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艷紅 ,鄧素萍 ,王小娟 *,弭艷旭 ,徐 寅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3.灤縣人民醫院,河北 唐山 06370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癥,病變主要累及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范圍多自遠段結腸開始,可逆行向近段發展,甚至累及全結腸及末段回腸,呈連續性分布。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和黏液膿血便。健脾愈瘍湯是導師王小娟教授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減,立足辨證論治,發揮中醫特色,借鑒現代研究成果所創立治療脾虛夾瘀型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藥方劑。近年來我們用健脾愈瘍湯治療脾虛夾瘀型潰瘍性結腸炎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將方法及結果報道如下。
1.1.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通過的 《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1]545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
1.1.2 中醫證候診斷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2002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129制定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證候診斷標準:脾虛夾瘀證:主癥:(1)腹瀉;(2)黏液便或膿血便;(3)食少;(4)腹脹痛。次癥:(1)肢體倦??;(2)神疲懶言;(3)肌膚甲錯;(4)腹內包塊。 舌象:舌淡胖,邊有齒痕或有瘀斑、瘀點,苔白;脈細弱或濡緩或弦澀。具備主癥(除第1項必備外)及次癥的任意2項即可確診。
1.1.3 納入標準 (1)符合西醫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證候診斷標準;(3)年齡 18~65 歲;(4)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1.4 排除標準 (1)有嚴重的并發癥,如局部狹窄、腸梗阻、腸穿孔、直腸息肉、中毒性結腸擴張、結腸癌及肛門疾病者。(2)病情危重或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難以對新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確切評價者。(3)治療前1個月內服用氨基酸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其他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的患者。(4)孕婦、哺乳期婦女或服藥期間可能懷孕者。(5)對柳氮磺吡啶片過敏的患者。
脾虛夾瘀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78例均來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門診病人。7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38例。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 18 歲,最大 63 歲,平均(38.3±7.6)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20年,其中1年以內10例,1~5年14例,6~10年10例,11年以上 6例;按照文獻[1]550分級,其中輕度20例,中度12例,重度8例。對照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4歲,平均(37.8±10.1)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24年,其中1年以內 9例,1~5年 16例,6~10年 8例,11年以上5例;病情輕度19例,中度11例,重度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分級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予健脾愈瘍湯(由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藥房提供),方藥組成:黃芪30 g,三七3 g,訶子10 g,白及10 g,茯苓 15 g,白術10 g,大血藤15 g,靈芝10 g,山藥10 g,白芍10 g,陳皮 10 g,黨參 10 g,甘草 6 g。 氣滯者加延胡索、木香、檳榔;濕盛者加薏苡仁、草豆蔻;腎陽不足加補骨脂、肉豆蔻、烏藥等。由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藥房煎藥機煎藥,每劑煎成2包,150 mL/包??诜?,2 次/d,1 包 /次。
對照組:予柳氮磺吡啶片(上海三維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00210 規格:250 mg/片),3 片/次,口服,3次/d。2組以連續服藥4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 3~5 d。。
觀察期間避免食用刺激性和富含纖維的食物,飲食宜清淡富營養,易消化;不要生食水果和蔬菜。治療過程中不用其他氨基酸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
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的癥狀,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129對主要癥狀分主癥和次癥采取半定量等級計分方法分別計分,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結腸鏡黏膜病變分級按正常、Ⅰ級、Ⅱ級、Ⅲ級分別計為 0、1、2、3分。 治療前后進行電子結腸鏡及血、尿、糞常規、大便隱血、肝腎功能檢查。
1.5.1 綜合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130: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復查黏膜正常,停藥或僅用維持量藥物,觀察6個月無復發;(2)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黏膜輕度炎癥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3)無效: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
