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宏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
CAFTA背景下中國企業對東盟直接投資的條件與策略
李繼宏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
2010年1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如期建成。在CAFTA的背景下,東盟市場進一步向中國企業開放,投資壁壘逐漸消除,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投資東盟視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步驟。然而,東盟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投資環境相對復雜,中國企業加強對東盟的直接投資需要做出正確的決策。
(一)投資增長迅速,但規模偏小
伴隨著CAFTA的建設進程,中國企業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增長迅速。從流量上看,投資額由2005年的15771萬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69810萬美元,4年間增長了17倍。從增速上看,2005-2009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年均增長率達114.5%,遠高于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52.5%的增長水平。
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雖然增長迅速,但總體規模偏小,投資額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偏低。2005-2009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額占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平均比重僅為2.47%。200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達565.3億美元,但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所占比重僅為4.8%。不僅如此,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在東盟利用FDI中所占的比重也偏低。以2009年為例,中國企業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僅占東盟利用FDI比重的3.8%。
(二)投資領域拓寬,但產業層次不高
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往來的日益深入,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領域也由簡單的加工裝配和生產型的小型項目逐步拓寬到電力、批發、制造、采礦、建筑、金融等多個行業。從投資行業分布的存量情況上看,截止2009年末,中國企業對東盟直接投資比重較高的行業有: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占 19.4%;批發和零售業占17.1%;制造業占15.5%;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占 10.9%;采礦業占9.5%。總體而言,中國企業對東盟直接投資主要以資源開發行業、制造業和對技術要求不高的商品流通業為主,而投資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研和技術服務、金融等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仍然相對偏少,產業層次總體偏低。
(三)投資遍及東盟各國,但國別差異較大
從存量上看,截止2009年末,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額的70.5%投向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文萊等老東盟六國。新加坡是東盟所有成員國中吸引中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累計吸收中國直接投資存量已達485732萬美元;東盟新成員國緬甸排名第二,累計吸收投資額達92988萬美元;再次是印尼,累計吸引了79906萬美元的直接投資;文萊吸引中國企業的投資最少,僅為1737萬美元,與新加坡相差近280倍。從流量上看,2009年中國對新加坡的直接投資額達到141425萬美元,超過中國企業對東盟其余9國投資的總和,比緬甸多103755萬美元;同年,中國對印尼、柬埔寨、老撾、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的直接投資額分別是22609萬美元、21583萬美元、20324萬美元、11239萬美元、5378萬美元、4977萬美元和4024萬美元;對文萊的投資最少,僅為581萬美元,不到新加坡的0.5%。可見,中國對東盟各國直接投資的分布存在較大差異。
(一)中國企業有加強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內在需求
首先,投資東盟是擴大市場占有率和獲得先進技術的要求。通過對東盟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國家的直接投資,一方面帶動了國內生產設備、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擴大了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也能從東盟較為發達的國家獲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戰略性資產。其次,對東盟投資是轉移落后產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需求。中國企業要能夠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必須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進程。再次,投資東盟國家,參與開發和利用東盟國家儲量豐富而我國相對缺乏的石油、鐵礦、有色金屬等自然資源,有利于緩解國內資源供需矛盾。最后,中國企業對東盟的直接投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歐美等發達國家對中國設置的貿易壁壘,減少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
(二)中國企業投資東盟具有地緣、資源和人文優勢
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與東盟互為近鄰,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海、陸、空交通均已打通,中國企業投資東盟具有交通運輸上的便利,符合國際對外直接投資中的“就近原則”。從資源條件上看,東盟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成為中國企業投資東盟的重要基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依靠大量的能源作為基礎,東盟國家儲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都是中國經濟建設中的短缺資源。此外,東盟國家中除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新加坡和文萊以外,大部分國家的勞動力價格便宜,特別是東盟新四國(柬、老、緬、越)擁有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從人文聯系來看,東盟國家是世界上華僑華人最集中、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不少東盟國家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風俗習慣相近,這種相同或相似性能夠幫助中國企業盡快適應東道國環境,降低投資風險。
(三)東盟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比較優勢的差異性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東盟10個成員國處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比較優勢也存在差異。新加坡和文萊在東盟中處于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新加坡在資本、高科技和知識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文萊是典型的自然資源依賴型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但是經濟結構相對單一。處于第二梯隊的馬來西亞和泰國在中等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有比較優勢。印尼和菲律賓處在第三梯隊,在自然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有比較優勢。東盟新四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優勢,但經濟發展水平滯后,排在最后。東盟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梯狀分布特征和比較優勢的差異性,為不同類型的中國企業投資東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四)CAFTA的建成為中國企業加強對東盟的直接投資提供了便利
