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舜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熊某,男,20歲,2010年4月11日就診。患者于2009年12月5日因發熱去某省級醫院診治,診斷為:1.左側結核性胸膜炎;2.化膿性扁桃體炎。經抗生素治療,熱退,扁桃體炎向愈,并建議轉結核病專科治療。病人于2009年12月15日至2010年1月15日去某市級醫院胸科住院治療1個月,經X光胸片診斷為:左肺結核并發左側結核性胸膜炎,行抗結核“三聯療法”,藥用利福平、異煙肼、鹽酸乙胺丁醇片。出院后繼續治療,從未間斷。2010年3月27日,又在該院做CT檢查胸部平掃:左上肺前段及左下肺結核病灶仍存在,左側胸膜增厚,左側胸腔積液明顯,肋膈角變鈍。肝功能ALT、AST 2項轉氨酶指標高出正常值,血象WBC略低于正常值,腎功能及其他項目均正常,但抗結核治療仍需繼續,患者有意求診于中醫。刻診:不咳嗽,無低燒,深呼吸及打噴嚏時,左側胸痛,有時頭暈、出汗,飲食尚可,大便正常,尿深黃(與服利福平有關),舌苔淡黃膩,脈細弦數。
辨證:體虛感染菌毒,肺陰不足,肺氣不利,津液輸布失司,痰飲內停,肺絡受傷。
治法:養肺陰,瀉肺氣,化痰飲,滅菌毒。
方藥:葶藶子20 g,桑白皮15 g,地骨皮15 g,瓜蔞皮 10 g,百合 15 g,百部 10 g,厚樸5 g,黃連 5 g,炒枳殼 10 g,絲瓜絡 15 g,桃仁15 g,大棗 6枚,7劑,每日 1劑,煎服2次,繼服西藥。
2010年4月18日二診:藥后患者自覺胸痛減輕,各種癥狀均有好轉,舌苔淡黃轉薄膩,脈細弦轉緩。仍守原方繼進14劑,每天1劑,煎服2次,繼服西藥。
2010年5月9日三診:患者自服藥以來,效果顯著,左側胸痛已止,深呼吸及打噴嚏時也不覺痛,舌苔仍薄膩微黃,脈細弦緩。原方略作調整,百合改沙參15 g,另加薏苡仁20 g,再進14劑,每天1劑,煎服2次,西藥照服。以后患者分別于2010年5月23日及2010年6月20日二次來診,所開藥方與前大同小異,患者一直堅持中西兩法治療。直至2010年7月16日,患者自行去第一次就診的某省級醫院檢查,放射科DR診斷報告:胸部正側位片心肺未見明顯異常,肋隔角已銳利,雙側膈肌光滑。說明患者肺結核已向愈,胸腔積液已完全吸收。肝腎功能檢查、血常規、尿常規均未發現異常情況。之后患者根據醫囑,仍堅持服用抗結核西藥維持量半年,并每周服中藥2~3劑,以鞏固療效,防止病情反復。患者于2011年3月24日再次復查:痰涂片找抗酸桿菌(AFB)陰性;紅細胞沉降率(ESR)1.0 mm/h,屬正常值;肝功能10項檢查,腎功能3項檢查均正常;血常規、尿常規也無異常;CT檢查:左肺結核病灶吸收,左側胸腔積液消失,左側胸膜增厚明顯好轉。
按語:這是一個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的典型案例,用西醫“三聯療法”殺滅結核桿菌,效果是肯定的,但其毒副作用也是常見的;用中醫辨證施治,扶正養陰,瀉肺化痰飲,不但能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有效防治西藥引起的毒副作用,而且對胸腔積液的吸收和結核病灶的消除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方中的地骨皮、百部、百合、沙參等,現代實驗研究表明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結核作用,而葶藶子、瓜蔞皮等還可治療胸膜炎。本案患者就是在用西藥“三聯療法”近4個月后,發現肝功能轉氨酶增高,血象WBC有下降趨勢,而就診中醫。實際療效證明,這種中西醫結合療法既治好了結核,又防止了肝腎功能損害等副作用,達到兩全其美的目的。葶藶瀉肺湯出自《金匱要略》,即葶藶大棗瀉肺湯,只有2味藥,有清熱瀉肺、祛痰化飲之功,且藥性平和,不如十棗湯、控涎丹之類峻猛,利于久服。瀉白散出自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有4味藥,本案只取其中的2味主要藥,即桑白皮、地骨皮,另加瓜蔞皮,具有清熱瀉肺養陰作用。三子養親湯出自《韓氏醫通》,三子中只用了二子,即白芥子、萊菔子,也具瀉肺化痰作用。三方合用化裁,重在瀉肺祛痰化飲,另加百合,后改換沙參,與地骨皮皆可養護肺陰,黃連、厚樸清化,薏苡仁利濕,余藥配合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黃某某,男,58歲,2011年3月21日初診。患者自汗10余年、盜汗6年,經中、西醫治療,效果均不明顯。細詢問之,患者于2004年10月曾在某省級醫院行膀胱癌手術,2010年10月又在某省級醫院做MRI發現有頸椎病,另甲狀腺激素5項檢查指標也都在正常值范圍,其他各項檢查均未發現有明顯異常。病人否認有結核病史。刻診:夜晚盜汗,經常濕透內衣內褲,有時連墊被也被弄濕,白天動輒自汗,以頭面、上半身、手心較明顯,有時口干,面色欠華,睡眠欠佳,大便每天2次,成形,尿黃,舌苔薄白質淡紫有齒痕,脈細弦。
