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錦前
(北京大學 法學院,北京100871)
給案例一點靈魂①
——經濟法案例教學的反思
何錦前
(北京大學 法學院,北京100871)
作為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的經濟法學,體系龐大、內容繁多,被普遍認為難教難學。為改善教學質量而從英美法系借鑒的案例教學法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效果,但并不完全適應大陸法系色彩濃厚的經濟法學,過多的案例教學甚至有沖散來之不易的經濟法體系之虞,不恰當的案例教學也可能蛻變為故事會教學法。當務之急,是強化案例與理論教學的融合,以大視野的案例教學彌補當前司法案例教學之不足,張揚經濟法理論體系的目的性價值。
經濟法;案例教學;英美法系;大陸法系
近年來,法學教育經歷了招生大躍進的浮華和學生難就業的痛苦,幾乎成了人們譏笑高等教育必選的話題之一??陀^地說,法學教育這些年來取得的進展是巨大的,法學教育對法治社會構建的貢獻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也是可以見證的。這其中,民法、刑法等部門法表現尤為突出。不過,仍有一些部門法教學的成效并不明顯,憲法學、經濟法學是典型的例證,前者也許可以歸結于一些客觀條件,后者則更多是教學者方面的主觀原因所致,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案例教學上。
一直以來,經濟法這門課程被普遍認為“不好講,也講不好”[1]。對于一些教師來說,不好講的表象是沒有好的教材。所謂“好”的教材,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標準,但是,起碼的要求應該是概念明確、體系完整、結構合理、邏輯嚴謹、條理清晰、表述流暢。從目前的經濟法教材來看,符合起碼要求的教材并不少見,有的教材經過多年積累、打磨、反復修訂,已經較為成熟,稱之為“好”教材也并不過分。例如,楊紫烜、張守文、李昌麒、漆多俊等人的教材,尤其是他們獨自撰寫的教材,雖然觀點各異、體系有別,但都是現有經濟法教材中非常突出的作品。在我看來,經濟法教材的問題不在于“沒有好的”,而在于“不好的太多”。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經濟法教材,隨意翻揀,就可以發現,許多教材觀點陳舊、體系混亂,明顯就是“剪刀加漿糊”式的東拼西湊,自相矛盾的地方不少。留心一下編者名單,一些從事經濟法學研究時日不多的教師拉上幾個碩士研究生就可以組成一個班子搭臺唱戲,甚至有些剛畢業的博士就可以單獨寫出一本教材來。我可以理解這背后的苦衷,諸如職稱評定、課題結項等等,但是,對于經濟法教學來說,這些教材即形成了浪費,甚至還造成了污染。我并不是說任何年輕學者、青年教師甚至碩士研究生完全不能編寫教材,對于有的成熟的部門法來說,也不是不可以,但對于經濟法學這樣的尚未完全成熟的學科來說,每一次草率地通過教材向學生介紹經濟法,就可能給學生多留下一個錯誤的印象,對經濟法學科就會多造成一次傷害。這里就不得不談一談經濟法“不好講,也講不好”的深層次原因——經濟法學研究的問題。教材也好,教學也罷,經濟法課程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往往都反映了經濟法研究的不足。與民法等其他傳統部門法研究相比,經濟法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觀點分歧仍然較大,理論共識有待凝練。經濟法與經濟發展和意識形態變遷的關系更為密切,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法發展與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對應性就說明了這一點。而民法的定義、觀念和體系都比較穩定,即便兩千多年前的羅馬法,到今天竟然還有強大的生命力。學科發展的相對不成熟,決定了經濟法教材的局限性,最優秀的經濟法學者撰寫或主編的經濟法教材之間總會存在較大的差別。這一特殊的學科發展階段,也讓一些人找到了輾轉騰挪的空間,他們可能另起爐灶就編出自成一套的教材體系——我并不簡單地反對“另起爐灶”和“自成一套”,我批評的是“為求新而求新”、甚至僅僅為了更簡單更省事而“另起爐灶”、“自成一套”。一方面,這是教材而非專著,給師生使用的教材應盡可能反映共識、通說,另一方面,無論是教材還是專著,不站在別人的基礎上,凌空蹈虛,難以形成真正的知識生產力。當然,無視學術積累固然容易形成重復建設,但多少還有自主耕耘的勞動付出,至于那些不加判別地把各家體系和觀點簡單拼湊成的教材,則無須贅論。如此一來,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教材和教材中的體系、觀點,教師難免在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教材市場中暈頭轉向、左右為難。尤其考慮到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情況,例如,高校的教材選取,有時并未嚴格根據教學需求,總要多方考慮其他因素,因而,最終確定的教材是不是“好教材”仍然是個疑問。