2009年8月,中國與東盟簽署的《投資協議》致力于在自貿區下建立一個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資體制,并為雙方創造更有利的投資條件和良好的投資環境,為雙方的投資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從而進一步促進雙方投資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2010年1月1日自貿區成立以來,包括《投資協議》在內的有關協議的履行,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東盟投資、規避貿易壁壘帶來了便利,中國企業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增長迅速。據商務部統計,2010年1-6月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達12.21億美元,同比增長125.7%。可以預見,自貿區的建成將會促使更多的企業加強對東盟的投資。
(一)投資區位策略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認為,區位優勢決定了跨國公司采取對外直接投資還是其他經營方式,并將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劃分為資源尋求型、市場尋求型、戰略資產尋求型和效率尋求型四種類型。從近年中國企業對東盟直接投資的動因來看,主要集中在資源尋求型、市場尋求型和戰略資產尋求型三種。這三種類型的直接投資,也是中國企業今后需要進一步加強的。
具體而言,文萊、印尼、馬來西亞等國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印尼、越南等國的礦產資源;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等國的農林資源以及東盟新四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適合資源導向型投資動機的中國企業。東盟新四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大量的工業制成品需要依靠進口,中國的家電產品、農用機械在這些國家很受歡迎,這些國家適合市場尋求型動機的中國企業。而對于以獲得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等戰略資產為主要動機的中國企業來說,可以選擇東盟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為投資東道國。
(二)進入方式策略
企業進行直接投資的常見方式主要包括在東道國成立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合作企業或合作開發等。此外,以BOT方式和加工裝配等方式進入也較為常見。
目前,中國在東盟投資項目的境內主體以中小規模企業居多。對于這些境內投資主體而言,選擇以合資經營的方式進入,易于實現企業和東道國比較優勢的結合,有效減小進入的風險,達到共贏目的。而對于一些具有明顯技術優勢、國際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可以選擇獨資的方式進入,以保持優勢。但是以獨資的方式進入,企業需要克服東道國設立的準入門檻。對于風險高、投入大、周期長的石油、天然氣、礦石、煤炭和森林等自然資源開發大型項目,中國企業宜以合作開發的形式,組織國內具有實力的企業與國際知名企業和東道國一起聯合開發,分擔風險、共享收益。對于一些大型的水電站、交通基礎設施等項目,則宜大力發展BOT等形式的投資。通過BOT項目的建設,提升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直接投資水平。
(三)投資產業策略
中國企業對東盟直接投資的產業策略,既有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產業選擇的一般規律,也與企業的具體情況和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戰略相關。目前,除了要大力加強對東盟自然資源開發業的投資,以及利用好“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大力發展對東盟的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外,還應當著重加強以下兩類投資:
一是適當向東盟國家轉移部分產能過剩產業。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論認為,跨國公司進行對外投資的決定因素是比較優勢。投資國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如果在東道國是處于比較優勢的產業,那么投資國對東道國的投資,可以使東道國由于缺乏資金、技術等條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比較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出來,兩國的比較成本差異將會擴大,貿易量將得到提升。根據這一理論,我國的一些產業如家電、機械、輕工、紡織等產能過剩,正失去比較優勢,但是這些產業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東盟新四國中卻是處于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投資東盟新四國的這些產業,將有利于中國企業獲得新的市場,使國內過剩的產能得以充分利用,從而延長傳統產業技術的生命周期,同時也能為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提供空間和資金。對于東盟新四國來說,中國企業的投資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促進其經濟的發展。
二是加大對新加坡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投資。新加坡政府重視利用外資,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法規健全,投資環境好。新加坡在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比較優勢,政府鼓勵外商投資于生化醫療、航空航天、精密儀器制造等高科技領域。此外,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是東南亞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物流中心,金融服務、商業服務、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達。中國企業投資于新加坡的高新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一方面能夠充分利用新加坡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便利的融資渠道,降低投資風險,促進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獲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水平。
(四)融資策略
融資困難是困擾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一個難題。目前,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設立的境外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境內投資主體規模也不夠大。對于這些企業來說,無論是在境內融資還是在境外融資,都相對困難。緩解這一難題的主要途徑有:一是充分利用國家的有關規定,通過境內投資主體對境外企業提供資金支持。2009年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關于境內企業境外放款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境內企業直接向其境外合法設立的全資附屬企業或參股企業提供放款,境外企業應充分利用這一政策來解決“走出去”后遇到的資金瓶頸。二是境外企業在注冊時,應充分考慮未來企業的發展和融資需求,注冊資本留有一定的“余量”,以便在東道國當地融資時,達到東道國銀行設立的門檻。三是利用境內投資主體的實力和信譽彌補境外企業的不足。2010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出臺《關于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問題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境外投資企業對境內信用支持的需求,中小企業可充分利用國內銀行提供的擔保額度為境外企業在當地的融資創造便利條件。四是結合企業特點,在企業自身實力不足的情況下,主動出讓境外投資項目的部分股權或者利益,讓股權投資基金等參與其中。五是境內投資主體利用與境內銀行的良好合作關系,通過境內銀行的“內保外貸”等業務,為境外企業提供融資。
投資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重要內容和關鍵領域之一。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加強對東盟的直接投資順應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潮流,有利于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配置,加快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但是,東盟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比較優勢的差異性以及中國企業的具體情況決定了企業不可能采用同樣的投資策略。因而,中國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投資國別、進入方式、投資產業和融資策略,以實現發展目標。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