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桂榮 韓群群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大大推動了貿易的自由化,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歐盟(EU)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NAFTA)的成功整合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許多國家和地區轉而簽訂雙邊和諸邊區域經濟協議,降低關稅,開放市場,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據WTO統計,截止到2010年2月共有462個區域貿易協定通知到GATT/WTO,其中有271個已經生效實施,而且這個數字還會穩步增加。近幾年來東亞地區區域經濟整合加快,內地和港澳簽訂的CEPA協議不僅使香港擺脫了經濟的低迷,恢復了生機,而且促進了內地與香港的產業分工合作,提高了區域企業競爭活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正式啟動,東盟和中日韓10+3,東盟+X也會在不遠的將來實現,使得以出口為主的臺灣在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面臨“邊緣化”和“被孤立”的不利局面。
陳水扁執政8年,在兩岸關系上奉行“臺獨”政策,其“一邊一國”、“去中國化”和“入聯公投”等“臺獨”行徑嚴重危害了兩岸關系的正常發展。陳水扁消極封閉的兩岸經貿政策,如阻礙兩岸直接“三通”實現,設置赴大陸投資上限,禁止陸資來臺,限制大陸產品的進口等不僅影響了兩岸經貿關系發展,也降低了臺灣經濟的開放性。陳水扁的“臺獨”政策嚴重危害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加上為了選舉大搞政黨斗爭和政治操弄,使臺灣投資環境惡化,外商投資不斷減少,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布的全球經濟體競爭力排行榜上由1999年第4名降到了2007年第13名。臺灣經濟每況愈下,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增加,政府赤字巨大。未來隨著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加快,在區域整合之外的臺灣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經濟形勢,由政治孤島變成經濟孤島。
2008年馬英九上臺后,遭遇了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經濟的蕭條使各國減少了進口,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經濟遭受了巨大沖擊。大陸呼吁兩岸攜手應對金融危機,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幫助臺商渡過難關,同時加大采購臺灣產品。在危機面前,臺灣對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展開了廣泛的討論,許多專家學者認為簽訂ECFA是臺灣經濟唯一的機會,只有簽訂ECFA才能推動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避免臺灣“邊緣化”,實現臺灣經濟國際化。臺灣新執政的馬英九當局希望簽訂ECFA,建立兩岸經濟合作的固定機制,實現兩岸區域經濟整合,以擺脫“邊緣化”和“被孤立”的不利局面。
日前,兩岸已于2010年6月底簽訂ECFA,簽訂ECFA對臺灣經濟有諸多影響,也將促進兩岸經濟合作與交流進一步發展。
臺灣經濟屬于海島型經濟,對外貿易在其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首先,臺灣島內一些重要資源、能源比較匱乏,主要依賴進口。其次,臺灣島內受地域和人口限制,市場有限,產品絕大部分出口。2003年大陸首次成為臺灣第一大貿易伙伴,2009年臺灣主要貿易伙伴依次為中國大陸、日本、東盟、歐洲、美國和中國香港。
從兩岸貿易依存度看,近年來,隨著兩岸經貿聯系日益緊密,兩岸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尤其是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有很大幅度的上升。1979年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只有0.13%,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不斷攀升,到2009年,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高達42.1%。臺灣對大陸進口依存度也從1979年的0.38%上升到2009年11.7%。截至2009年底,大陸仍是臺灣第一貿易伙伴,第一產品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可見,兩岸貿易在臺灣對外貿易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臺商到大陸投資建廠,所需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配件等大多是從臺灣回購,增加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而臺灣又對進口大陸產品限制較多,導致臺灣在兩岸貿易中享有巨額貿易順差。臺商對大陸投資對兩岸貿易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
