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北院骨外科,遼寧大連 116031)
“三H”式護理在老年尿毒癥患者股骨頸骨折圍手術期的應用
張紅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北院骨外科,遼寧大連 116031)
目的探討老年尿毒癥合并股骨頸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頭置換圍手術期護理方法。方法對臨床21例患者采用“三H”式護理模式進行術前、術后及臨床康復護理指導。結果術后隨訪3~36個月,平均18個月。Har ris評分:優8例,良9例,可2例,差1例。優良率:85%。結論“三H”式護理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患者的護理理念,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值得臨床推廣。
尿毒癥 股骨頸骨折 “三H”式護理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骨折的常見病。尤其是尿毒癥(CRP)患者,鈣磷代謝異常,骨量下降,骨質疏松明顯,髖部外傷后極易引起股骨頸骨折。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人工關節置換術已是十分成熟的標準化手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有效方法。老年尿毒癥患者多合并多種內科疾病,手術風險和難度極高。正確的圍手術期處置可大大降低手術風險。因此,在圍手術期做好專科護理尤為重要。我院2003年7月~2010年5月應用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尿毒癥合并股骨頸骨折患者21例,圍手術期采用“三H”式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齡58~79歲,平均68.5歲。所有患者診斷CRP 3~15年,均行血液透析治療,2~3次/周,透析時間1~11年。左側12例,右側9例。骨折分類:頭下型11例,經頸型9例,基底型1例。并存疾病:糖尿病15例,冠心病8例,心衰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壓病史,均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1.2 結果 本組21例患者圍手術期采用“三H”式護理,無死亡,術后出院1個月后因內科疾病死亡1例,余全部獲得隨訪,隨訪3個月~36個月,平均18個月。術后3~6個月恢復生活自理。按Har ris功能評定標準[3],療效滿意,優良率:85%。
2.1 心理護理 本組患者術前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變化,護理人員采用“三H”式護理,對患者態度和藹,并采用一定的溝通技巧,主動與患者交談,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詳細了解病人心理及情緒變化,向患者講解本病的病情及預后,并給予安慰和鼓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術前準備、術中及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及注意事項和手術必要性,介紹成功病例或請恢復良好的同類疾病患者到床前現身說法,消除病人恐懼心理,增強自信心,以最佳狀態配合手術。
2.2 術前護理
2.2.1 病房準備 安排患者住單人間或雙人間(與感染性疾病患者分開安置),保持病室安靜整潔、空氣新鮮、溫度20~22℃、濕度50% ~60%。病室用紫外線照射消毒,2次/d,30 min/次。床頭柜、桌椅用2%84消毒液擦拭2次/d,地面用250 mg/L含氯消毒液拖地2次/d。
2.2.2 全面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 老年人尿毒癥患者全身器官功能逐漸減退,又受到如此嚴重的外傷性骨折,多數患者適應力較差,對手術的耐受性低。護士應配合醫生詳細采集病史(尤其是心腦血管、糖尿病等),了解術前健康狀況、活動情況、營養狀態及用藥史。仔細查體,評估重要器官的功能,如心、肺、腎、腦等重要臟器功能狀況。
2.2.3 配合輔助檢查 完善術前常規檢查(血、尿、便常規、血糖、肝腎功能、梅毒、心電圖、胸片、出凝血功能檢測等)及結合病史進行針對性特殊專項檢查(心肝膽胰與泌尿系彩超、顱腦CT、動脈血氣分析及肺功能檢測等),盡可能全面準確了解患者各個器官功能狀況。
2.2.4 對并存疾病請相關科室協助治療 (1)糖尿病患者監測全天血糖譜,應用胰島素分次或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控制血糖,至空腹血糖達10 mmol/L以下;(2)高血壓患者監測血壓,應用藥物控制在160/95mmHg以下平穩狀態。對有冠心病及心衰患者給予改善心肌血供、增強心肌營養的藥物,確保術前心功能Ⅲ級以上;(3)監測腎功及電解質,糾正離子紊亂,必要時可增加透析次數。糾正營養不良和低蛋白血癥,保護肝功能,將血清白蛋白升至35 g/L以上;(4)術前鼓勵并指導患者深呼吸、咳痰,必要時給予拍背、霧化吸入及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預防和控制感染;(5)規律血液透析,手術前一天行無肝素透析。
2.2.5 皮膚準備 定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保持全身皮膚的清潔,檢查有無手足癬。手術部位術前2 h備皮,備皮時注意不能刮破皮膚。
2.3 術后護理
2.3.1 搬運與體位護理 搬運時患肢外展中立位,平托患者于床中,去枕平臥6 h,患足穿丁字鞋防旋轉。
