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先軍
論教師教育理想的構建*
● 李先軍
從教育的本真意義來看,教師應該將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作為教育理想的主要內容。當前教師教育理想的缺失導致教師對教育現實的一再退讓,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教師的教育理想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學生的和諧發展方面有著重要意義。當前教師缺少教育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功利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價值多元化思潮對教師理想的解構;對以往空洞理想的反動。然而,為了個人生活的幸福和迎接時代的挑戰,教師應從關注社會現實,牢記自己的責任;終身學習,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反省自己的教育人生,將自己的幸福夢與學生的成才夢結合起來等方面來構建自己的教育理想。
教師;教育理想;構建
理想與信仰的喪失是現代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在當代中國,普遍價值被撕裂為碎片,個人欲望的張揚成為現代文化精神的主題。談論理想成為了一個奢侈的話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長,教師待遇不斷提高。然而,如果離開了對理想和信仰的追求,社會的持續發展以及經濟的持久繁榮會走向沉淪和沒落,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如此。教育歷來被認為是一種通向未來的拯救力量。然而,在功利主義思想影響下的教育已淪為一種滿足人類各種欲望的工具和手段。教師在現實的壓力下放棄了他們的職業操守,放棄了他們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從教育學生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住上大房子”到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可以不擇手段甚至忽視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成長,都表明當今一些教師忘卻了其教育理想。教育作為一種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生活的存在方式,決定了教師必須將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作為教育理想的主要內容。因為缺少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想的堅守,教育與娛樂就沒什么兩樣。沒有理想的支撐,教育只能一再地對現實退讓,從而走向墮落。如今績效工資的發放,教師地位的提高,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現實要求。前不久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教師如何重塑自己的教育理想,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以迎接時代的挑戰,是每個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當前教師隊伍建設中的重點話題。教師的專業成長取決于他們對實踐的反思,教育理念和專業知識的更新。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對教育理想的重塑。教師的教育理想在專業成長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教師的教育理想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指明了方向。“理想在我們的航程上起著航海指標的作用。”[1]教育是為一個未來的社會培育新人,是一種需要信仰的事業。教育理想作為一種價值目標,明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要求。教師不至于在瑣碎的日常工作之中,迷失自己工作的方向。教師日常教育智慧的提升,對自我的不斷超越,也離不開個人理想信念的引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形成了自己對教育完整的看法和正確的認識,實現了自己專業成長中教育理念和專業精神的更新與重構。其次,教師專業成長的長期性需要理想來作為支撐。教育理想能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提供動力,激發教師去思考,去行動,去提高自己的各種能力。教師日常工作壓力大,容易使他們產生職業倦怠。教育理想能使教師看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意義,增加他們與困難作斗爭的勇氣,去克服當前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缺少教育理想的教師,會使自己變成教書的工具,就會隨遇而安,工作積極性不高,在教育教學上難以取得進步,甚至消極怠工,喪失主體精神,只會將教育職業視為謀生手段,更談不上在專業上積極要求進步。總之,絕不會把教育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來奮斗。相反,“有教育理想的教師,對待挫折的態度是積極的,他們能從沮喪中看到希望,從挫折中看到成功,從痛苦中看到幸福。”[2]
理想的教育是以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為鵠的的。在雅斯貝爾斯看來,“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教育所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3]當代教育忽視了人的精神成長,不利于人的和諧發展。教師應該以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作為其個人的教育理想,去關注他們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不斷豐富,教師應關注學生善良的人性的養成,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4]他認為,即便是知識教學的方式也與學生的精神成長密切相關。他指出,“教師知識教育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知識究竟跟教師個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信念、他的生活的整個道德方向性和智力方向性、他對自己教育的對象即年輕一代的未來觀點)是否緊密地融合為一體。”[5]懷抱教育理想的教師會在知識的教育中,采用啟發式教學,與學生采取對話的交流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
