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國慶 商務部政策研究室
去年,世界經濟的復蘇勢頭較為強勁,2010年世界GDP達61.96億美元,恢復到金融危機前水平。多數國家經濟增速超過了預期。新興經濟體繼續保持領先,增幅達6.4%,發達經濟體增長相對緩慢,其中美國經濟增長了2.9%,歐洲增長了1%(其中歐元區增長1.7%),日本則增長了3.9%。今年是否能夠延續去年的復蘇勢頭?年前,國際機構和各有關方面都表現出比較樂觀的看法,但這一段時間以來,隨著日本地震和核泄漏、西亞北非政局動蕩,籠罩在世界經濟復蘇之路上的陰云再次密布,有必要重新審視今年的世界經濟形勢。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缺乏強有力的動力,在各國經濟刺激措施相繼退出,以及就業、財赤、債務、產能過剩、通脹、資本流動、地區動蕩和自然災害等各種經濟風險重新聚集的情況下,世界經濟復蘇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貿易和工業生產恐難于保持去年的反彈性增長,增速有可能進一步放緩。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在所發布的《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中認為,世界經濟的復蘇之路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預計2011年的增長很可能會更加緩慢,世界生產總值將從2010年的3.6%下滑到2011年的3.1%。其他的如世界銀行認為,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的增速稍微高一些,按購買力平價計算,達到4.4%。但就在前天(3月2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應該重新審視今年經濟的發展。
發達國家仍將是今年繼續拖累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因素。美國經濟預計增長2.2%,歐洲經濟預計增長1.5%,日本受地震影響,現在有預測,恐怕會零增長。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復蘇力度會比發達經濟體強勁一些,但由于面臨高通脹收縮宏觀政策和發達國家需求減退,增長也會有所放緩。世界經濟“增速不一”,致使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各自為戰”,分歧和矛盾日益明顯,“抱團取暖”的意愿大為減退,協調難度進一步加大,圍繞搶占經濟新增長點和全球治理主導權的博弈日趨激烈。美國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私人消費依然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工業生產尚未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短期內仍可能繼續維持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風險依存,在歐洲央行難于收緊貨幣政策的情況下,主權債務危機風險較大的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和英國、法國將繼續實施財政緊縮政策。主要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紛紛收緊貨幣政策。巴西、印度已進入了加息期。
去年,新興經濟體快速復蘇,整體增速超過7%,遠高于發達經濟體整體2.5%的增幅,對全球經濟增長和新增消費的貢獻率分別超過60%和50%,今年這一格局如果受西亞北非動蕩的進一步波及,可能會減弱,但新興經濟體仍將是全球經濟最為活躍的力量。新興經濟體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長、低債務、低財政赤字”,與發達經濟體的“低增長、高債務、高財政赤字”將形成鮮明對比。國際經濟格局將朝著有利于增加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的權重方向調整變化,南北經濟失衡的狀況會有所減輕。
美國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向市場投入了6000億美元,連同金融危機救市第一輪投入的1.75萬億美元,已經超過了2.3萬億美元。歐盟也在去年聯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出了一個7500億歐元救助計劃。日本央行因最近地震一改過去的審慎態度,開始向市場大量注資。據統計,日本央行已累計注資51.8萬億日元(3月24日央視二套財經報道為106萬億日元),如果按照當前美元兌換日元 1:81的(最高 1:76)匯率計算,相當于6395億美元,規模超過美國的QE2水平。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有限,貨幣發行驚人,致使全球貨幣供應量超出實體經濟的需求,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發達國家印制貨幣,新興經濟體生產商品,這無論如何都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度關注的事!熱錢到處泛濫,不僅會造成資產泡沫,而且會造成惡性通脹,致使金融風險劇增,市場劇烈動蕩。把握不好,將會使我在國際貿易和國際交換中蒙受巨額損失。
