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明
斯坦福大學
——美國研究型大學向創業型大學轉型的典范
● 高 明
成立于1885年的美國斯坦福大學,自20世紀50年代始逐步由研究型大學向創業型大學轉變,如今被人們譽為“西部哈佛”,成為美國最知名的私立大學之一。斯坦福大學轉型的內部動因和外部動因及其轉型的具體措施對我國高等教育有重要啟示。我國創業型大學的建設應增強大學的自主規劃能力,充分考慮大學及所在地區的特殊性,為創業大學的建設創造必要條件。
斯坦福大學;研究型大學;創業型大學
亨利·埃茲科維茨教授認為:“創業型大學是經常得到政府政策鼓勵的大學,其組成人員對從知識中收獲資金的日益增強興趣正在使學術機構在精神實質上更接近于公司,公司這種組織對知識的興趣總是與經濟應用緊密相連的?!盵1]伯頓·克拉克將創業型大學描述為“憑它自己的力量,積極地探索在如何干好它的事業中創新。它尋求在組織的特性上做出實質性的轉變,以便為將來取得更有前途的態勢”。[2]斯拉特認為,創業型大學是指高校在變化的形勢下采取一些企業的運作方式,展示出市場化的行為,特別是對外部資金的競爭。[3]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創業型大學是以創新創業為主要職能,利用企業的運營方式進行內部管理,通過與政府和企業建立新型關系,積極參與外部資金的競爭以支持大學內部的科學研究,并帶動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學。20世紀中后期,美國部分研究型大學通過利用原創性知識創新成果,引資創辦高技術公司,促進新產業形成,承擔地區經濟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任,逐步向創業型大學轉化。斯坦福大學就是這一轉型的成功典范。其在轉型中所作的努力對我國創業型大學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
1.實現自身的遠景與目標。斯坦福大學成立于1885年,創辦者要創建一所非傳統的、男女合校的、不受宗教派別影響的新型大學。首任校長喬丹對大學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這所學校決不會因襲任何傳統,無論任何人都無法擋住她的去路,她的路標全部是指向前方的。”[4]斯坦福大學采用德國的模式,教學與科研并舉,同時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并把成為美國最好的研究型大學作為目標。但成立后的很長時間,斯坦福大學一直默默無聞。而 MIT的成功給斯坦福大學帶來希望,斯坦福大學借鑒MIT(麻省理工學院)模式,向創業型大學轉型。
2.缺乏足夠的辦學經費。在戰爭結束后,斯坦福大學的學費收入不斷下降。盡管在 1946-1947學年,大批退伍軍人入學給斯坦福大學帶來高額的學費收入,學費收入占總收入的60%,但到了1952年降到了47%。同時由于低利率和持續的通貨膨脹,來自捐贈的實際收入也不斷減少。從1940年到1950年,私立大學中捐贈收入占總收入比例從29%降到16%,而斯坦福大學的數字也與之相似。[5]斯坦福大學陷入了財政困境。
3.提高大學的社會影響和聲望。斯坦福大學一直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社會影響和聲望。通過提高研究水平,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和學生;吸引更多的政府合同不斷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時任校長特里西德教授認為“與聯邦政府簽訂合同至少可以提高大學的知名度,讓公眾明白該大學是如此的突出因而吸引到來自聯邦政府的資助,而且它正在為建設這個國家而努力”[6]。為了爭取更多的政府合同,斯坦福大學不斷引進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和學生,逐步向創業型大學轉變。
1.二戰后美國政府、軍方大量的研究撥款。二戰后,美國聯邦政府繼續支持大學進行科研。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成為支持大學進行科研的軍方最主要的資助者。而朝鮮戰爭的爆發再次提高了聯邦政府軍事研究的投入。國防部的研發預算在1950年剛剛超過5億美元,而在朝鮮戰爭爆發的第一年(1951年)研發預算就增加了三倍達到15億美元,1952年達到 16億美元。整個20世紀50年代,聯邦政府在學術研究發展方面的支出翻了兩番以上;到1960年,聯邦政府在學術研究和大學所屬的研究中心花費了近10億美元。正是大量來自政府和軍方的研究經費,為斯坦福大學解決辦學經費短缺以及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2.教育機構“管理費率”執行決議的出臺。在二戰期間,MIT為了在接受政府資助的同時保持大學的獨立性,通過與政府談判,并借鑒與企業簽訂合同的成功經驗,建立了一套支持大學研究的新機制。政府考慮到“在教育類的賬目中不可能統計這些額外的成本(如設備磨損和管理成本),因為它沒有月度的盈虧賬目報告”。于是美國研究與發展局制定了管理費率的執行決議,將教育機構的管理費率設置為薪水和工資各占50%。