臺灣向大陸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使得臺灣更集中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了臺灣產業結構的升級。伴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大陸的轉移,臺灣傳統制造業領域釋放出大量勞動力和資金到服務業,使得臺灣服務業有了較大幅度的發展。同時,臺商投資大陸對臺灣原材料和半成品零配件的需求促進了臺灣對大陸出口,獲得巨額貿易順差,為臺灣發展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資本,促進了技術研發和升級。2009年,臺灣第三產業在臺灣GDP所占比重高達68.59%,已經達到發達經濟體水平。
一般認為,自由貿易區對區內成員會產生貿易創造的效果,而對區外的經濟體則產生貿易排擠的效果。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位于區外的臺灣自然不可避免受到貿易排擠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近年來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增長速度相較于兩岸貿易增長速度更大。
盡管兩岸貿易也在不斷增長,但中國東盟雙邊貿易增長曲線更陡峭,增長幅度較大。2002年中國東盟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比重為8.8%,到2009年上升為9.65%,而臺灣與大陸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比重則由2002年的7.2%下降到2009年的4.81%。這說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建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東盟雙邊貿易的擴大,顯現出相當可觀的貿易創造效果。2010年中國的平均關稅水平為9.8%,東盟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享受零關稅或低關稅待遇,而臺灣同類產品進入大陸則面臨9.8%的關稅門檻,產品競爭力因而受到削弱。同樣,在東盟市場上,臺灣和大陸有競爭關系的產品也會因無法享受優惠稅率而使其競爭力受到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也會對臺灣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產生投資轉移效應。
在亞洲四小龍中,韓國和臺灣都是以出口為主的經濟體,而且二者在出口商品結構和市場結構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海關統計顯示,韓國和臺灣對大陸出口商品結構前五類完全相同,合計高達八成,說明韓國和臺灣在對大陸出口商品結構方面具有極高的相似度,可以說韓國是臺灣在大陸市場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由于臺灣島內政局以及和大陸關系不穩定,加之臺灣經濟自身的局限性,臺灣經濟在四小龍里邊表現最差,2009年臺灣人均GDP落后于韓國,位列四小龍末位。
自2000年以來,中韓雙邊進出口總額就一直高于兩岸進出口總額,而且呈逐漸拉開差距的趨勢,2005年,韓國對華出口首次超過臺灣對大陸出口,而且這種趨勢一直延續至今。臺灣產品在大陸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從2002年的12.9%下降到2009年的8.5%。與此同時,韓國的情況恰好相反,由1993年5.2%上升到2009年10.2%。這正是此消彼長的競爭關系所導致的結果,由于臺灣和韓國在產品結構上的相似性,臺灣產品在大陸進口總額中所占份額部分被韓國產品所取代。
這說明,臺灣陳水扁執政時期長期執行謹慎消極的大陸經貿政策,甚至為兩岸經貿合作設置障礙的行為嚴重影響了臺灣的對外貿易,對大陸出口被韓國趕超。臺灣原先具有的在語言、文化、大陸政策方面的優勢并沒有完全發揮,而是被臺灣當局執行的消極的大陸經貿政策所抵消。隨著大陸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購買力不斷增強,對產品的質量、品牌和功能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韓國的產品在這些方面都領先于臺灣。
臺灣經濟是淺碟形的經濟,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進口減少,臺灣出口受挫,2009年全年出口只有2037億美元,同比減少20.3%,進口也只有1746.6億美元,同比減少27.4%,進出口減少幅度是歷年來最大的。而大陸由于執行了迅速有效的四萬億投資計劃,使得經濟避免了大波動,并實現了8.7%的增長。進入2010年,受益于大陸進口需求增長強勁和ECFA的宣傳效應,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迅猛,一季度,兩岸進出口總額為314.41億美元,同比增長72.8%,其中,臺灣對大陸出口254.29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76%。ECFA簽訂后,兩岸進出口關稅迅速降低或削減為零,則會引起更大的貿易增長,拉動臺灣航運、物流、制造業等行業的增長,大陸赴臺投資和ECFA引起的外商投資增加也會拉動相關行業發展。ECFA對臺灣經濟增長的貢獻還表現在擴大的貿易和投資會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零關稅或低關稅產品的進口減少了購買產品的支付,從而增加了社會福利。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表明,兩岸簽訂ECFA將促使臺灣GDP上升1.65%~1.72%、總出口上升4.87%~4.99%、總進口上升6.95%~7.07%、社會福利增加77.1億~77.7億美元、貿易余額增加17.6億~17.8億美元,就業增加25.7~26.3萬人。
