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安然
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及政策支持
● 張安然
本文基于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基本歷史及政策研究的基礎上,對英國高等教育在其國際化的進程中所體現的三個顯著特征進行闡述,其三個特征為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歐盟高等教育國際化聯系密切,以及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受政府的支持。
高等教育國際化;歐盟;政府支持
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一方面在歐盟教育國際化進程的引導下,逐步發展完善其國際化;另一方面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也通過相應的政策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歐盟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展。由于英國高等教育已經根植于整個歐洲體系,要完全理解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就必須剖析整個歐洲的國際化戰略——博洛尼亞進程以及伊拉斯謨項目(Faber.K,2002)。
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是29個歐洲國家于1999年提出的歐洲高等教育改革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整合歐盟的高等教育資源,打通教育體制,爭取在2010年前建立一個歐洲高等教育自由區(Bologna processstocktaking-criteria forbologna scorecard)。在該區域內,學生可以在一個公開、廣闊的范圍內自由選擇高質量的課程,也可以享受到流暢的學歷認證程序。(博洛尼亞進程主要通過六個方面促進歐盟各國的高等教育國家化合作,其中包括:建立容易理解以及可以比較的學位體系,即在歐盟國家的公立大學之間建立一個統一的可以互相比較的學位體系;建立一個本科和碩士為基礎的高等教育體系;建立歐洲學分轉換體系;促進師生和學術人員的流動,在博洛尼亞進程中,歐盟各公立大學的學生和教師都可以到其他歐盟大學學習或任教,所以這類學習或任教都能得到學生和教師所在大學的認可,從而極大地推動了師生和學術人員在歐盟大學之間的流動與交流;保證歐洲高等教育的質量;促進歐洲范圍內的高等教育合作。
英國做為博洛尼亞進程的主要參與者,其在博洛尼亞進程的引導下,積極參與與歐盟各國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并依據博洛尼亞進程所涉及的主要內容采取多項措施促進本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
(一)推進課程內容的國際化。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中最為基本重要的因素,英國教育家們普遍贊同課程的國際化不僅包括開設更多的外語課程或者學習有關其他國家的歷史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有國際視野的課程體系,引入“歐洲維度”,幫助學生了解世界的變化并使其更具有國際競爭力。英國人對于“歐洲維度”的定義為:加強學生的歐洲身份,增強學生對歐共體及其成員國的知識,使他們了解英國與這些國家一級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合作的意義。(Enders,J,2004)為此,英國高等教育課程中引入了國際教育課程一級國際性內容,同時開設了注重國際主題的新課程以及地區性或國別研究的內容。英國通過高等教育課程內容的國際化,在增進學生對各國以及國際合作的了解的同時,促進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二)推進境外學分學歷文憑互認。英國在順應博洛尼亞進程下,通過推進境外學歷互認擴大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只有學歷互認為基礎,才能便于外國教育機構及勞動力市場招收或雇傭其他國家的學生。英國具有很大的辦學自主權,英國高??梢愿鶕拘5奶攸c與國外高?;蜓芯繖C構進行相關領域的合作研究。英國在學歷互認的進程中受到歐盟教育的大力推動,1984年歐盟建立了“歐洲共同體國家學術認可信息中心網絡”在外國獲得的證書可以進行協調。20世紀80年代,英國加入一項地區公約——《歐洲地區國家承認高等教育學歷與學位的地區公約》,以促進英國高等教育對學文文憑互認的進程 (Huang Futao,2003)。1998年,英國與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教育部長就歐洲高等教育發表聯合聲明,旨在促進一個共同參考框架,承認各國的高等學歷,協調大學課程。同時在1995年,英國也在國內推行歐盟的《學分轉換制》(Huang Futao,2003)。
(三)師生國際化流動。師生的國家化流動是英國促進高等教育國家化的另一措施。英國通過加強大學留學的學生流動以及出國留學人員的流動,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同時為學生海外工作以及外語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英國也面向海外招收大量的留學生,布萊爾在2006年說在未來的5年內,英國的大學要吸收100,100名從非歐盟國家而來的國際留學生(Zeng Manchao,2009)。從海外招生極大的促進了英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除去學生的國際化流動,英國也逐步加強教職員工的流動。作為一個非移民國家,英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把大門向全世界教職員工開放。隨著英國相關移民政策的出臺,例如:2002-2003年英國為提高高技術人員在英國工作的數量而實施的高技術移民項目,英國大學20%的教職員工來自海外,2005-2007年27%被聘請的員工來自海外。同時,英國也采取了通過區域性員工流動項目、發展學院之間的網絡以實現課程設置的去國家化以及發展歐洲項目等促進教師的國際化交流與合作。
