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張良
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小學的個案調查
●劉茜張良
以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小學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現狀為個案,調查發現師生對本民族文化高度認同,學校課程卻未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尚停留于淺層面,缺乏規范和系統;教師對自身的課程角色表示懷疑和擔憂,強調加強培訓的必要性。就此認為開發民族文化課程資源應從課程目標、經費投入和課程政策、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靈活規范的課程資源開發模式或課程設計策略、課程評價體制以及課程資源開發的資源整合與經驗交流等方面尋求完善和改進。
土家族;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
每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變遷和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中創造、傳承和共享著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資源,它深深規約和模塑著生于斯長于斯的每一個體。這些民族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育主題和深厚的教育價值,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理應納入學校課程之中,但長期以來,受工具理性束縛,本土文化、地方性知識一再邊緣,少數民族文化瀕臨衰弱。另外,我國的課程管理又過多強調統一性,忽視了民族文化差異對課程設計的影響和制約,導致了學校課程中民族文化的缺失與斷裂,弱化了少數民族同胞的文化認同,而這也成為了制約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的瓶頸和緣由。
土家族是我國十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又是一塊土家族民族文化藝術的沃土,唱遍祖國大江南北的啰兒調代表作《太陽出來喜洋洋》即誕生于石柱縣。課題組在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制了《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調查問卷》的學生卷和教師卷,選取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幾所中小學隨機抽取學生和教師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和訪淡,并對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相關教育行政人員、社會人士及學生家長進行深度訪談,以調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現狀及主要存在的問題。
課題組對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幾所中小學調查發現,學生了解與學習本民族文化的愿望強烈度為93.6%,表示很樂意參加本民族的民俗活動的比例為82.1%,并有81.7%的同學認為一個民族的成員不能疏遠自身的民族文化,90.3%的學生同意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近乎78%的教師認為本民族文化有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對于“民族文化是封建落后的東西,不必學習”這一題目的回答中76%的教師明確表示不同意。這些數據足以表明當前民族地區教師和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強烈,希望了解和學習的意愿度高。但是現有的學校課程卻忽視了學生和教師的高度認可和強烈欲望,學校課程尚未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調查結果如下:

表1 學生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等知識的途徑
從上表的數據可知,學生對本民族歷史、文化及習俗習得的途徑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為家庭44%、村民 18.9%、教師教材為 35.4%、影視書籍媒介 21.1%,家庭排名第1,其次為村民,而教師和教材僅排名第3和第5。學校課程作為開發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尚未顯現,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主要因為我國課程體系是以主流文化即漢文化為核心“大一統”的課程模式,僅體現了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而忽視了對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貢獻的描述。這種單一的課程文化又加之應試教育制度的規約和束縛,使得學校課程開發與傳承民族文化脫離關系。調查得知:近乎72.2%的教師明確同意“考試制度不改,開發民族文化課程資源將無法落實。”最后,單一課程文化所浸潤下的教師,受民族文化影響較小,對民族文化缺乏了解,因而對學生的有意識培養明顯不夠。在就“對我影響最大的文化是漢文化”對教師的調查中發現,除16%未作答以外,近70%的教師表示同意對其影響最大的文化是漢文化。
伴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設,土家族地區不少學校對開發民族文化課程資源做了些有益的嘗試。經調查發現,56%的教師認為自己學校自編有民族文化讀本,64%的教師承認本地區開發了有民族文化方面的地方教材,但同時均有32%的教師對這兩種情況并不確定,10%的教師認為自己學校并沒有自編的民族文化讀本,4%的教師認為本地沒有開發民族文化的地方教材。
走訪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的一些中小學,我們也確實發現,當地學校主要采用適合漢族地區的“大一統”課程模式,當地的民族小學、民族中學也進行了民族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及鄉土教材的建設。比如,石柱縣南賓鎮華夏民族小學結合了土家族的擺手舞、鑼兒調等習俗舞蹈改編而成一套廣播體操,每個學生都著裝土家族的傳統服裝,利用大課間操活動的時間,進行排練和表演。但從上述兩組近乎相近的數據比例中,可以看出,一定程度上,學校層面開發僅是一種自發行為,尚未普及,專業化程度還明顯不夠,缺乏規范和系統。正如當地校長所表示:“學校的地方課程主要是市級的,并沒有縣級的。其實無論老師也好、學校也好都希望有這方面的實質性的東西,但是一直以來效果都不好,也沒有引入到學校的教學工作中來,也沒有相應的教材。”