辨證:氣陰兩虛,衛表不固。
治法:益氣養陰,固表止汗。
方藥:黃芪 30 g,防風 15 g,白術 15 g,黨參10 g,天冬15 g,麥冬15 g,五味子10 g,黃精15 g,玉竹 15 g,酸棗仁 15 g,浮小麥 30 g,糯稻根30 g(超微顆粒相當于普通飲片30 g的量)。7劑,每日1劑,煎服2次。
2011年3月28日復診:病人自述服藥后盜汗現象消失,自汗也好了大半,仍感口干,神疲乏力,睡眠不佳,舌苔脈象同前。上方既然效果顯著,守原方不作大的更改,只把黨參換成沙參20 g,酸棗仁用量加大至20 g。繼服14劑,每日1劑,煎服2次,以鞏固療效。并囑患者,該方多服有益無礙。
按語:玉屏風散出自《世醫得效方》,黃芪配防風、白術,補氣固表止汗。生脈散出自《內外傷辨惑論》,人參配麥冬、五味子,補陰益氣、斂汗生津,只是人參換成了黨參,更加天冬、黃精、玉竹,進一步加大了補陰生津的力度。糯稻根、浮小麥固表止汗,并配酸棗仁養心安神,使全方達到力專效宏之目的。
張某某,男,42歲,工人,2010年11月15日初診。左側陣發性腹部絞痛2周,因可以忍受而未即時就醫,經我院彩超診斷:(1)左輸尿管末端結石(可見一約9 mm×5 mm強光團伴聲影)并左腎輕度積水;(2)左肝小囊腫(約6 mm×5 mm無回聲區,邊界清,形態規則,內透聲可);(3)左腎囊腫(上段內見約 25 mm×23 mm 無回聲區,邊界清,形態規則,有包膜,內透聲可),左腎小結石(見約3 mm×2 mm強光點)。刻診:左側腹痛,按之痛顯,但無包塊,左腰部有明顯叩擊痛,伴有尿脹、尿不暢、尿色黃,大便每日 2~3次,也不暢通,舌苔淡黃膩,脈弦緩有力。
辨證:濕熱內蘊,氣化不利,痰飲瘀血互結,日久變生結石、囊腫。
治法:先擬清熱利濕,化石排石;再緩圖難治之囊腫。
方藥:海金砂 15 g,金錢草 20 g,郁金 10 g,金銀花 15 g,雞內金 15 g,瞿麥 10 g,扁蓄 10 g,石葦10 g,制蒼術 10 g,黃柏 10 g,赤芍 20 g,琥珀末10 g。7劑,每日1劑,煎服2次。并囑多飲水,多跳動,清淡飲食。
2010年11月21日二診:藥后左側腹部絞痛已止,服第3劑藥以后自己看見尿中有小結石排出,小便較前暢通,大便每日仍有2次以上。仍守前方繼進。只是把金錢草改為15 g,琥珀末改為5 g,共服12劑,每日1劑,煎服2次。
2010年12月5日三診:腹痛已全止,未再反復,小便時尿中未再見小結石,大便亦較暢通,每日仍有2~3次,舌苔薄白微膩,脈弦緩。彩超復查:左腎及輸尿管結石均未見,但左腎囊腫仍舊存在,大小同前(未查肝囊腫)。病人很興奮,認為既然結石能排出,囊腫也應能消除,要求醫生繼續消囊腫,我鄭重其事告訴病人,囊腫很難消,但可以繼續治,遂改換方藥如下:知母10 g,黃柏10 g,地黃10 g,茯苓15 g,牡丹皮 10 g,澤瀉 10 g,薏苡仁 20 g,茵陳15 g,郁金 10 g,忍冬藤 15 g,通草 10 g。 14 劑,每日1劑,煎服2次。至今患者未再來復診。只能視作治囊腫無效。
按語:本案比案8、案24(分別見本刊2010年7期、2011年5期)要復雜許多,一是前2案均為單側輸尿管小結石,一如黃豆大,一如綠豆大;而本案除左輸尿管有一較大結石(9 mm×5 mm)約小蠶豆大,還有左腎有一小結石(3 mm×2 mm),兩個部位同時存在結石。二是前2案均為單純尿路結石,而本案除尿路復合型結石外,還同時并發肝腎囊腫。由于囊腫既成難消,故治療前期仍以化石排石為主,但未料到中藥湯劑排石效果如此神奇,只服3劑就有結石排出,三診彩超復查,結石全無。3個結石案例,處方用藥大同小異,主方皆以金砂散為主,或合用八正散、導赤散、二妙丸、連樸飲之不同。通過3個活生生的案例,對中藥湯劑治療尿路結石的療效,作為經治醫生,我是堅信不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