近兩年,隨著這種救市貨幣的大量投入,國際性通脹也在加速形成。統計表明,全球擴張性注資已使生產品價格指數上漲了4.5%。美國的兩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直接拉動國際通脹0.5%。同時,隨著美元不斷貶值和新興經濟體需求上升,糧食等初級商品產品大幅上漲,國際市場某些糧食作物價格現已接近或超過2008年峰值水平。2010年糧食漲幅為30%。國際糧農組織認為,高企的糧價和市場的不穩定至少延續到2015年。除糧食之外,有色金屬、石油、鐵礦石也在上漲。去年中、巴、印、俄等新興經濟體通脹數據已經持續走高,超出了本國通脹控制目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新興經濟體平均通脹率已高達6%以上。今年輸入性通脹可能迫使這些國家采取更加嚴厲的緊縮政策,致使維持增長和控制通脹的兩難更加突出。歐美等發達經濟體也開始面臨國際性通脹的壓力,如果處理不當,不排除陷入“滯脹”的困境。
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總需求驟降,世界出口市場萎縮。同時,發達經濟體競相通過貨幣貶值來促進出口,美國等國家都在大力推動擴大出口,巴西等新興經濟體通過匯率浮動來管理和避免本幣升值過多,各方在匯率問題上的爭端加劇。而新興經濟體的需求也主要表現在對能源資源上,對經濟的貢獻主要在出口而不是進口。各經濟體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頻率強度都有上升的趨勢,呈現出“領域廣、手段多、隱蔽性強”的特點,貿易摩擦進一步增多。多哈回合談判舉步維艱,貿易戰和貨幣戰爆發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近來中東北非地區局勢動蕩,不僅導致國際油價持續攀升,而且導致也門、巴林、敘利亞、沙特等主要中東產油國動亂蔓延或政局不穩,國際油價恐創歷史新高。原油價格飆升將進一步加劇各國輸入性通脹壓力,此外,西亞北非的動亂還將嚴重威脅能源資源、基建等領域的國際投資安全,極大地降低對其資本市場的信心,推動國際資本加速從新興經濟體抽逃,回流發達經濟體避險,加劇國際資本市場的波動,威脅世界經濟復蘇。全球極端天氣頻發,惡性災害不斷,嚴重干擾世界經濟復蘇的進程。目前日本地震,重創了日本制造業和日本經濟。此外,一些次生災害也頻頻光顧我們的世界,給世界經濟復蘇帶來許多未知和不確定因素。
第一,如何保持出口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問題。當前,由于全球復蘇放緩,主要出口市場增長動力不足。有關國際組織下調了2011年貿易預期。世界銀行預計2011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速減至6.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將從2010年的12.5%降至7%,其中,發達國家的進口將從11.3%降至5.3%,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將從12.3%降至8.9%。歐盟、美國、東盟、日本分別是我第一、二、四、五大出口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1年歐盟、美國、東盟、日本的經濟增速都將出現下降,同時,由于最終需求不旺,美歐企業進一步補庫存動力不足,補庫存周期拉動力將明顯減弱。主要出口市場及貿易伙伴經濟復蘇放緩制約了我出口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持出口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能再以追求數量、規模取勝,應該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以開發新產品為突破口維護和鞏固市場,企業要實行差異化的經營戰略,防止出口商品趨同、市場趨同,不再以規模數量取勝;二是要以培育市場競爭力來維護和鞏固市場,要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增加產品的款式、花樣和多樣性、適應性;三是要改變那種對政府鼓勵政策的依賴,通過到市場去競爭交換來提高利潤率,要學會隨行就市,改變長期依靠低成本擴張、低價格競爭的出口發展方式。
