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文莉
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才觀加快高教領域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 蔣文莉
隨著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和國際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是解決我國急需緊缺人才最快捷和最有效的途徑,高等學校在引才工作中肩負著重要的職責和歷史使命。
馬克思主義人才觀;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高校;海外高層次人才
2010年5月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中共中央、國務院于頒布了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以下簡稱《人才規劃綱要》)。 《人才規劃綱要》制定了到2020年我國人才發展的戰略目標、指導方針、總體部署和重大舉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它不僅是確立我國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而且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的重大發展和創新。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推動人類歷史發展的是社會生產力,而人是社會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觀蘊含著豐富的人本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強調“現實中的個人”是社會歷史的真正主體和人的實踐的重要意義。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段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1]。馬克思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與共產主義緊密在一起,即未來社會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未來社會的人都是自由人,每個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提出的使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終極目標,體現了馬克思人本思想的鮮明特色。列寧人才觀的全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才寓于人民之中的思想,結合俄國的國情,闡明了在當時俄國人才的寶庫是廣大群眾[2]。在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開始在實踐中注重有技術有能力的專家的作用和對專家的管理工作,形成了科學用人觀。他指出,要管理建設國家,就必須擁有具備管理技術、治國經驗和經濟經驗的人才,要大量吸收專家,同時培養新的領導人員和新的專家。革命者的天職就是要深入群眾去發現人才,鼓舞他們,扶持他們,提拔他們。他在用人上講求揚長避短、情理兼濟,“必須像愛護眼珠一樣地愛護人才,不僅在直接意義上要保護他們免受警察的迫害,而且為了這個刻不容緩的事業必須愛護他們,不要使他們熱衷于其他一般說來是有益的,但不適時的任務。”[3][4]列寧的人才觀在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共產黨幾屆主要領導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人才觀,結合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人才觀。毛澤東的人才理論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貫穿于他治黨、治國、治軍的偉大實踐之中。毛澤東強調人才的重要性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的關鍵。“我們黨已經培養了不少的領導人材,軍事、政治、文化、黨務、民運各方面,都有了我們的骨干。在人才標準上明確了我黨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用人標準,德的最高標準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的標準是獨立地解決問題。對于紅與專、政治與業務的關系,毛澤東強調:“政治和業務是對立統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對不問政治的傾向;但是,專搞政治,不懂得技術,不懂業務,也不行”,“我們各行各業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術和業務,使自己成為內行,又紅又專”。[5]在用人路線上,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知人善任,愛護人才,堅決反對任人唯親。“在這個使用干部的問題上,我們民族歷史中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前者是正派的路線,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線”。“必須善于愛護干部”:要“指導他們”,“使他們敢于負責”,“使他們能在黨的政治路線下發揮其創造性”;要“提高他們”,“教育他們,使他們在理論上在工作能力上提高一步”;要“檢查他們的工作,幫助他們總結經驗,發揚成績,糾正錯誤”;對對于犯錯誤的干部,要幫助他們改正;要用心照顧干部的困難。[6]
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人才觀可以說是創新人才觀。他在1985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7]他尤其重視創新人才,“在黨內和人民群眾中,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8]在選才用才上,“要創造一種環境,使拔尖人才能夠脫穎而出。改革就是要創造這種環境。人才是有的。不要因為他們不是全才,不是黨員,沒有學歷,沒有資歷,就把人家埋沒了。善于發現人才,團結人才,使用人才,是領導者成熟的主要標志之一”。[9]鄧小平的人才觀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需要,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觀的廣闊道路。
作為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江澤民立足中國實際,放眼世界發展的未來趨勢,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提出了全面發展的人才觀。[10]一是明確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二是把“四個尊重”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11],三是從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的角度,闡明了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被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提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12]
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觀進行了重大創新和發展,形成了科學人才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提出并實施人才強國的戰略。2003年《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次在中央全會文件中完整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我們黨不斷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作出的重大抉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將人才強國戰略寫入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修正案)》中,從而增強全黨同志的人才意識;在《人才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充分發揮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做到人才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才發展與科學發展的關系的準確把握。二是提出以人為本的人才觀。以人為本,是科學人才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把促進人才健康成長和充分發揮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社會環境,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三是人才整體開發的思想。統籌推進各類人才建設,包括黨政人才、企業經營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鼓勵和支持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發展、人人都作貢獻,四是確立人才以用為本的新理念和新機制。胡錦濤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堅持以用為本的人才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他強調,要把發揮各類人才作用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重點圍繞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長、建功立業。胡錦濤的科學人才觀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才成長規律的新認識、對人才強國戰略的新發展和對領導工作方法的新概括,實現了我們黨在人才觀上的歷史性突破。