英國在積極采取歐盟高等教育國家化政策措施的同時,也以其在歐盟中的獨特地位,引導促進歐盟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耙晾怪冺椖俊保‥RASMUS)是博洛尼亞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由英國教育委員會為面對英國教育國際化而提出,后逐漸擴展為促進歐盟社會的國際化的重要舉措(Philip G.Altbach,2002)。相比較以往的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乃至歐盟國際化政策,伊拉斯謨項目更多的將目光關注到第三世界國家,企圖通過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擴大國際化的范圍,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耙晾怪冺椖俊敝饕繕耸菙U大短期留學的高校學生數量,使短期留學成為大學學習的一部分。同時,伊拉斯謨項目另一目標是到2010年幫助三百萬學生成功流動,它主要采取的策略包括:提供在三個歐洲國家學習碩士課程的機會,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畢業生和學者提供獎學金,通過與第三世界國家高校建立伙伴關系來鼓勵歐洲向全世界敞開大門,通過與第三世界國家互相承認資格認證來提升歐洲高等教育的基調。目前,已有90%的歐洲高等教育機構參加伊拉斯謨項目(European commission,2009-2013)。
作為原伊拉斯謨項目計劃的擴展,歐洲研究生課程 (ERASMUS BUNDUS)項目在2009-2013年啟動。該項目是為了改善高等教育質量所進行的合作和流動項目,旨在通過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來增強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它通過允許學生和訪問學者參與歐洲碩士課程(ERASMUS BUNDUS),在歐洲高校進行研究生階段學習和鼓勵歐洲的大學生到第三世界國家學習來增強歐洲各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聯系(European commission,2009-2013)。
伊拉斯謨項目是在面臨新的國際化的情形下,最早有英國教育委員會提出并適用于整個歐盟國家。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上突破了原有的僅僅歐盟內部的合作交流,而將更多的合作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通過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促進彼此的國際化教育領域的交流,為英國乃至歐盟高等教育國際化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在伊拉斯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英國為其主要的倡導者與參與者。
英國在執行伊拉斯謨項目中,各高校也結合自身的特色采取積極的措施促進國際化進程。例如:劍橋大學延續了伊拉斯謨項目中所聲明的政策,提供劍橋歐洲信托職業獎學金,為鼓勵劍橋學生增強其對于其他國家的歷史、語言、文化教學方式等的了解。伊拉斯謨項目通過在自然科學、現代漢語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本科生項目得以實施,并在終生教育項目上建立了DOUBLE MAITRISE學位項目。教職員工和管理人員都被鼓勵去合作學校進行訪問并邀請合作學校的學員到劍橋大學,此行為進一步加強了合作學校之間的聯系(European commission,2009-2013)。
英國政府在推動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中通過出臺相應的政策,為高等院校進行國際化提供政策支持與依據。在英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英國政府提出的《羅賓斯報告》《迪爾英報告》以及2003年《高等教育白皮書》對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羅賓斯報告》于1963年提出,該報告對英國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預測和規劃,不僅促使了英國高等教育系統向本國青年開放,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來自歐洲大陸非洲亞洲的青年學生。英國政府希望通過外國留學生在英國留學期間,不僅學的思維方式行為方法,更多的則是受到價值觀念的“潛移默化”,英國的深遠文化對留學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同時,在報告中提出,英國政府每年為資助外國留學生花費900萬英鎊,而這樣的措施則主要是使英國保持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Robbins Report,1963)。 《羅賓斯報告》出臺后,英國憑借其自身的實力以及相應的招攬海外留學生的政策,同時依靠其深厚的歷史傳統與良好的質量聲譽,對海外留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為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基礎。
