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巧弋,黃雪飛
(湖北醫藥學院護理學院附屬東風醫院兒科,湖北 十堰 442008)
先天性腸旋轉不良,是在胎兒發育過程中,中腸(即由腸系膜上動脈供應的十二指腸至橫結腸中部的一段)旋轉過程中發生障礙所遺留的腸道解剖位置上的畸形。本病多發于新生兒期,幼兒期至成年人均可發病,主要表現上消化道梗阻或不全梗阻,腹脹、嘔吐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2010年10月13日我科收治了1例先天性腸旋轉不良患兒,現將其護理報道如下。
患兒,男,4歲6個月,因“嘔吐伴陣發性腹痛5天”入院。查體:T 37.0℃,R 23 bpm,HR 80 bpm,體質量15 kg,BP 84/52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雙眼窩明顯凹陷,口唇干燥,腹軟,無腸型及蠕動波,未觸及包塊,中上腹有壓痛,腸鳴音正常。輔助檢查電解質示:K+3.39 mmol/L,Na+137 mmol/L,Cl-187 mmol/L,Ca2+2.90 mmol/L。糞常規示:黏液(+++),白細胞(+)。腹部B超示:“胃潴留、十二指腸擴張伴內容物逆蠕動高位腸梗阻”,考慮為高位不完全梗阻可能,為糞石梗阻。上消化道鋇劑檢查報告:十二指腸梗阻,未見潰瘍。鋇劑灌腸示:乙狀結腸冗長。結合各項檢查及臨床表現診斷為先天性腸旋轉不良。
早期給予禁食,癥狀緩解后給予流質無渣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
保持胃管通暢和有效的負壓,防止引流管堵塞、扭曲、打折或脫落。嚴密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性質、色、量。
按摩腹部,按順時針方向按摩2~3 min后,再逆時針方向按摩2~3 min,早晚1次,20 min/次。鼓勵并協助患兒做各種床上適應性運動,如翻身、屈膝俯臥,進行屈、伸蹬等下肢動作[1]。
患兒取側臥位,臀部墊高,將三腔導尿管前端涂石蠟油后,根據鋇劑灌腸確定梗阻部位(即狹窄部位),將導尿管通過狹窄部插至結腸擴張段,然后將導尿管的一腔通過靜脈輸液裝置與玻璃接頭相連接,另一腔接引流袋。每次灌腸的量根據體質量計算100 mL/kg,排出的量要大于入量。連接妥當后,打開輸液器調節器,以50~60 gtt/min速度滴入,并觀察另一腔引流袋內排出液體有無糞便流出,如發生引流不暢,可輕輕旋轉導尿管或按摩腹部,直至排出液澄清為止[2]。
迅速補液、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全靜脈營養支持。控制輸液速度,合理安排輸液順序,按時完成輸液量。營養支持維持到患兒能夠正常進食后才能逐漸停用[3]。
觀察生命體征及消化道癥狀,如出現腹痛逐漸加重、全腹壓痛、肌緊張、腹穿抽出血性液體,或出現腸壞死、腹膜炎征象,應及時手術[4]。加強輸液巡視,觀察有無液體外滲,給予PICC置管于肘正中靜脈,使用約束帶約束患兒穿刺處上肢。記錄24 h出入量。
(1)X線檢查是診斷此類疾病的主要客觀依據。鋇劑灌腸具有安全、簡單、快捷的特點,是本病診斷的首選[5]。檢查前應告知家長該項檢查目的及在臨床診斷中的重要性,取得家長的配合。(2)告知家長在保守治療不能緩解病情或出現腸壞死的情況下手術治療是唯一選擇,讓家長有充分的心理準備。(3)病情緩解后告知家長該病可再次發作,指導家長在患兒出現嘔吐、腹痛、腹脹時立即來院就診。(4)指導家長出院后給予患兒按摩腹部每天2次,鼓勵患兒多運動,養成每日定時大便的習慣,必要時可給予開塞露通便。
少數先天性腸旋轉不良在非新生兒期才出現癥狀,常表現為慢性間歇性腹痛,頑固性復發性嘔吐,常合并營養不良和發育障礙,外科手術指征不明顯[6],故家長要求保守治療,胃腸減壓、結腸灌洗、維持內環境穩定是保守治療、減輕臨床癥狀的關鍵,但有再次復發的可能,故需做好健康宣教,取得家長配合,盡快在患兒一般情況較好的情況下進行手術。
[1]孫啟云,沈印榮.腹部手術后腸護理模式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3):24-25.
[2]潘江霞.三腔導尿管在巨結腸灌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4,18(5):849.
[3]韓紅英.兒童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1l例診治體會[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0,17(3):264.
[4]朱維銘.腸梗阻的手術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9):692-694.
[5]張金柱,劉忠升,趙建國.腸旋轉不良20例治療體會[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8,10(2):210.
[6]許朝穎,顧志成.先天性腸旋轉不良6l例臨床分析[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0,9(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