在此情況下,“教材不足教師補”,與其他部門法授課教師相比,經濟法課程的任課教師不得不耗費更多的精力來考慮如何講得更好。光按教材講尤其是按不太好的教材講,經濟法這門課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的。各法學院校反映,經濟法內容龐雜,理論性太強,和人們習慣的一些部門法體系并不一樣,學生不理解、不接受、不喜歡,甚至排斥、拒絕、厭惡。教師要講好這門課,殊為不易。講得更好的方法有很多,但在目前的激勵機制下,往往又是“理論不夠案例補”。通過苦練理論研究這項內功來促進教學的方法難以在短期內見效,最容易推廣的方法就是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更多是從英美法系國家拜師學來,近幾年尤為盛行,為培養實踐型法科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法學傳統最初承襲歐陸,復又改習蘇俄,并不注重案例教學,案例教學的興起為迅速培養時代所需的大批實務人才做出了貢獻。法科學生經過短短4年的訓練,能夠較為熟練地撰寫常用法律文書,能對日常民事案件、簡單刑事案件進行基本的分析,對法院庭審程序有基本的了解,能較快適應司法實務工作。經濟法案例教學也基本達到了上述目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領域有大量的司法實例供教師選擇,這些案例與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也不像民法物權、債權那么精細復雜,甚至還能體味消費者和經營者斗智斗勇的曲折情節,以這些案例為載體講授法律原則和具體規則,既可以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也讓課堂氣氛活潑,達到類似于“百家講壇”般的效果。
即便采用了案例教學法,經濟法教學效果也未能得到根本改觀,在某些方面取得較好效果的同時,有些方面還有所惡化。這與案例教學法本身的問題是分不開的。
很多人已經指出,當前案例教學法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不僅僅是經濟法教學,整個法學教育中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首先,案例教學法運用過多與法學教育目標多元化的沖突。法學教育從來不應當、也不可能脫離社會實踐,尤其不能脫離法律實踐,但實踐不等于司法實務,法學教育也不應僅限于司法實務。司法技巧的訓練固然重要,理論素養的培育同樣非常關鍵。我國法學教育歷來受到兩種批評,一種批評意見是,法學教育沉湎于理論傳承、概念辨析、知識介紹和人文精神的張揚,脫離實際,沒有實用價值,是象牙塔里的學問,另一種意見恰好完全相反,認為法學教育太注重司法實務,總是以法庭為中心,習慣于以律師或法官的角色來思考問題,使法學由一門科學淪落為法律技藝,使法學教育異化為法律作坊里的師傅帶徒弟[2]。其實,這種批評與其說是對立的,不如說是統一的。換句話說,“法學教育天生就具有內在的二重性,即職業培訓性和學術研究性的二重對立”[2],而目前的法學教育在職業訓練性和學術研究性兩方面都沒有充分滿足社會的需要。法學教育與大學中的其他學科門類教育一樣,既要注重教育的工具性價值,更要注重其目的性價值。經濟法課程教學的宗旨不僅在于學生掌握基本的經濟司法實務技能,還有更多的其他內容,從小的方面說,要使學生對這門年輕而稍顯稚嫩的學科產生興趣,去了解、理解甚至喜歡它,推動經濟法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從大的方面說,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充分理解國家干預經濟的必要性和法律規制國家行為的正當性,能深刻認識經濟自由、競爭公平的重要價值。后面的這些內容,僅靠目前的案例教學是無法實現的,沒有體系性、理論化和教義式的教學,經濟法課程的目的性價值難以得到彰顯。也應注意的是,案例教學法本是適應于英美法律傳統而逐步形成的,其目的是側重于培養法律實踐人才尤其是培養律師。有人將案例教學法的創始歸功于1870年成為哈佛法學院第一任院長的朗代爾(Langdell)。