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世超 郭芳芳 李澤熙
(1.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云南昆明650092;2.云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云南昆明650201)
在我國歷史上,縣的建制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古老而廣袤的縣域范圍內,集中了全國大多數人口,縣域是農產品的供給基地和國內最有潛力的市場,蘊藏著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區域基礎。縣域經濟是以縣級區劃內的國土為載體,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網絡,以縣級政府為控制主體,在全縣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在更大區域的分工協作中獲得比較優勢的經濟體系。對于一個縣級政府來說,發展縣域經濟更是促進農村城鎮化、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陸良縣位于云南省東部,屬于曲靖市轄區。它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種植業是全縣農村經濟的主體。對陸良縣來說,發展縣域經濟是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
圖1顯示,2003—2008年陸良縣的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生產總值不斷地增長,雖然與云南省的總體情況相比,其GDP的增長率大于云南省總的GDP增長率。但從表1中看出,無論是農民純收入還是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陸良縣都與全國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圖1 2003—2008年陸良縣與云南省GDP增長率變化情況
陸良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種植業是全縣農村經濟的主體。隨著經濟的發展,其農業基礎設施雖然有所改善,但依然比較脆弱。全縣中低產農田尚有33.5余畝,占全縣耕地的37.6%,相關管理相對滯后,基礎設施不配套。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老化,新建基礎設施進展緩慢。同時,農戶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的制約,農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

表1 2003—2008年陸良縣人均收入水平比較
陸良縣縣域工業的典型特點是“先天不足”,起點低、科技含量小、規模小、分散經營等。中小型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起步較早,但措施不配套“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用工制度改革不徹底,人才機制沒有形成,引進人才和技術的任務沒有完成;產品開發環節薄弱,沒有形成“拳頭”產品,品牌效應沒有發揮;現有的工業企業大多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投資方向的移轉難度大,這些都導致了陸良縣縣域工業與其他地區相比,競爭力較弱。
從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上看,在經濟發達地區一、二、三產業比重應該是第一產業所占的比重較少,二、三產業的比重較大,陸良縣三大產業產值比重如表2。

表2 2003—2008年陸良縣三大產業產值比重情況
從表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近年來陸良縣的三大產業結構中一直是第一產業比重偏大,第三產業比重偏低,充分說明陸良縣域經濟產業結構不合理,需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來改變這種現狀。
由于陸良縣地處云貴高原,經濟發展落后,縣域的信息不靈,科技基礎差,不能為科技人員提供優越的研究條件。在這種情況下,陸良縣難以吸引人才,不但外地人才引不進來,而且本地人才也不斷“流失”,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經營人才奇缺,很難形成人才整合的競爭優勢,更難提高縣域經濟的科技含量。同時,人口素質偏低,直接導致觀念落后,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制約著縣域經濟建設的整體推進。人才匱乏現已成為陸良縣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城鎮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為48%,發達國家為75%,巴西高達82%,我國平均為38%。云南2008年城市化水平為33%,而陸良縣2008年的城鎮化水平僅為11%,比云南省低22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極低。由于陸良縣的城鎮體系不完整,經濟實力弱,基礎設施落后,功能不全,對周邊發展的帶動、輻射作用小,使得各類要素市場發展緩慢,影響了農民增收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小城鎮經濟效益的向外擴散,也制約了對外部其它城鎮經濟效益擴散的吸收。
陸良縣財政收入分級比例如圖2,其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中央財政補貼和地方兩稅。2008年第一季度地方一般預算支出累計完成14087萬元,比上年同期的11553萬元,增支2534萬元,增長21.9%。第一季度支出比收入多出463萬元,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縣級財力嚴重不足,收支矛盾突出是制約陸良縣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地方財源單一,財力不足,縣級調控能力差,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壓力很大。全縣地方財政收入的70%都來自于烤煙,縣域財政支出主要是保工資、保機構運轉,公共支出和生產建設性支出的資金很難保證,成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圖2 陸良縣財政收入分級比例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陸良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應該把農業放在一切經濟工作的首位。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陸良縣應加大對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建立與農業發展相配套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產業化。要根據自身發展的情況,篩選發展項目,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重點培育糧食、烤煙、蠶絲綢、畜牧等幾個重點產業。并發揮站、辦、所等基層的服務組織作用,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小城鎮處于城鄉結合部的最前沿,是城市工業向鄉村延伸的橋頭堡,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目前陸良縣的城鎮化水平還不高,這嚴重影響了縣域經濟的加速發展。因此,提高城鎮化水平,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成了陸良縣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大重要任務。陸良縣應發揮優勢,揚長避短,為加快小城鎮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還應出臺明確的配套政策,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并在同工同酬、醫保、社保等領域做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陸良縣應該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文化背景,選擇帶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發展項目,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縣域經濟“特色”定位準確后,要逐步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化,真正提升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同時,應該找準地方特色與市場對接的著力點,圍繞自身的產業優勢、比較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對縣域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陸良縣旅游資源豐富,應該進一步加強旅游業的發展。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商業貿易和金融業,使第三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這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
營造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有效途徑。加快發展縣域經濟,使之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需要從各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還要依靠創新和互動,整合、配置自己的優勢資源,推動中小企業本地化的分工協作,促進企業聚集,培育特色產業,形成有競爭能力的地方產業集群。陸良縣一方面應依托縣域資源,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借助外資投入和國企改革,建立地方產業集群。
[1]王盛章,趙桂溟.中國縣域經濟及其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1-3.
[2]許玉貴,郭利京,徐楊.發展云南縣域經濟的思考[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6,21(4):84 -85.
[3]云南省財政廳課題組.支持云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05(5):36-40.
[4]王青云.縣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4-26.
[5]沈西林.云南省發展縣域經濟的路徑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3(3):6.
[6]王懷岳.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實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3-184.
[7]韓麗麗.試論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區域經濟,2005(3):174.
[8]鄭慧娟,柴洪.西南地區縣域經濟特點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29(3):69 -73.
[9]金耀.陸良縣域經濟的態勢及發展思路[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5,6(2):103-105.
[10]李松志,劉葉飚.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障礙與對策——以云南省鳳慶縣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5(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