其次,關于教師在教學中對民族文化的滲透。調查結果顯示,除4%的教師未填以外,48%的教師表示在教學中經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用本民族語言授課,20%表示有時,16%表示偶爾,22%表示從不,M均值2.98介于有時與偶爾之間。在問及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內容的情況時,42%的教師表示經常,32%的教師表示有時,18%的教師表示偶爾,8%的教師表示從不在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內容,M均值2.74介于有時與偶爾之間。兩組數據表明,教師下意識主動滲透民族文化還不普及和常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課程內容的限制教師才選擇民族語言或是進行民族文化內容的教學。
再次,民族文化在學校課外活動中的貫穿。調查結果顯示,36%的教師表示學校從來沒安排學生參觀民族博物館,10%的教師表示經常,40%表示有時,14%表示偶爾,其均值為3.76介于有時和偶爾之間趨向于偶爾。對于“邀請當地通曉民族文化的社區人士來校舉辦講座”的問題時,4%的教師表示總是,12%表示經常,32%表示有時,20%表示偶爾,32%表示從不,其均值為3.64介于有時和偶爾之間趨向于偶爾。在問及“學校會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民族慶典活動”這一問題時,2%的教師表示總是,24%表示經常,38%表示有時,4%表示從不,其均值為3.12介于有時和偶爾之間趨向于有時。三組數據表明,教師有意識嘗試著對民族文化在學校的課外活動中進行貫穿和滲透,但總的來說,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民族文化開發目前處于淺層面,開發途徑單一,缺乏指導和規范。正如美國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專家班克斯(J.A.Banks)所歸納的多元文化課程的四類實施途徑即“貢獻途徑、附加途徑、轉型途徑和社會行動途徑,”[1]從強調少數民族對主流文化的貢獻到補充或增設一門少數民族文化的課程,再到轉變成多元文化的視角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習俗,最后升華為學生采用多元文化的信念和信條踐行到社會實踐之中,這四種途徑依次深化。從上述調查的基本情況來看,該區的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主要采用的是貢獻途徑與附加途徑,可見其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途徑還停留在淺層面,科學和規范程度不夠,方式也并不靈活多樣。
首先就“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的調查結果顯示:34%、44%、42%的教師分別認為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應該是教師、專家以及學校,30%、16%、28%的教師不同意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是教師、專家和學校,近34%、36%、28%的教師對于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表示不確定。由此可見,民族地區的教師對于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的認識還存在著分歧和差異,可以看出相當多的教師對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認識不清楚甚至近乎模糊狀態。
其次,就當地教師開發民族文化課程資源能力的調查表明,52%的教師認為當地教師開發文化課程資源能力較強,32%的教師對此表示不確定,34%的教師并不同意當地教師開發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能力,其均值為2.38介于同意和不確定之間,這個數據可以看出當地教師對于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既有信心也表示擔心和疑慮。“對教師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培訓必要性的認識”的調查結果表明:72%的教師認為進行培訓很有必要,18%對此表示不確定,僅有10%的教師表示不同意,M均值為2.06,表明多數教師對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培訓是同意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這樣的民族起源及文化國情決定了我國教育必然推進多元文化教育,實施多元文化課程,正如英國學者格林(A.Green)所言:“在多元的、多民族的、多文化的國家里則不是建立一個單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認同的問題,教育必須包容符合的文化與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不應再過多強調重建單一的民族認同感,更多地應強調在民主社會中塑造出一代積極自覺地公民。”[2]因此,應樹立多元文化的課程理念,實現從單一課程文化向多元課程文化轉變,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消除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偏見和誤解,增強民族課程的文化的包含性和適切性。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地處重慶東北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走訪中,很多教師不斷流露出,學校中教學儀器、圖書設備等硬件設備的嚴重缺乏,經費及硬件設施的短缺嚴重制約著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實施和進展。因此,地方政府應劃撥保障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專項經費,適度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此外通過多種社會渠道籌措辦學經費,也非常必要。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雖屬地方性課程或校本課程開發的范疇,但也需國家教育法規和課程政策的保障與監督。然而,有研究表明,“從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教育立法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存在問題。立法數量太少,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僅實施了23個民族教育自治法規,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沒有實施民族教育自治法規;立法質量低,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教育立法普遍存在此法抄他法、新法抄舊法,機械照搬、脫離地方實際,針對性不夠強、沒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等情況,不能體現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3]為此,首先要“制定體現多元文化課程理念的國家課程政策,關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特殊的地域條件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差異性,增強課程適應性和公平性,并加強宏觀調控。”[4]其次,為保障國家教育法規、課程政策的實施有力,還需進一步加強監督工作環節,對經費使用、地方及學校課程政策的執行情況進行績效評審,以防止在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實施和利用方面存在重制定、輕實施、缺少監督等現象,造成大量的人力財力的浪費。
