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懷雪
(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兒科,重慶 408000)
噬血細胞綜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亦稱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又稱噬血細胞性網狀細胞增生癥(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報告,是一種多器官、多系統受累,并進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亂的巨噬細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特征是發熱,肝脾腫大,全血細胞減少[2]。本綜合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原發性或家族性,另一類為繼發性,后者可由感染及腫瘤所致。小兒噬血綜合征極為少見,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臨床診斷很困難,病情兇險,進展快,重癥預后差。該病例為我院首例,現報道如下:
患兒,女,1歲10個月,以“發熱4 d,咳嗽1 d”于2011年4月29日入院。病程中無鼻衄,無牙齦出血,無黑便,無肉眼血尿。病后患兒精神食欲欠佳,大小便無明顯異常。無家族遺傳病史。患兒入院時神志清楚,反應可,精神欠佳,扁桃體I度大,表面無膿點。淺表淋巴結無腫大。腹軟稍脹,因患兒哭吵肝脾肋下未捫清,肢端暖和。神經系統無異常體征。入院后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WBC):2.16×109/L,N:48.6%,L:48.1%,血紅蛋白(Hb):114 g/L,血小板(Plt):24×109/L,胸片:心、肺未見異常,腎功、電解質、血糖均正常。入院后2 d,患兒病情無明顯好轉,患兒仍反復發熱,最高體溫39℃;血常規:WBC:2.91×109/L,N:37.9%,L:56%Hb:106 g/L,Plt:31×109/L;肝功能:丙氨酸轉氨酶(ALT):208.6 μ/L,天門冬酸氨基轉換酶(AST)462 μ/L,查體發現腹部稍脹,無肌緊張,肝肋下2 cm,脾肋下未滿意捫及,精神萎靡,全身無皮疹,無瘀斑瘀點,唇色欠紅潤。頸部、腋下、腹股溝區未捫及腫大淋巴結。入院3 d患兒精神食欲差,大便呈墨綠色,浸濕尿不濕上未見血跡,小便量可。查體:體溫38.2℃,腹部稍脹,肝肋下5 cm,脾肋下3 cm,質中,肢端暖和。復查血常規:WBC:0.82×109/L N:36.6%L:52.4%Hb:63 g/L Plt:17×109/L;大便常規:黑色、稀,未見紅細胞及白細胞。患兒病情突然加重,肝脾進行性增大,血細胞進行性下降,無明顯出血和溶血表現,考慮診斷:白血病?轉入上級醫院診治,診斷:噬血細胞綜合征。患兒因病情危重,放棄治療,5 d后死亡。
噬血細胞綜合征是一種多器官、多系統受累,并進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亂的巨噬細胞增生性疾病[2]。病初期隱匿,急性期病情進展快,容易誤診、漏診。噬血細胞綜合征原發病具有多樣性,在臨床上分為家族性和繼發性兩大類,繼發性又分為感染相關性和腫瘤相關性兩種;家族性一般早期發病,70%發生于l歲以內[2]。起病時常以病毒感染為誘因,不易問出家族史。感染相關性病例占絕大多數且以病毒感染為主。由于2000年以前很多教科書對噬血細胞綜合征沒有詳細的介紹,在基層工作的醫生很多都不知道其診斷標準。很多臨床醫生連此病名都未聽說過,目前公認的診斷標準有以下幾點:①發熱超過1周,高峰≥38.5℃;②肝脾腫大;③全血細胞減少(至外周血二系或三系減少);④高三酰甘油血癥和低纖維蛋白血癥;⑤骨髓、脾或淋巴結中可見噬血細胞[1]。因不知上述標準,故誤診漏診難免。
兒童的發熱性疾病很多,基層醫生在遇到患兒有發熱表現時,建議多做血常規檢查,當發現有全血細胞二系以上減少的,但無明顯溶血和出血表現的,應早期引起重視,注意患兒有無進行性血細胞減少、進行性肝脾腫大,想到小兒噬血細胞綜合征這樣的少見病種,多復查血常規,早做骨髓檢查,要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積極做好醫療溝通,避免因患兒病情進展快、病情突然危重,家屬不理解而產生醫療糾紛。平時多學習,更新知識,就可及時作出正確的診斷并減少誤診與漏診。
[1]張玉芝.小兒噬血細胞綜合征臨床誤診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118-119.
[2]陳恩翠.水痘并嗜血細胞綜合征一例[J].中國小兒血液,2004,4(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