[7]這種合同模式規定了大學的管理費用,而豐厚的管理費用,為大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3.大學周圍環境的制約。斯坦福大學位于美國西部舊金山市附近的斯坦福市,在大學剛成立的時候,舊金山已經成為船舶運輸、貿易和金融中心,但缺乏技術產業的支持。雖然斯坦福的畢業生引進美國東部地區的技術并進行補充和改良,建立了一批電子公司,帶動當地電子業的發展,但不能像波士頓地區的技術產業為MIT的建立和發展提供支持。因此,斯坦福大學必須創立技術產業支持自己的發展。同時,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的創立者也認為,如果不與當地產業聯合,他們很難成為領先的工程學院,而如果產業不具備創新能力,工程學院必須重新創立。
1.將資源集中在關鍵的研究領域。斯坦福大學的領導者認為,只有將資源集中在少數經過挑選的研究領域,新建立的大學才有可能趕超那些歷史悠久的名牌大學。而在關鍵領域的選擇上,強調該領域在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發展潛力,并努力在科學與工程系之間建立聯系。因此,斯坦福大學選擇了具有優秀學生但產業基礎薄弱的電子工程、化學和物理學領域,以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延伸到未來,創造新的產業。同時效仿MIT,將電機工程與相關的物理學領域協調發展。此外,斯坦福大學用高薪為關鍵的研究領域聘請著名的教授,以期吸引政府的投資,以及優秀的研究生和有發展潛力的年輕人,不斷提高學校的聲譽和實力。
2.建立研究中心。在二戰期間,斯坦福大學并沒有主要從事政府和軍方合同的實驗室。二戰結束后,斯坦福大學借鑒MIT的合作研究模式,把其他院校曾參與戰時研究中心的返校教師集中起來,于1945年成立了第一個研究中心——微波實驗室,并得到了聯邦研究基金的永久資助。在研究中心內部,為了最大限度發揮教授的研究工作,斯坦福大學為教授配備了全職助手管理研究團隊。由于有充足的經費,教授成為學術團隊的領導,如同企業中的經理,將下級研究人員組織起來,共同努力,完成團隊目標。
3.成立技術授權辦公室。斯坦福的技術授權辦公室成立于1970年。其主要職責可以分為內外兩部分:對內鼓勵教師公布研究發明,評價該發明的市場價值,申請專利保護,并對具有較大商業潛力的發明尋求買家;對外在企業間建立聯系。發明者將專利權交給技術授權辦公室,逐漸形成了由技術專業辦公室控制的公共知識庫,在相互關聯的公司之間共享研究成果,使每個公司都有更為廣泛的產品開發基礎。而作為提供中介服務的回報,斯坦福大學獲得許可權的收入,用于提高科研水平。
4.設立創業任務組。為保持校內組織間的信息通暢、協調各組織的活動以及聯合研究,斯坦福大學專門設立了創業任務組。斯坦福技術投資項目為創業任務組提供支持,該項目由Kaufmann基金會資助,目的是訓練工學院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創業技巧。盡管創業任務組主要協調大學內各組織間的活動,但硅谷的各種創業團體積極參與創業任務組的各種活動,因此,任務組為風險資本家、律師和其它同斯坦福的實驗室、教師有著廣泛接觸的專業人士提供了交流的平臺。
1.與政府建立合作關系。1944年底,斯坦福大學保留其在首都華盛頓的派出機構,并將注意力集中在與國防相關的合同上。1945年斯坦福大學與軍方首次簽署了50萬美元的研究合同,到了1960年斯坦福大學39%的運轉經費來自聯邦政府的資助。而1976年斯坦福大學的電子研究更是得到了聯邦政府600萬元的資助。進入2l新世紀,聯邦政府與20多個協會在斯坦福建立了集成電路系統中心,該中心是斯坦福大學微電子技術方面現代化的研究和教學實驗基地,而美國國家科學基地負責人認為該中心是“未來科研的一種組合模式”。正是通過與政府簽訂合同,并在政府資助下建立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學與政府關系良性循環,促進了斯坦福大學的不斷發展。
2.加強與企業的密切合作。斯坦福大學的管理者認為,私立大學和私人企業是天生的合作伙伴,企業才是戰后斯坦福大學的最好資助者和最可依賴的對象。斯坦福大學通過建立斯坦福研究所,專門處理企業資助的研究項目。企業為大學提供研究資金進行以應用為背景的基礎研究、并對大學的研究進展持續跟蹤。同時,大學讓教師或研究人員擔任企業的顧問,讓具有研究經驗和才能的學生參加企業的研發活動。此外,斯坦福大學通過辦夜校、共用研究設施、開展聯合研究、聘請企業家當兼職教師等多種形式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其中最著名的是“榮譽合作計劃”,斯坦福大學允許附近的電子公司選派雇員攻讀在職碩士學位,通過電視課程職工不離開工廠即可獲得學位。正是通過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斯坦福大學不僅得到了企業大量的資助,也與企業合作研究,為企業提供優秀員工。
