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曉英 王艷秋 劉同英
(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內鏡中心,貴州遵義563003)
小腸疾病在消化道發病率雖然不高,但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診斷較為困難。單氣囊電子小腸鏡檢查具有直視,可同時進行活檢及治療等特點,在診斷及治療小腸疾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由于小腸是消化道最長的器官,通過內鏡對小腸進行直接觀察困難較多,但是隨著電子內鏡的開發及內鏡診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小腸鏡檢查的成功率越來越高。我院自2010年1月開展電子小腸鏡檢查,并已完成17例,現將體會報告如下。
1.1 資料 2010年1~10月本院對臨床上懷疑小腸疾病的17例患者進行小腸鏡檢查,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齡21~71歲。17例患者中,以黑便或便血為主要癥狀的患者6例,以腹痛為主要癥狀的患者5例,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患者6例。
1.2 器械及準備 olympusSIF-Q260電子小腸鏡,鏡身長2 000cm,先端部外徑9.2mm,鉗子管道內徑2.8mm。注射針、活檢鉗術前準備經口途徑同胃鏡檢查,經肛門途徑,同結腸鏡檢查。
1.3 術前準備 經口小腸鏡檢查禁食8h即可。經肛門小腸鏡檢查者需術前12h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13.15g加水2 000ml。
1.4 術中用藥、監測及護理 本組17例小腸鏡檢查患者均用丙泊酚靜脈麻醉。術中由麻醉師與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電、呼吸及血氧飽和度監測,并做好記錄。
1.5 方法 采用醫生操縱內鏡方向,護士負責扶持小腸鏡和充氣及放氣;醫生在操作過程中負責控制內鏡插鏡和滑鏡,并掌握好推進或外拉的力度,進鏡及推進外套管時必須在清晰視野狀態下進行,嚴格遵循“循腔進境”的操作原則,盡可能地使內鏡在保持拉直狀態下進行操作,根據操作情況,護士調節氣囊按鈕,使內鏡順利通過屈氏韌帶進入空腸,發現病變時取病理組織送檢。未發現病灶時,在內鏡到達處作標志(靛胭脂染色),再經肛門進鏡,最后到達標志部位[3]。經肛門進鏡者同結腸鏡檢查。
2.1 檢查途徑 17例患者中9例經口進行小腸鏡檢查,5例經肛門檢查,其中另外3例經口檢查后再經肛門檢查,檢查總例次為20次;經口小腸鏡可進入距幽門120cm以上,少數患者達到距幽門210cm。經肛門小腸鏡可進入距回盲部150cm以上,少數患者達到距幽門200cm以上。
2.2 檢查時間 17例患者檢查時間最短30min,最長80min,平均時間45min。
2.3 小腸疾病檢查率 17例懷疑小腸疾病的患者,共檢出小腸疾病9例,其中非特異性小腸炎7例,克羅恩病1例,空腸間質瘤1例。檢出率為53%。
2.4 并發癥 17例無痛小腸鏡檢查,其中12例次經口檢查患者術后述咽喉部不適。8例次經肛門小腸檢查的患者,3例術后有輕微腹痛,均在20min內自行緩解;1例并發腸穿孔,經手術修補術后好轉。
3.1 檢查前準備 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該檢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取得配合。了解病史,嚴格掌握無痛內鏡檢查的適應癥和禁忌癥。檢查肝腎功能、心電圖、血常規、出凝血時間;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建立靜脈通道,行心電和血氧飽和度監測。同時備好吸痰管、氧氣、吸引器、呼吸機、急救藥物等。小腸鏡外套管和鏡身之間注入生理鹽水20ml或液體石蠟,檢查注水、注氣、吸引器及氣泵功能是否良好。
3.2 術中配合 小腸鏡與胃腸鏡不同,其鏡身較長,且小腸迂曲,單人操作較難,因此助手的協助非常重要。本院20例次小腸鏡檢查患者時均由醫生和護士兩人完成。經口檢查時,配合護士站在醫生的左側,用手輕托鏡身,方便醫生進鏡,在小腸鏡進入十二指腸后,醫生操縱調節旋鈕,護士持鏡協助進鏡,插鏡時動作要輕、穩、緩慢,以免損傷小腸黏膜而引起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當內鏡向深部推進時,協助患者變換體位,同時用手在患者腹部施加壓力,以減少或防止內鏡在胃腸道內打襻,如已打襻,可回拉鏡身,使內鏡形成直線后再向小腸深部推進,當鏡身全部進入后,再緩緩退鏡[3]。退鏡時,以退二進一的手法對滑過的腸袢細致觀察,可通過扭轉或回拉鏡身來進行,也可以通過扭轉或回拉鏡身來進行,協助醫生尋找病變,防止漏診,多抽氣,可減輕檢查后腹脹、腹痛。根據病情不同,有時檢查需分2次進行,估計到達空腸中段時無病變發現,應做好標記,以便從另外一端進鏡時在此處匯合。經肛檢查者護理配合同結腸鏡檢查。同時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及時處理。