龐德對朗代爾的案例教學法有這樣的評價:“朗代爾總是擔心‘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他并不特別關心你是否知道或能否表達某一法律原則,而是關心法庭如何做和為什么會這樣做?!保?]案例教學法的推廣普及,推動美國法學教育進行大規模改革,使美國法學教育呈現出與歐陸迥異的特色。曾經有人評價,美國法學教育“不過是像劍術和舞蹈學院那樣存在于大學校園中”,“法學院最為適當的功能是提供職業技能訓練”[4]。其實,朗代爾的案例教學法并非簡單的司法實務訓練,而且,美國法學教育后來的發展也吸收了歐陸法學教育的一些特點,并不是簡單的職業教育。基于上述這些因素,教師更要注意在經濟法課程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局限性。經濟法最早誕生于歐陸,中國經濟法學也師從于德國、日本、蘇聯,其理論體系、概念范疇的大陸法系色彩濃厚。如果說民法、刑法、訴訟法尚可和英美國家有些共同語言的話,大陸法系的經濟法學理論在英美國家難以獲得共鳴,至少,英美法系幾乎就沒有經濟法和經濟法學這樣的名稱。來源于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學法,往往集中關注一些具體法律規則的實際運用,而難以體現經濟法的精神、理念和體系。
其次,照貓畫虎般的案例教學法偏離了其實踐性目標,退化為故事會教學法。一般來說,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學法、診所式教育,強調師生的共同參與,注重蘇格拉底式啟發和平等交流,以高度模擬司法審判為重要內容,要求學生研習和運用司法判例,適應高度對抗性的司法活動。目前的案例教學法受制于激勵機制、硬件設施、教師能力和學生人數等多方面的因素,難以按英美模式展開,往往是老師就某一個或幾個法律規則介紹一個案例,講解如何分析其主體、客體、權利、義務、歸責原則和責任分配,更為簡單地是,講述一個案例的經過和判決結果。盡管這些方式方法比較以前的照本宣科無疑更能有利于實現教學效果,但有時候也僅限于“看上去很美”而已,學生聽老師講故事,趣味盎然,講完以后,在經濟法的規則和理論內容方面并無多少收獲。僅僅講案例,也可能不利于展現經濟法內在邏輯的前后融貫,反而給人留下雜亂的印象。當然,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教師的是,作為法學核心課程之一的經濟法,內容多、體系大,而實際課時也許并不多,要想既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又給學生呈現一個清晰明了的知識框架,的確非常難。
此外,案例教學法并不能普遍適用于經濟法各子部門法的內容。經濟法領域的許多制度并未進入司法渠道,其可訴性問題尚未得到妥善解決,很難運用案例教學法,實際上也難以找到相應的案例,或者找到的都是國外的案例,由于中國沒有相應的制度,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再加之經濟法學本身尚不成熟,市場規制法和宏觀調控法雖然早就明確為經濟法的基本范疇[1],但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均有待厘清,因此,應在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探討性的、啟發性的內容,方能加強學生對經濟法內容的理解。過于注重案例教學則容易沖淡理論指示的介紹和探討,導致基礎理論和具體制度“兩張皮”的局面,好不容易構建起來的經濟法體系又有松散凌亂之虞。
解決上述案例教學法中的問題,要在選好教材的基礎上,給案例教學加入一點活力,讓案例教學法成為有靈魂、有精神氣質的教學法。具體來說,可以著重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第一,將案例教學與理論探討結合起來。經濟法理論體系和概念范疇與其他傳統部門法迥異,要充分意識到案例教學法的局限性,知識介紹和理論探討式教學比案例教學更合適時,就不應選擇案例教學法;如果案例教學容易沖散知識的系統性,也應堅決拋棄之。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緊密結合經濟法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不能因為便于講授而棄理論知識于不顧。由于經濟法課程的難教難學,十多年前的經濟法案例教學實踐中,就發現了一些不好的苗頭,早有人提醒,“案例式教學不能允許教師減少對法律基本知識的講授,要求教師能將法律基本知識濃縮于案例之中……不能允許教師降低授課的理論水平,要求教師能將法學理論寓于案例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發現理論問題”[5],對于目前理論研究并未解決好的問題,應該向學生坦誠相告,進行解釋,而不能以講故事的方式模糊處理。當然,這種要求也許是比較高的。在法學教育大躍進之后,全國設立法學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已有600多所,在校法學本科生超過30萬人,教師的數量和質量跟不上學生規模的擴大。即便是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也未必能確保所有經濟法任課教師均可勝任,深入淺出的透徹理論講解恐怕尚需假以時日。案例教學法也尚處于簡單模仿階段,問題很多。因此,要將案例教學與理論探討結合起來,需要各方面做出相當長時期的努力。