高校人才隊伍已經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科技創新和繁榮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力量。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和光明的前景,為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海外高層次人才絕大多數與國內高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著特殊的感情,而且他們中許多人已經與國內的高校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高校成為吸引海外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作為各行業人才隊伍之首的高等學校,既在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中具有的獨特優勢,又肩負著艱巨而繁重的引才任務。因此,切實做好高等學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工作是我省高等教育和高校人才工作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門理應增強做好人才工作,特別是做好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工作。吸引高層次人才回國創新創業,提升我省高校人才隊伍質量,加快縮小與國際高水平大學人才差距。
(一)突出以用聚才,處理好搶抓機遇與減少風險的辯證關系。要抓住海外優秀人才回國創新創業漸成大潮的機遇,加大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工作力度。我省高校領域引才工作重點要緊緊圍繞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產業帶、膠東有半島高端產業帶、魯南臨港產業帶建設,重點向海洋優勢產業和鋼鐵、汽車、化工、輕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重點產業傾斜,有針對性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和延攬高層次創新人才。在引才工作中,既要堅持標準,講求實效,努力減少風險,防止出現大的失誤,又要解放思想,開闊胸襟,搶抓機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更加寬廣的舞臺,吸引和延攬海外高層次人才。
(二)創新引才模式,處理好剛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的辯證關系。高校引才工作要遵循市場規則和人才流動規律,創新人才引進方式。高校人事工作機構要在省委人才工作部門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引才引智中的主體作用,采取剛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結合的方式,創新人才引進模式,豐富引才手段。“現在除了‘海歸’,還有一種人才叫‘海鷗’,就是在國內和國外飛來飛去,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創業,其實他們即使短期內不在中國,也一樣中國創造著潛在的價值”。[13]因此,采取更靈活的引才方式,以講學、攻關、兼職、短期合作等多種形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力吸引海外創新人才來我省高校發展。
(三)創造“以用為本”發展環境,處理好平臺建設和人文關懷的辯證關系。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沒有高水平的平臺載體,就引不來、用不好,留不住高水平人才。高校要立足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目標,加強學校的博士、碩士授權學科和專業建設,加強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以高端平臺凝聚高端人才,為人才提供發揮才能的用武之地。在強化平臺載體等“硬件”建設的同時,還有重視加強“軟環境”建設,關心和改善人才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條件。引才的關鍵在于引心。要對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敢于委以重任,同時也要寬容失敗,給他們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越是高層次人才,越是看重事業的發展、人格的尊重、環境的寬松。通過情感投入和人文關懷來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新意識、創造激情和創業愿望。
(四)堅持以用育才,要處理好顯性人才和潛在人才、引進人才和既有人才的辯證關系。領軍人物不僅自己發展,還能帶動大家一起發展。高校要為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配備科研創新團隊,以才育才,以才帶才,形成“大師+團隊”的發展模式,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人才,鍛煉人才,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加快培養創新后備人才,使他們迅速成長為學科領軍人才。在使用人才中,還要注意處理好海外人才和國內自主培養人才的關系問題,既要引進和用好海外人才,又要充分調動和激發既有人才的積極性。無論是 “土博士”,還是“洋專家”、“海歸派”,都是建設創新省份,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重要力量。要統籌開發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進一步調動和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創優熱情,“讓國內優秀人才涌動,讓海外杰出人才慕名而來”,[14]形成我省高校優秀人才薈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的新局面。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94.
[2][4]李民,于學強.論列寧的人才觀[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
[3]《列寧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8.
[5]《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09.
[6]《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26.527-528.
[7][9]《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08.108-109.
[8]《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43.
[10]吳丹,李潁.中國共產黨人才觀的歷史演進[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11]黨的十六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黨建讀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
[12]《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95.
[13]讓市場決定人才流向[N].人民日報.2010.6.22.
[14]王輝耀.海納百川聚全球英才[N].光明日報。 2010.6.18.
蔣文莉/山東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