當代教育對避難所的尋求,對現實功利的追求,拒斥崇高,是教師缺少教育理想的主要原因。在功利主義時代,一切東西都刻上了功利主義的印跡。早在1795年,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指出:“利益成了時代偉大的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腳下。”[6]對功利的熱愛已經充斥了教育領域。當今應試教育就是這種功利主義的具體表現。應試教育的壓力使許多教師不敢妄談教育理想。教師的重“智“輕“德”的做法實際上是教師追求自身功利的一種表現。教師被與應試教育相關的一些考評體系壓得喘不過氣來。獎金、評級都與學生的考試成績相關。學生的考試成績、升學率在教師眼中變成了自己晉升的階梯。學生考試取得的好成績,成為了教師獲得現實功利的一種手段。至于學生的精神成長,并未引起關注。這種教育忽視了人的心靈追求,人生目標、人生意義和價值觀等領域的東西,所培養的人在角逐利益時就會不受理性、良心、正義和道德的制約而淪為經濟動物。與其說教師將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自己唯一的教育理想,還不如說教師完全失去了對教育理想的追求。然而,教師失去理想意味著一種對避難所的尋求。逃避崇高,追求當下感官享受,如同弗洛姆所說的對自由的逃避,喪失了自己的責任,甚至喪失了自我。德國著名思想家奧伊肯也認為,信仰的崩潰和物質主義的盛行會導致生活意義的喪失。即便教師生活清苦,他們也不能忽視精神追求。在奧伊肯看來,“無論對個體還是對人類而言,單單享受或迷戀于感官世界的需要,并不能使生活值得一過。”[7]教育理想的缺失會導致教師只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的道德成長,導致學生缺少創新意識、獨立個性,更不會讓他們懂得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在價值多元化時代,教師喪失了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特權”。教師仿佛不必再為學生的精神成長負責。價值多元思想雖然帶來了教育思想的解放,但學生是未成年人,他們需要接受價值引導。在價值多元思想的影響下,一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采取價值中立的做法。在學校教育中,價值中立的做法會導致虛無主義、相對主義。虛無主義者認為不需要什么理想,更反對人為什么理想而獻身。他們認為,“我們有什么權利把我們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如價值澄清學派代表人物拉思斯宣稱在價值教學中,教師對“兒童最終擁有什么樣的價值觀不甚關心”。[8]在他們看來,一切價值都是相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因此,價值觀是不能傳授的。然而,人類已經在科學領域取得了一些暫時的“正確答案”,但沒有充足的理由認為我們不能在道德、政治、美學、宗教和其他我們目前感到困惑的領域進行同樣的工作。對此,英國道德哲學家威爾遜批評道:“相對主義者指出該任務的困難是對的,但是如果他們想要勸說我們承認失敗并無望地放棄該任務則是錯誤的。”[9]道德相對主義看到了人們在價值選擇時的困惑,卻又夸大了這種選擇的難度。道德相對主義所認為的道德行為不存在優劣或高下之分,會導致出現崇高的失落與庸俗的盛行。在道德相對主義的影響下,一些教師喪失了自己的理想,同時也喪失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且,在價值多元思想的影響下,當前社會對教師嚴格管理學生變得越來越不理解和不寬容,這使得教師在教育方法的選擇與實施時,越來越多地背負著來自家長和社會沉重的壓力,導致許多教師不敢批評和懲罰學生,認為只要把學生的成績搞好就行了,至于學生的行為是否正確,一些教師采取視而不見少管少問的做法。
長期以來,教師職業被認為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教師卻一直得不到應有的物質待遇。教師待遇低下,地位不高,使得一些教師喪失了教育理想。教師生活條件的艱苦,使得他們更為注重物質生活,而忽視精神生活。一味地要求教師“凍死迎風站,餓死把肚挺”,作出自我犧牲,忽視教師合理利益訴求的做法,遭到了教師的反感。推崇教師職業神圣和高尚的做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使教師感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進而感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空洞的宣傳并未為教師職業帶來尊嚴,反而成為了教師合理追求正當利益時的一個桎梏,成為了一種精神負擔,甚至只是一個笑料。許多懷抱美好理想進入教育行業的教師,在遭受殘酷現實的碰撞之后,無疑會對教育理想產生懷疑。很多人放棄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得過且過,一有機會就脫離教師職業去從事能夠給自己帶來更加豐厚物質待遇的職業。雖然當前績效工資的發放帶來了教師工資的普遍上漲,但并不會自動為教師送來教育理想,教師教育理想的樹立還有賴于其不斷從思想上提高認識,進行自我塑造和自我構建。
教師在樹立教育理想時,要關注社會現實。教育理想和教育現實肯定是有差距的。正是這種距離,才有了社會理想和社會現實、社會批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張力。功利主義的教育理想會導致人的“工具化”,泛人本主義的教育理想導致人性的過分張揚,它們都不利于教育理想的實現。“教育理想的合理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是否真正以人的存在和人與外部環境的良好溝通互動為前提和歸宿。”[10]教育現實肯定是有缺陷的,教育理想作為現實追求的目標,它是對現實的批判和揚棄,它不能脫離現實。“理想之為理想,首先意味著其對現實的批判,而這恰恰指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天然聯系等。”[11]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育理想時提到,“決定教育工作的技巧、完善的條件之一,就是教師要善于以活生生的理想為目標,要善于在一個人的身上看出、珍惜和愛護主要的、有決定性的東西。”[12]
教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它需要教師懷有一顆崇敬之心和敬畏之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狀況。但帶來了不少不可忽視的問題,如使人們認為金錢可以買到一切,人們不再去認真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問題。教師作為知識分子,他們的天職應該是在于知識和思想。教師應該作為人類基本價值的維護者,必須超越個人的私利,深切關懷國家、社會乃至世界上的一切公共利害之事。教師應像人文學者那樣,“高度注視人類一般的實際發展過程,并經常促進這種發展過程。”[13]教師要懷抱自己的中國夢,牢記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當前教師工資得到普遍增長的背景下,教師不應只是把教學工作當作一份職業、一個飯碗,而應該把它看成是“為了一切人,為了人的一切”的崇高職業,把它看成是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教師應擔當起引導社會的責任,不應為迎合大眾的淺近需求而隨波逐流,而應該重視教育在形成一個完美的內在性格和高尚精神境界方面的價值。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應該使學生養成健全人格,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培養學生擔當文化使命與時代發展的責任意識,并以此開創輝煌的人生事業。
教師教育理想的實現貫穿于教師生涯的全過程。合理教師教育理想的確立要求教師終身學習,它的實現也需要教師終身學習。因為教書育人包括了太多的時代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了解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更好地樹立自己的教育理想,堅定實現自己教育理想的決心,教師面對的是具有鮮活時代特點的少年兒童,他們具有豐富的時代個性,這些都要求教師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才能滿足他們成長的要求。而且,實現理想所需要的人文素質需要教師終身學習。教師的人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它要靠長期不斷的人文積累和內化來實現。所以教師只有抱定終身學習的態度,將自己視為一個不斷成長的人和持續的學習者,才能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隨時修正自己的教育理想。新觀念的學習、新知的獲得可以幫助改變人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方式。基本的教育理論、觀點和原則、規范不是教師僅僅依靠自己的實踐經驗積累就能把握的,需要教師進行專門的教育理論學習,提高教育的理性認知,只有經過教育理論的專門學習,教師才能形成對教育的基本問題、基本理論、原則等的認識和把握,對現實的教育教學問題進行敏銳地觀察、辯證地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采取恰當的行為。在這種理論與實踐的交匯中,教師通過對教育理論的理性分析、教育實踐的感性體驗及反思互動,激發他們的教育情感,確信對教育事業和教師職業的認識,從而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