第二,拓展案例教學的視野,推行“大案例”教學法。所謂“大案例”,就是司法案例之外的典型事例,例如金融危機中的政府干預、我國政府的4萬億調控、家電下鄉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等等。如果說民法、刑法教學中司法案例基本能滿足需要的話,經濟法教學中的案例絕不能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競爭法下的司法案例來小打小唱。經濟法諸多理論制度無法找到相應的司法案例,但純粹的理論講授也可能陷于枯燥乏味,此時,就應拓展視野。生活中有大量的典型事例可以供教師選擇,完全可以用來剖析某項制度、某個理論,例如前述金融危機中政府干預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宏觀調控的原則與規則、土地財政所反映出來的財政法定、財權分配、財產權與財政權兩權協調、稅收債務論以及納稅人權利保護等等,都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和興趣,又有利于理論分析和制度介紹。事實上,我們看到,上述部分典型事例的教學意義已經被教學和研究人員發現并得到了重視。有人指出,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時效性強,感染力大,又具有一定的難度,適合作為教學案例;同時,金融危機所引致的經濟危機是一個系統的危機,適宜解析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論證經濟法的價值,研討經濟法法律關系及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總論的典型案例”[6]。當然,也要注意這種案例分析方法對教師和學生均提出了挑戰,因此,“鑒于金融危機及其應對涉及面廣,較難駕馭,應當對金融危機的案例教學進行認真的設計,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經濟法知識?!保?]
當然,除此之外,還可以有更多的、甚至更好的方法來改進經濟法案例教學??偟膩碚f,就是要通過不斷地改進和完善,使案例教學能吸收融合經濟法的理論和精神,最終體現經濟法規制國家干預、規范市場自治和維護權利實現正義的價值追求。
[1]楊守信.司法部部屬院校經濟法教學研討會綜述[J].法商研究,1995(2):95-96.
[2]王晨光.法學教育的宗旨——兼論案例教學模式和實踐性法律教學模式在法學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關系[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6):33 -44.
[3](美)羅伯特·斯蒂文斯.法學院[M].閻亞林,李新成,付 欣,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4]Martin Lyon Lecine.Legal Education[M].Dartnouth,1993.
[5]余子新.經濟法專業推行案例式教學的幾點想法[J].教學研究,1998(2):79-80.
[6]周海林.美國金融危機是經濟法總論的典型教學案例[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1):38-41.
D971.2
A
1674-5884(2011)08-0149-03
2011-05-23
2010年中國法學會部級重大課題(CLS-A1002);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09CFX002);2009年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中青年課題(09SFB3029)
何錦前(1979-),男,湖南寧鄉人,博士生,講師,主要從事經濟法、社會法研究。
(責任編校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