3.3 活檢的配合 由于小腸鏡鏡身長、細、軟,當全部進入小腸后,容易打彎,導致腸腔扭曲、腸袢形成,造成活檢鉗不易張開,此時要輕輕抖動鉗身,使活檢鉗張開;除上述原因外,有可能會因為小腸鏡在腸腔扭曲、腸袢,送入活檢后使鏡身拉直,使病變部位位置發生改變,故要求醫護人員必須技術熟練、細心、配合默契,同時護士要眼明手快,抓住時機,及時取病理組織。
3.4 檢查后護理
3.4.1 一般護理 檢查結束后,囑患者臥床休息,經口檢查者,若施行活檢,可于檢查2h后進食,以溫涼流質為主;未行活檢者,于檢查結束后1h進食。部分患者出現咽痛時,要做好解釋工作,告知是因為小腸鏡檢查時間長,檢查時患者嘔吐導致鏡身反復摩擦咽喉部所致,可口服消炎的含片緩解癥狀。
3.4.2 病情觀察 本組均采用靜脈麻醉檢查的方式,結束后繼續監測生命體征至患者蘇醒,部分患者清醒后有輕微的頭昏,囑其臥床休息;檢查結束后注意觀察腹部體征的變化,如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癥、食管創傷、腹脹、腹痛及腸穿孔等現象,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必要時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3.5 小腸鏡的清洗 先用酶洗液紗布擦鏡身,然后送氣送水10s,再由護士將內鏡送至清洗室,清洗步驟同一般胃鏡,但由于小腸鏡鏡身長,清洗過程要小心,防止損傷內鏡,內鏡清洗消毒干燥后,將各旋鈕放松于自由位,懸掛于鏡房儲存備用。
小腸鏡對于腫瘤、炎性、潰瘍性病變和血管性病變等小腸疾病檢查有較高的準確性,具有直觀、清晰、操作可控性和能取病理活檢等優點,是診斷小腸黏膜和黏膜下病變的理想方法[4-5]。臨床應用可行性強,經交替充氣、放氣,外套管和鏡身相對滑動等操作技術,使進鏡的速度增快,觀察范圍大,同時圖像清晰,并發癥發生率低,臨床診斷準確率高,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但是由于小腸遠離口及肛門,腸段較長,常形成多個復雜的環狀結構并形成袢,造成小腸鏡操作困難,因此,小腸鏡檢查的順利完成需要醫生有嫻熟的內鏡操作技巧,同時要求內鏡護士與醫生配合默契,技術熟練,手法輕巧準確,是獲得成功檢查的必要條件,良好的護理配合能縮短檢查時間,降低腸黏膜損傷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減輕病人痛苦。術后進行嚴密的病情觀察,發現并發癥時及時處理。
[1] Lin S,Brauch MS,Shetzline M.The importance of indication in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push enteroscopy[J].J Gastroenterol,2003,41(2):171-174.
[2] 沙衛紅,李瑜元,聶玉強,等.雙氣囊推進式電子小腸鏡在小腸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3):177-180.
[3] 彭春艷,何懷純.電子小腸鏡檢查術的護理配合[J].實用臨床醫學,2006,7(4):131-132.
[4] Makoto Nishimural,Hironori Yamamotol,Hiroto Kital,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in the injunum:diagnosisand control of bleeding With electrocoagulation by using 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J].J Gastroenterol,2004,39:1001-1004.
[5] Molina PE,Lamas G,Perez Cuadrado ME.Push-enteroscopyseries: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J].Gastrointest Endosc,2002,9(3):34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