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孟林 陳俊玲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
新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恩斯特·哈斯和約瑟夫·奈等人對功能主義的創始人戴維·米特拉尼的“分枝說”進行了修正,提出了“外溢論”,他們認為國家在合作過程中很容易實現類似于功能主義“外溢”效應的合作外溢現象,即國家在一個領域的合作所帶來的利益增長會吸引參與國把合作推廣到其他領域。也就是說,在某個領域內一旦建立起超國家的合作,由于功能的相互依賴便會擴展到其他領域。在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中,其合作功能不斷地“外溢”,由單一解決邊境地區安全為起點,逐步“外溢”到經貿、人文等領域的合作。
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組織誕生和發展的原動力,更是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建立睦鄰互信、平等互利關系的需要。中、俄、哈、吉、塔五國具有漫長的邊界,這是歷史形成的客觀事實,各國能否建立睦鄰互信關系,直接涉及到各國自身的安危問題,同時也涉及到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問題。歷史的沉痛教訓使中、俄、哈、吉、塔領導人共同認識到,在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的形勢下,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為基礎的睦鄰互信國家關系,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與此同時,冷戰時期在中亞社會中曾經被掩埋的民族、宗教、邊界等矛盾在當今中亞各國政治、經濟生活中逐步暴露出來,如西亞原教旨主義的滲透、毒品和武器走私的泛濫,尤其是中亞地區的極端勢力、分裂主義和恐怖活動的猖獗,使新獨立的中亞國家領土主權的鞏固乃至整個地區的政治穩定面臨嚴峻挑戰,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卡耶夫曾在《新世紀新挑戰》一文中明確指出“中亞目前正處在國際恐怖活動威脅的風口浪尖上?!?/p>
蘇聯解體之后,在安全問題上俄羅斯國內車臣的民族、宗教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復雜,車臣分裂勢力與中亞的三股惡勢力有著密切聯系,車臣不間斷的分裂活動嚴重地威脅著俄羅斯聯邦的國內安全。俄羅斯在車臣大規模的軍事剿匪行動雖告一段落,但與殘匪武裝的斗爭仍在繼續,并且有可能長期拖延下去,2003年的車臣恐怖分子扣壓人質事件就是典型例證。
中國西北部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最為集中的地區,中國與中亞各國之間有許多跨境民族。民族主義勢力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泛濫之時,中亞地區的一些民族主義勢力會借助民族、宗教等地緣文化因素向中國的西北部地區進行滲透,中國對泛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和泛突厥主義有害思潮的蔓延非常擔心,由于“雙泛”思潮波及到中國的新疆地區,尤其是近些年來,“東突”分子在新疆策劃了一系列的暴亂、爆炸、暗殺等恐怖活動,諸如1997年伊利暴亂事件、2001年帶有“圣戰”色彩的襲警事件、2009年7.5烏魯木齊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等無疑都與境外的“東突”勢力有著密切關系,成為中國西北部安全的最主要威脅。
面對共同的敵人,出于保持本地區安全與穩定的共同需要,中、俄、哈、吉、塔、烏六國之間的合作已成為迫切需要。2001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中明確寫到:“上海合作組織,尤其重視并盡一切必要努力保障地區安全。各成員國將為落實《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而緊密協作,包括在比什凱克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反恐怖中心’”。此外,“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將加強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磋商與協調行動,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相互支持和密切合作,共同促進和鞏固本地區及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眾所周知,安全領域的合作既是上海合作組織合作的重要基石,也是其優先發展的方向。上海合作組織自成立以來,各成員國防務部門在本組織框架內不斷加強 交 流 與 合 作 ,2001、2002、2006和2008年先后在上海、莫斯科、北京和杜尚別舉行了四次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從2002年的中吉聯合反恐聯合演習開始,歷經中俄“和平使命—2005”、中塔“協作—2006”、中俄“和平使命—2007”、中俄“和平使命—2009”聯合反恐演習到上海合作組織的“和平使命—2010”聯合軍演,由此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組織在防務安全領域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防務安全領域的相互信任和密切合作,已經成為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之間友好合作關系的重要象征之一。
安全合作與經貿合作在國際關系中成為兩個并行不悖的因素,經濟安全是國際安全的重要內容之一,經濟利益更是國家安全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經濟發展是從根本上加強各國和本地區安全與穩定的關鍵所在。在國際關系中,國家利益是現實的,也是永恒的,各個國家發展和處理對外關系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本國的國家利益,在國家關系中,經濟利益是非常重要的紐帶。“如果沒有廣泛的經濟或物質利益作為國與國關系的可靠基礎,那種純粹的政治關系,就如同美麗的空中樓閣和海市蜃樓一樣虛幻?!?/p>
與歐洲一體化發展歷程中的功能性外溢相似,上海合作組織的功能拓展也體現了其功能“外溢”的邏輯。歐洲一體化最早的目標完全是為了安全的目的,使法德不再發生戰爭。因此首先建立了煤鋼共同體。當安全問題解決之后,又發展出了原子能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隨著一體化深入,歐盟的功能不斷從一個領域拓展到另一個領域,這就是哈斯所說的功能“外溢”效應。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也體現了類似的邏輯,其創建之初的首要目的是安全。隨著安全問題的緩解,成員國開始發展經濟和其他部門的合作。而經濟合作則緊隨安全合作之后。因此,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的合作要突出經貿方面,使經貿這條紐帶成為成員國其他方面合作的牢固而密不可分的基礎,使成員國在合作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樣才會有利于該組織的未來發展。
中、俄、哈、吉、塔、烏六國在經濟上都屬于“轉型”國家,六國的總體實力都比較有限,雖然各國之間過去曾有過一定的經濟合作,但合作的層次不夠高,規模不夠大,領域比較單一,因此,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挑戰和各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需要,建立上海合作組織是六國的共同心愿。從現實的眼光來看,由于各成員國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經濟結構和產業類型存在不同優勢,因而上海合作組織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方面有巨大的空間和良好發展前景。