2.3.2 病情觀察 術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全身情況,持續心電監測24~48 h,特別是血壓變化。記錄切口引流物的性質和量。注意觀察患肢末梢血運、足背動脈搏動及足趾活動情況等。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師處理。
2.3.3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2.3.3.1 觀察 老年尿毒癥患者多合并多種疾病,術后需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控制輸液的量和速度,控制在500 ml/d以下,若病情需要攝入更多液體,可增加透析次數,以防治水鈉潴留導致心衰等并發癥發生。高血壓患者限制鈉鹽的攝人(<2 g/d);糖尿病患者術后立即查血糖和尿常規,糾正各種代謝異常。
2.3.3.2 預防 術后近期并發癥的防治是手術成功關鍵[1]。術后常見并發癥有壓瘡、墜積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及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尿毒癥患者術后需臥床時間較長,故術后應重點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墊高患肢,待麻醉作用消失后,即進行股四頭肌的舒縮及踝關節的主動屈伸運動,并指導家屬對患者下肢各肌群給予擠壓按摩,輔助加快靜脈血液的流動。拔出引流管后,開始皮下注射肝素鈉針劑5 000 U/d,以期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風險。如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保持患肢制動,禁止按摩理療,密切觀察全身、局部情況,特別是有無意識障礙及呼吸困難,預防肺栓塞或腦栓塞。
2.3.4 護理康復訓練 恢復肌力訓練:術日可進行患肢局部肌肉按摩、踝關節被動活動,待雙下肢感覺恢復后即可指導病人行主動足趾伸屈、踝關節背伸、跖屈、旋轉運動。助力行走:本組21例患者在髖關節置換術后第4天起在確保安全下攙扶或借助習步器下地逐漸負重行走,逐漸增加活動量。術后第10天,可進行上下樓練習,要求“好上壞下”,即上樓時健腿先上,患腿隨后,下樓時患肢先下,健肢隨后。3周后扶單拐行走,2~3月后放棄拐杖。
2.4 出院指導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肢體功能鍛煉恢復期較長,出院后的康復護理至關重要,應給予詳細指導。術后6周內注意做到“六不要”[2],即不要雙腿交叉,不要患側臥位,不要坐軟沙發或矮板凳,不要彎腰拾東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要使用蹲廁。術后1,3,6個月來院復查,以便及時了解患者的康復情況。
“三H”[4]式護理的“三 H”即Hotel(賓館)、Hospital(醫院)、Home(家庭)。Hotel式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創造性的有效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社會、靈魂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體現了患者被護士的關愛和尊重;Hospital式護理即個性化護理,根據對患者的了解及評估為患者制定符合其特點的個性化的護理措施,為其提供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及健康信息;Home式護理即溫馨護理,視患者為親人,多關心了解患者,使患者有一種安全感和親切感。本組21例老年尿毒癥合并股骨頸骨折患者應用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圍手術期采用“三H”式護理及康復指導,使病人早期下床活動,有效控制了并發癥,從而使手術取得很好的療效。“三H”式護理為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采取個性化、溫馨式的服務,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患者的護理理念,從而使患者從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地位,更有利于疾病的康復。
[1]鄭建彬.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臨床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07,37(4):31-32.
[2]王麗娟.老年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康復護理的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3):405.
[3]徐牛根,毛強.31例有并存病的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置換術療效分析[J].中國中醫骨傷科,2008,16(1):10-11.
[4]孫虹,丁學藝.“三H式護理服務在特需病房的嘗試[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3):236-237.
U rem ia Femoral neck fractu re “three H”style nursing
R473.6
B
1002-6975(2011)15-1379-02
張紅(1970-),女,廣東,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從事臨床護理工作
201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