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事關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設計和實施的關鍵。首先,加強教師的文化修養,增加民族地區教師對本民族文化、歷史、風俗和民族藝術的學習,鼓勵教師進行校本教研以培植其對課程開發的理解和課程開發的主體意識。其次,針對民族地區的教師專業化有著自己的特征,正如美國學者斯里特(C.Sleeter)所強調:“培養多元文化信念及行動的教師是多元文化課程改革的重要課程,多元文化教育要提升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關心、能力以及對不同文化學生的觀點和期望。”[5]所以,民族地區“教師需具備多種不同文化的相關知識以及處理不同文化所衍生之問題的涵養與技巧,并對不同文化之差異具有相當的敏銳性,這是目前師資培育工作不應缺漏的項目。”[6]再次,聘請或鼓勵相關教育科研人員介入民族文化課程開發及實施的活動現場,給予定期及不定期的培訓和指導,加強教師開發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專業化與規范化,為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提供智力的支持。最后,需對民族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加大對多元文化教育與多元文化課程相關理論的學習,以及作為準教師在多元文化民族地區所需多元文化素養、多元文化教學基本策略和技巧的學習。
建立起靈活的、規范的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模式及課程設計策略,一方面保障了民族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校及教師的采納與實施。因此,進一步尋求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模式或課程設計策略,是當務之急。首先,重視挖掘與利用隱性課程資源。隱性課程是教師不一定教而學生卻能學到的課程,民族學校的圖書館、教室布置、會議室場景以及課外活動計劃設計、教師言談舉止等方面都要考慮到文化的差異及多樣性所蘊含的隱性影響,并且還要進一步創設與挖掘這種隱性影響的潛在課程蘊涵。正如班克斯所言:“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革整個學校環境,使潛在課程得以傳遞族群文化多樣性在學校受眾人尊重與稱頌的訊息。”[7]其次,注重各種異彩紛呈的民族節日和風俗活動所蘊含的體驗課程和活動課程。再次,加強對民族文化的課程資源統整。比如以學生個人日常生活、民族文化特色或社會關注點等議題與事項為依據而萃取出各種形式多樣的主題,以經驗為中心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統整在此基礎上確定的相關活動和實踐,將民族文化知識與經驗置于情境脈絡中并讓學生親身經驗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使學生接近和更易感受其意義。
現行的評價制度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傳承,這種評價制度使得評價內容決定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多元文化課程資源的切實開發必須在教育評價機制上尋求突破。為此,應確實落實新課程改革所強調的評價理念,倡導多元的評價方式,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多樣化,評價方式的豐富化,賦予地方、學校、教師和學生更多的評價自主權,讓民族文化進入地方會考、中考、高考的內容中,從而促成地方、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覺。
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地主管少數民族教育的相關部門、當地圖書館、文化館以及民族宗教委員會并沒有建立起相關民族文化資源和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合作的機制與平臺,對于民族文化的課程資源開發并沒形成一定的合力,造成了課程資源開發的低效以及人力和物力的浪費。因此,協調這幾大部門間的資源共享,資料交流顯得更為重要。此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經驗不單具有地區性、獨特性,也具有共同性,其開發與利用的策略、經驗不限于本地區,因此,也需要加大與其他民族地區的交流及合作。
[1][7](美)James A.Banks.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李蘋綺譯,臺北:心理出版社,1998.16-17,23.
[2](英)安迪·格林.教育與國家形成:英、法、美教育體系起源之比較[M].王春華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中文版序.
[3]朱玉福.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教育立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5,(9).
[4]劉茜.貴州省苗族地區中小學民族文化課程開發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05,(1).
[5]Sleeter, C.E&Grant, C.A.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M].Columbus: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1994.
[6]陳億芬.師資培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之研究[M].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度一般項目 “多元文化視野下西南民族地區民間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研究”(項目編號08JA880055)研究成果。
劉 茜/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當代中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 張 良/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孫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