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是目前全世界僅有的一個尚未充分開發的自然資源寶庫,不僅品種多,而且儲量也極其豐富,已開采的最有價值的礦藏大約有50多種,探明的鐵礦、天然氣、煤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該地區的能源儲量占世界蘊藏量的1/3以上,其中煤的蘊藏量占2/3,天然氣占1/3,石油占1/4-1/3,西西伯利亞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儲積區。此外,俄羅斯聯邦的銅、鋁、鉛、鋅、錫、銻、汞、鎳的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木材儲積量為610億立方米,名列世界榜首。從資源結構上看,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雖然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但其勞動力資源則相對缺乏。中國卻是一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而勞動力資源十分充沛的國家。從產業結構上看,俄羅斯能源工業、冶金業、重化工業、重型機器制造業、森林工業和造紙工業較發達,但輕工業和農業較為薄弱。而中國則輕工業、食品工業、紡織工業、醫藥工業、化學工業較為發達。中俄兩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具有很大的互補性,這就為相互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上海合作組織中亞各成員國與中國之間經貿合作也存在著巨大的互補性。特殊的地質構造使中亞擁有豐富的資源,而且目前大部分尚未被開發,特別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氣,是全球最具能源開發前景的地區之一,是僅次于海灣地區和西伯利亞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區。據美國能源部估計,在里海水域面積為38.64萬平方公里的這塊土地上,石油地質儲量約為2000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25%。另外,該地區天然氣儲量也非常豐富,僅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就有4.5萬億立方米。目前,中亞地區地緣戰略地位相當程度上是由其豐富的能源資源所決定的。
目前,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經濟發展雖然面臨一些困難,經濟實力還不夠強,但這種狀況在逐漸地改變,趨向好轉。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已經渡過了政治、經濟轉軌的最艱難時期,逐漸找到了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國民經濟已走出低谷,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發展時期,并且增長勢頭良好。近些年來,中國經濟一直強勁增長,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十一五“期間GDP年均增長11.2%,2010年GDP總量達397983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為世界所矚目。中國的經濟實力和參與國際合作的能力不斷增強,現在又啟動了西部大開發新十年規劃的發展戰略。所有這些,都將為各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提供越來越有利的條件。
2002年5月,上海合作組織經貿部長首次在上海舉行會晤,一致同意正式啟動經貿部長會晤機制;啟動貿易投資便利化談判。2003年9月,六國總理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貿易合作綱要》,其中明確規定了六國經貿合作的優先領域、主要任務及實施機制,為六國在今后較長時期內開展經貿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礎。2004年總理峰會上,已經確立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綱要,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目標。2010年,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雙邊貿易總額為847.7億美元,同比增長38.1%。
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帶來一定的挑戰。但是,國際金融危機“?!敝幸姟皺C”,也為上海合作組織提供了更廣闊的合作空間,給區域合作帶來更大的機遇,有助于各成員國刺激國內消費,推動結構調整,提高經濟質量,加快實現“發展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戰略。2010年11月2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發表聯合公報,總理們強調:《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于加強多邊經濟合作、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保障經濟持續發展的共同倡議》十分及時,成員國將繼續落實該倡議。
中國有句口頭禪叫“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人文合作不僅為不同的民族文化搭建了相互了解與溝通的平臺,而且可以助推其它領域的進一步合作。首先,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歷史聯系源遠流長,古代連接歐亞文明的“絲綢之路”橫貫中亞地區,促進了東西方的物資和文化交流。西方的音樂、舞蹈、天文、歷算、佛教、伊斯蘭教等,通過此路先后傳到中國,而中國的紡織、“四大發明”、制瓷、儒教和道教等,也通過此路傳向西方。另外,俄羅斯與中亞國家曾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彼此間的文化聯系更為密切。其次,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后,成員國之間文化合作不帶有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色彩,合作原則是“平等”與“共贏”,即各國文化普遍受到尊重,各成員國的文化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不存在同化與被同化的問題,合作的目的是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以求共同進步。
上海合作組織杜尚別峰會指出:“人文領域合作是不斷鞏固和擴大本組織成員國人民睦鄰友好和相互理解的社會基礎的關鍵因素,意義重大?!闭?008年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文化部長會議指出的,成員國文化合作已邁入一個嶄新時期。在教育方面,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教育部長簽署了關于批準上海合作組織大學的建立和運作及其實施計劃意向備忘錄,上海合作組織大學正在籌建當中。與此同時,各成員國就擴大留學名額、進行學歷互認等工作也取得重大進展,蘭州大學支持的塔什干孔子學院、黑龍江大學幫建的俄羅斯遠東孔子學院已先后掛牌成立,為高等教育界交流又搭建一個新的平臺。
近十年來,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各成員國本著“尊重多樣文明”的“上海精神”積極展開了色彩紛呈、內容豐富的文化交流活動,為增進不同文明之間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誼,促進上海合作組織全面深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諸如文化節、藝術節、城市日、國家年、藝術展等各種文化活動的舉辦,成為聯結中國、俄羅斯和其它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上海合作組織能有今天的發展壯大和國際影響力,無疑是其功能不斷“外溢”的結果。可以預言,在未來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該組織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而且成員國之間的共同利益還將進一步增加,其功能“外溢”的步伐必將進一步加大、加快,安全、經貿、人文等領域的一體化發展目標也會逐步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