,開微博、開空間,整合眾多新媒體技術進行思想傳播,加強互動,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及時調整教育方案。
[1]譚金葬,馮永泰.論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1).
[2]69 圣戰解讀系列之一[EB/OL].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69shengzhan/,2011 -05 -01.
[3]列寧論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G641
A
1674-5884(2011)08-0093-03
2011-05-24
殷 俊(1981-),男,湖南湘潭人,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校 朱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