奧伊肯認為,隨著物質生活的進步,人類的精神生活面臨著嚴重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生活的價值與意義的喪失。人類只有以精神生活為基礎和支撐,新的人生才得以拓展和升華。“一種精神個性的獲得形成一個崇高的目標,只有通過相當大的努力,并且往往要有相當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約束,才可能實現。”[14]因為“精神的實現決不是我們的自然稟賦;我們必須去贏得它,而它允許被我們贏得。”[15]靈魂的拯救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地追尋、創造、賦予以及超越之中。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反思,追尋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值得一過。這是因為一個人職業的成功與否和自己人生幸福密切相關。教育活動是教師主要的生活方式,如果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不能體會到幸福,那么他的人生很難是幸福的。因此,教師要將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自己的個人理想和職業理想結合起來加以思考。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育人生過程中,就會不斷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追求幸福生活,以及有境界的教學生活。教師要培養自身對職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將教育理想與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協調。教師對教育理想的關注,實則是對自己精神生活的關懷。在對教育理想的追求中,教師會考慮如下一些問題:我為什么要當教師?什么是美好的教育人生以及什么是幸福的生活目標?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標?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會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不斷升華,進而激發他們為幸福的教育生活努力奮斗的決心。
教師的教育理想是實現整個國家民族和個人理想的前提。幸福生活是人類美好的理想。教師要將自己的幸福夢與學生的成才夢聯系起來。人生的幸福來自于追求有意義和快樂的目標。哈佛大學教師本—沙哈爾指出,“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16]教師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使自己的教學工作變成一種快樂的事情,需要教師不斷反思,而不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成為一項枯燥的工作。誠然,外界應試教育的壓力使得教師喘不過氣來,但教師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提高自己的實踐智慧,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從自己的工作中獲得持久幸福。教師的教育理想應該表現為對人生的終極關懷,為了學生現在和將來的幸福生活,為了人有尊嚴的生活。教師應使教育過程成為實現和提升學生生命價值的過程。對人生持積極態度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教師,必然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關注人類命運,必然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厚實的知識基礎、較高的創新能力、敏捷的思維與豐厚的智慧等,讓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獲得精神的豐滿。
當今,教師績效工資的發放提高了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廣大教師應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確立祟高的人生目標,增強使命感。人生的意義,就是一個不斷尋找和賦予意義的過程。教師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在實踐中對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斷加以檢驗和更正。教師將個人理想融入到社會的進步中,這一工作就成為參與社會創造、實現自我理想的有意義的活動,成為個人幸福生活和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只有這樣,教師的教育理想才不會無疾而終。
[1]卡爾·雅斯貝斯,生存哲學[M].王玖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4-15.
[2]向雄.論教師個人教育理想[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6.
[3]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4.
[4]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前言 9.
[5][1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38.369.
[6]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37.
[7][14][15]魯道夫·奧伊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M].萬以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96.70.97.
[8]路易斯·拉思斯.價值與教學[M].譚松賢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
[9]約翰·威爾遜.道德教育新論[M].蔣一之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4.
[10]王舉.當前教育理想的分析批判與本真回歸[J].現代教育論叢,2009,(9).
[11]尹艷秋.必要的烏托邦:教育理想的歷史考察與構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62.
[13]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學、沈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41.
[16]董月玲.哈佛的幸福[EB OL].http://www.cyol.net/zqb/content/2007-09/12/content 1890676.htm.
(責任編輯:劉丙元)
李先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博士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國家青年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CEA10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