進入二十一世紀,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得到持續發展,隨著英國高等教育日益市場化,英國政府加強了高等教育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英國政府于2003年出臺《英國高等教育白皮書》中明確提出:“高等教育是國家的財富,其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2003)同時,在《英國高等教育白皮書》中提出,英國政府在政策上盡量給予大學自由靈活的辦學空間,大學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積極的調整,可利用各種途徑獲得辦 學 經 費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2003)。同時提出,英國政府給予高等院校財政自由,他們能夠按照其研究計劃進行投入,為英國高校進行世界一流的研究以及創新知識的轉換提供了財政支持。為促進高等教育對經濟的推動力,英國政府于2004年與2005年分別給高等教育創新基金分別投入8000萬英鎊與9000萬英鎊。該白皮書為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是英國政府進入21世紀,面向知識經濟社會和全球制定的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此白皮書可以看出英國政府及其重視高等教育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正是這種推動力,使得高等教育國際化理念在英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中一直處于重要的位置。
英國政府在通過出臺相應政策保證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同時,也通過相應的項目積極促進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英國政府一方面積極參與歐盟為國際化的相關項目,例如伊拉斯謨項目,同時也根據自身的特點采取具體的項目,例如2007年,布朗政府將創新、大學、技能部從教育與技能部分離出來,使之成為政府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包括英國文化協會分支機構在內的各類政府組織合作,共同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 (Li Zhenquan,2009)。除此之外,英國政府采取了首相國際教育行動計劃(PMI)以增加在英國的留學生人數。首期首相國際教育行動計劃于1999年提出,持續時間為5年,在計劃期間英國政府將增加國際留學生的人數。此次首相國際教育行動計劃共分為5個項目,分別為市場化交流,高等教育伙伴關系,成人教育伙伴關系,學生就業,其目的在于吸引70,000留學生赴英國接受本科教育,30,000留學生赴英國接受英國成人教育;促成多于以往兩倍的國家每學期多送10,000學生赴英國留學;增加外國留學生在英國的滿意程度;增進英國與其他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PMI website)。第二期英國首相國際教育行動計劃將更多的關注留學生的留學經驗體驗的重要性,UKCISA(UK countil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也參與到此項計劃中并擴大合作的范圍。英國政府通過相應的項目增進英國與其他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同時通過學生流動促進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英國政府也通過采取具體措施從保證留學生赴英留學、擴展海外市場以及提高教學質量等方式穩固促進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英國政府通過為留學生提供獎學金以及開設相應機構的方式,保證學生的流動增加外國留學生的人數,大力發展留學教育。英國政府為留學生提供的獎學金除去政府雙邊文化教育交流獎學金項目(由英國文化委員會,外國部文化關系司負責,經費由財政部下撥)外,外交部與英國文化委員會也與外國政府簽有獎學金雙邊協定,以資助海外學生和研究人員赴英學習。英國先行的獎學金在除去政府獎學金外,高校也通過各自設立的單方獎學金以及校級交流獎學金,為留學生提供經濟支持。與此同時,為了招收更多的留學生,大多數英國高校都設有國際事務辦公室,協助校方招收外國留學生。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發展,英國政府與高校正積極開拓境外教育市場,即通過與國外教育機構合作在境外辦學。辦學模式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英國某大學和國外政府高校共同新建一所大學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另一種則是英國某高校在境外與外國大學聯合培養大學生,授課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境外實施教學的全過程,二是學生在當地讀完兩年或大部分課程,最后一年進入英國大學繼續就讀。此外,英國高等教育開拓境外市場還包括通過電子媒體給學生提供認可的課程,學生讀完課程并獲得合格成績便可獲得英國大學頒發的學位證書。
英國政府為保證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視國際化的課程教學改革。英國在傳統上并不重視課程教學,但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哈里斯報告 (Harris Report)與迪爾英報告(Dearing report)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哈里斯報告針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學位制度的框架,并就每門課程額長度水準進行規定,迪爾英報告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學位標準和資格框架,增強各院校之間學分轉移的靈活性(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為了加強課程方面的國際化進程,各高校開設與國際有關的以及與國際接軌的課程專業,如:世界經濟、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新專業。90年代以后英國高校的國際化課程的數量和比重不僅迅速增加,而且成為實施課程內容和結構改革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實現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手段。
張安然/浙江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陳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