ECFA的簽訂和實施將會促進臺灣對大陸出口增加,提高臺灣產品在大陸的市場份額。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彼此達成共識的產品實行零關稅或低關稅,并簡化檢驗通關等手續,實現貨物貿易自由化,將會產生貿易創造效果。尤其是大陸和臺灣在經濟規模、產業優勢、關稅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差異,這種貿易創造效果會更明顯。例如,大陸目前關稅的平均水平為9.8%,較高于臺灣關稅水平4.5%,這樣,當兩岸簽訂ECFA對大量產品實行零關稅或低關稅的時候,臺灣相對于大陸在出口增加方面,效果會更明顯。
ECFA的簽訂和實施將使臺商投資大陸更便利,投資行業更多元,鞏固臺商在大陸的競爭地位。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大陸對臺灣開放比向WTO承諾更多的行業和市場,使得臺商投資行業更廣泛,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可以更好地利用大陸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原材料,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臺商在大陸興建廠房,利用大陸優勢資源生產產品,并將產品投放大陸市場。有助于培育出優秀品牌,同時將經營所得投入技術升級和研發又可保持臺商產品生命力,延長臺商企業和臺商產品的生命周期。ECFA簽訂后,臺商企業相對于其他外資企業享有更優惠的措施,同時兩岸投資保障機制又使臺商到大陸投資無后顧之憂,臺商在大陸市場上的競爭地位進一步鞏固。
ECFA有助于臺灣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改善投資環境,促進臺灣經濟國際化。ECFA簽訂后,兩岸經貿關系實現正常化,就會降低外商來臺灣投資的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增強外商來臺灣投資信心。另一方面,ECFA規定原產于大陸和臺灣的產品在兩岸之間進出口實行零關稅或低關稅,這樣一些目標瞄向大陸市場的跨國公司就會來臺灣投資,一方面利用臺灣高水平的服務業如貨物航運、金融業、管理咨詢和會計等為自己服務,一方面又可以以臺灣產品名義進入大陸市場,享受國民待遇,而不會面臨關稅門檻。在這個微利時代,零關稅的待遇可以使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大大提升,增加市場占有占有率。臺灣市場化程度較高,外匯支付方便,法律制度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強,而且臺灣具有與大陸距離近,文化語言相通的優勢,使得臺灣較受跨國公司青睞。2009年,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發布《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其中,臺灣投資環境總體水平名列世界第五,亞洲第二。
東亞是近年來世界上最熱衷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地區,也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根據世界貿易組織FTA數據庫資料顯示,目前在東亞共有45個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實施。2010年已建成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覆蓋人口達19億,是世界上第三大自由貿易區,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組建的最大自由貿易區。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不斷深化,由于眾所周知的政治原因,臺灣只有先同大陸簽訂兩岸經濟合作協議,實現兩岸經貿正常化,才有可能與其他國家商談簽訂區域經濟協議事宜。許多國家如美國、新加坡等明確表明只有兩岸簽訂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合作協議后,才能考慮與臺灣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臺灣目前已簽訂的幾個自由貿易協定對臺灣經濟利益不大,與這些伙伴國的貿易額只占到臺灣對外貿易的0.18%。因此,臺灣同大陸簽訂ECFA后,兩岸關系風險降低,在大陸釋放善意的情況下,臺灣也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可以保證臺灣經濟繼續與國際接軌,而不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