3.建立斯坦福研究園區。成立于1951年的斯坦福研究園區是世界上第一個研究園區。研究園區管理的主導思想是:促成承租者、大學和周圍各團體的事業,并取得足夠的信譽;其建設重點是土地的出租和管理。最初,園區實行預付租金制度,1987年建立了每年支付租金制度。由于斯坦福大學對投資者的申請特別謹慎,科研、開發和輕工業、制造業被優先批準并允許長久存在,因此,許多園區承租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電子、航空航天、藥物和化學領域。而園區的土地出租必須經過談判,雙方的行為建立在嚴格的商業基礎之上。同時斯坦福研究園區為創業者提供高風險高利潤的機遇,為他們的創業提供技術、信息、資金的保障,特別是風險資本成為斯坦福研究園區的最主要成功因素。
中國研究型大學欲實現向創業型大學的成功轉型,首先應轉變觀念,重視多方面獲得資源,制定長期計劃(10-20年的發展計劃),加強與地區發展的聯系并重視學生的多維需求。其次應在學術發展和財政支持兩個方面制定較為詳細的規劃。在學術發展方面,首先應加強科學與工程之間的聯系,注重應用研究成果的轉化;第二,應鼓勵各學院根據自身條件與企業建立全方面的合作關系;第三,應從學生的角度或從所在地區產業發展的情況出發,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同時具有理論和實踐潛力的關鍵領域。在財政支持方面,根據本校的專長,積極參與政府研究合同的競爭,為本校的研究獲得穩定的來源;同時加強技術轉移,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獲得高額回報;此外,大學也可將部分土地作為產業園區出租給企業或衍生公司,并建立相關的配套設施為園區的企業以及社區提供有償服務。
雖然斯坦福大學借鑒了MIT的模式,但由于兩所大學的學術背景和所在地區產業發展水平的不同。因此,斯坦福大學對MIT模式進行了調整,對文科、科學與工程、醫學都給予了同樣的關注。對于國內的大學來說,如果僅僅照搬在其他地區獲得成功的機制,以期獲得同樣的成功顯然是不可能的。斯坦福大學的成功并不僅僅是建立了斯坦福研究園以及配套的建筑物,而是為公司成長創造了一系列的有利條件。因此,國內大學應先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以及所在地區的機會和挑戰,設計出符合自身發展的網絡與組織,為新企業的建立和發展創造條件,走出自己的創業型大學轉型之路。
向創業型大學轉型,需要大學、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首先,大學應注重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創業能力。大學可通過基金會的資助來訓練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創業技巧,也可以讓教師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在實踐中提高創業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大學通過創業課程、就業實踐、讓學生參與由教師創辦的公司或在企業實習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其次,建立相應的技術轉移組織。創業型大學的技術轉移組織從政府、產業和市場中尋求研究項目,給大學帶來研究資金,同時把大學的科研成果轉移到生產領域,并為科研成果提供知識產權認定和管理等方面的服務,縮短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周期,提高了大學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最后,制定關于技術轉讓的法律法規。目前,雖然我國《專利法》、《著作權法》等對知識產權保護進行了明文規定,但我國缺乏促進高??萍汲晒D化的系統的法律文件。因此,應借鑒美國的《貝度法案》,制定專門保護高校知識產權和知識成果轉化的相關制度。
[1]亨利·埃茲科維茨.夏道源等譯.大學與全球知識經濟[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8.
[2]伯頓·克拉克.王承緒譯.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3]王雁.創業型大學:美國研究型大學模式變革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5,67.
[4]Http://www.stanford.edu/about/history/2010-11-29.
[5][6]麗貝卡·S,洛溫.葉賦桂,羅燕譯.創建冷戰大學——斯坦福大學的轉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7,185,213.
[7]亨利·埃茲科維茨.王孫禺,袁本濤等譯.麻省理工學院與創業科學的興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65-69.
高 明/東北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行政管理研究、比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責任編輯:劉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