1.5.2 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中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131(1)臨床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95%;(2)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70%;(3)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癥候積分減少≥30%;(4)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30%。
1.5.3 結腸黏膜病變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132黏膜病變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結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潰瘍病灶已形成瘢痕,或恢復程度達2級以上;有效:結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1級以上;無效:結腸鏡復查黏膜病變改善未達到以上標準,甚至加重者。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滿足正態性、方差齊性用t檢驗,不滿足用非參數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4%,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綜合療效比較 (例)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1.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證候積分變化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自身前后比較,P<0.05。見表3。
表3 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表3 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 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12.35±3.00 9.05±1.61△*對照組 38 13.13±2.97 9.97±2.07*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5.8%,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結腸黏膜病變療效比較 (例)
近年來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在我國乃至亞洲地區呈增高趨勢,我國十幾個炎癥性腸病研究中心醫院調查顯示,近15年來UC患病數逐年增多,已過14萬[3]。從其臨床證候特點來看,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中醫學“腸澼、泄瀉”范疇,病機復雜,其中主要是濕熱濁邪蘊結腸腑,氣血壅滯,腸絡脂膜受損,血敗肉腐,化為膿血。臨床選用脾虛夾瘀型病例,患者病程長,脾虛是內因,因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常,濕從內生,濕邪是致病之標。濕邪留滯腸腑,阻脾礙胃,導致腸腑運化失常,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氣滯血瘀是發病的另一重要關鍵環節,“久病及絡”,潰瘍性結腸炎日久,氣血運行阻滯,腸絡失養,運化失常。絡阻為復發之關鍵,其位在腸絡,絡脈的病機又有“易滯”、“易瘀”、“易入難出”的特點,往往導致本病容易復發[4]。健脾愈瘍湯具有健脾利濕、祛瘀澀腸止瀉的功效。本方以黃芪為君,且劑量較大,起到益氣健脾,托毒生肌的功效。近代藥理研究結果證明,黃芪多糖能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是理想的免疫增強劑。茯苓、黨參、白術、靈芝、山藥、陳皮為臣,健脾益氣。茯苓兼有祛濕之功效,使濕從小便而去,“利小便以實大便”。白術甘溫補中,苦溫燥濕,既能補脾益氣,又能燥濕利水。黃芪與黨參相須為用,黃芪專于氣分而達肌表,黨參益氣生血長于止瀉,一表一里,其扶正補氣之功更加顯著。山藥健脾祛濕。靈芝益脾胃,安神,具有提高免疫,抗菌等作用。因濕邪是UC的主要致病因素,濕久而生郁熱,佐以大血藤清熱解毒化濕。病久入血,腸絡氣血瘀滯,方中三七和營止血,通脈祛瘀,起到去瘀生新的功效。實驗表明,三七皂苷對急性炎癥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炎性滲出和組織水腫均有抑制作用,具有較強的抗炎功效,所以三七也有利于腸黏膜水腫的消退。白及止血,斂瘡生肌,促進潰瘍面的愈合。訶子味苦澀,苦所以堅陰,澀所以收斂而實大便。白芍安中止痛,斂陰養血。甘草為使,調和諸藥?,F代藥理研究表明[5],黨參、白術、黃芪、三七可促進腸道組織細胞再生,消除黏膜潰瘍,并能有效的降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復發率,減少復發次數,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諸藥相伍,可使脾氣得復,濕邪得除,氣血得行,潰瘍得愈。
目前使用柳氮磺吡啶或皮質激素,或局部用氨基水楊酸制劑、類固醇制劑,雖可以緩解病情,但停藥后復發率高,治療時間長,許多患者不能耐受該類藥物的毒副反應和并發癥,出現惡心,食欲減退,皮疹,白細胞減少,骨質疏松癥等[6]。本臨床研究健脾愈瘍湯從改善患者癥狀、改善腸黏膜病變方面優于對照組,說明健脾愈瘍湯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8):545-550.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9-132.
[3]夏 冰.重視對潰瘍性結腸炎規范化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7,19(1):3.
[4]張紅昌.補氣活血通絡法配合頭針法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50例[J].陜西中醫,2009,30(11):1 513.
[5] 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09,880.
[6]唐尚友.白頭翁湯加味治療潰瘍性結腸炎68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雜志,2006,12(11):848-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