第二,如何應對當前針對我國采取的保護主義日益增多的問題。在各國需求不振、更加重視擴大出口、保護國內市場的形勢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限制措施明顯增多,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很容易首當其沖,成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對象,所面臨的貿易摩擦形勢將會更為復雜。我們應該全面客觀清醒地觀察這種形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來應對,既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來保護我們的合法利益,也要學會運用法律來積極應訴。但是,也應看到,我們老被“反傾銷、反補貼”,除了我們對嚴峻的外部形勢認識不足以外,有沒有必要反思一下我們工作是不是沒有做到位?經營策略是不是對頭?我們是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一成不變的方法,去應付正在日益變化的國際市場和環境?我們有些產品為什么要賣那么低的價格呢?我們為什么不解行情、不問市場、不進行行業調研,而是采取能賣出去就是好事的做法呢?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國外對我們反傾銷,既有貿易保護主義的原因,也有外貿發展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的原因。
第三,如何應對我國各種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問題。國際貨幣供應流動性泛濫,大量的美元繼續涌入國際市場,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一些剛性需求的能源、資源、原材料商品,一些能對抗通脹的貴金屬,漲勢將十分突出。通脹已成為全球性問題。對于我國外貿企業來說,還面臨著國內通脹、生產成本增加,人民幣“對內走弱、對外走強”的兩難問題。要素成本集中上升將侵蝕我國企業出口積極性,人民幣升值及其預期也會擠壓企業利潤空間。如果無法消化內部成本,勢必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后勁。這對外貿企業是個嚴峻考驗!化解這些矛盾,關鍵在于我們的產品到國際市場上去要爭取賣個好價錢!我們必須在國際競爭中創造優勢,在國際交換中創造利潤。溫總理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話中提出:要“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和售價?!蔽覀円淖兡欠N“我國買啥啥貴、賣啥啥賤”的不合理現狀,爭取那份合理、應該得到的利潤,在國際經營中有一個大轉變!從我們很多企業的經營看,競爭你說他會使用價格的武器,其實這只對一半,我們只會降價,不會提價,提價的底氣歷來不足!明明看著人家的需求在那里,就是掙不到錢,稀土是個例子,現在日本地震了,我們加班加點為他們生產供貨,也是不敢也不會提價?這也是個例子。這些國家都發了那么多的貨幣了,再說,國際市場什么都漲價了,你提點價賣給他們又為何不可?
第四,如何擴大進口保持貿易基本平衡的問題。從我國的貿易順差構成來看,其結構性的特征十分明顯。由于受國際分工格局影響,我國加工貿易比重較大,表現在貿易方式上,去年一般貿易仍為逆差,達472.5億美元,加工貿易順差3229億美元,是同期整體順差的1.8倍。加工貿易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從地區結構看,香港、美國、歐盟仍為我前三大順差來源地,順差分別為2060.6、1812.7和1427.6億美元,三地順差合計為同期整體順差的1.5倍;對臺灣省、韓國、日本逆差分別為860.2、696.3和 556.5億美元,對東盟逆差大幅增長,是2009年的39.3倍。應該說這種順差是國際間產業轉移、生產制造的全球化和國際產業鏈的分工造成的,也是國際直接投資大量投資我國的結果。但是為了保持貿易的基本平衡,我們必須擴大進口,而且必須重點擴大從貿易順差大的國家進口。尤其是在當前的形勢下,擴大進口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國際上主要貨幣發行國家都通過濫發貨幣來轉嫁危機了,如果我們仍然保守,不擴大進口,及時把貨幣資產變成實物資產,我們將“坐看”經濟蒙受更大的損失。我們的進口政策也要反思,在國際金融體系和國際貨幣發生如此巨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們如果不采取一些有利于進口的措施,恐怕也會喪失“機遇”。當然,增加進口要與我們的產業對接、與我們的需求對接、也要與我們的技術對接,但有一點是要充分認識的:進口是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內容,不利于進口的政策必須有所改變!
當前我國外經貿發展不僅面臨著極其復雜的國際形勢,也面對著較多的困難和挑戰,而我國正在實施的十二五規劃,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經濟增長由過去的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保持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這些都要求我國外經貿必須更新觀念、轉變方式、改進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