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永錦 劉丹 張純秀
(貴州省人民醫院急診科,貴州 貴陽 550002)
氣管插管危重癥患者長途轉運途中的呼吸道護理
龍永錦 劉丹 張純秀
(貴州省人民醫院急診科,貴州 貴陽 550002)
危重癥患者 長途轉運 呼吸道護理
隨著急診醫學和急救護理學的迅速發展,各種急、危、傷、重癥患者在各級醫院間轉診、轉運、途中監護搶救護理,已成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2],地區及縣市的危重癥患者常因診斷和治療,需要到醫療水平和條件更好的大型綜合醫院進一步診治。長途轉運由于路途長、時間長,不可預見的各種意外,均會增加危重癥患者的轉運并發癥,其中,尤以轉運途中的呼吸道并發癥多見。筆者對2010年3~12月我院轉運的32例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插管的危重癥患者長途轉運中呼吸道護理進行總結,報告如下。
本組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46~82歲;其中,腦血管病9例,呼吸系統疾病7例,心血管疾病16例。發生Sp O2改變者12例,Sp O2<95%者23例,SpO2<90%者6例,轉運路途120~848 km。從我院轉出者8例,轉入我院者24例。
2.1 氣道阻塞致通氣障礙 其主要原因為呼吸道分泌物抽吸不徹底,搬運時體位改變或牽拉人工氣道,刺激患者咳嗽,致使分泌物涌入主支氣管,或因氣管插管或氣管套管套囊充氣不足,口鼻分泌物流入氣道,引起阻塞。
2.2 人工氣道移位 轉運過程中,由于體位改變、搬動時牽拉或固定的膠布松動等原因,導致管道扭曲,或與氣管內壁成角或移位(深度不夠或過深至一側支氣管),影響到氣道的通暢,致氣體交換受損。
2.3 自主呼吸與呼吸機對抗,人機不協調。
2.4 氣囊破裂、漏氣或充氣不足,自主呼吸減弱。
2.5 肌松藥物的應用 鎮靜肌松藥物可抑制中樞和呼吸肌,致使自主呼吸不規則,甚至消失或幅度減小,且易出現缺氧。
2.6 原發疾病的影響 腦挫裂傷、顱內血腫等。患者由于牽拉氣道等原因,刺激患者咳嗽或搬動、轉運時震動,使顱內壓上升,誘發腦疝。頸椎損傷累及頸髓時,可因延髓呼吸中樞受損或受到刺激而致呼吸抑制,亦可因膈神經、肋間神經功能受損而使呼吸運動受限。
2.7 氧氣壓力過低,氣源不足。
3.1 轉運前須與隨車醫生共同評估轉運的可行性,對患者綜合情況評估是確保安全轉運的基礎。
3.1.1 呼吸系統評估 包括呼吸頻率、節律、深淺度、氣道有無阻塞、痰液量、性狀、呼吸音是否對稱,對人工氣道應妥善固定,觀察氣囊充盈程度,并注明氣管插管與門齒間的距離,評估脈搏、氧飽和度、動脈血氣分析值,確保在轉運前異常的血氣、化驗已得到處理,呼吸不穩定者應暫緩轉運。
3.1.2 神經系統評估 通過意識狀態、瞳孔大小、對光反應、肢體活動等進行評估,煩躁者適當鎮靜。
3.1.3 循環系統評估 通過心電監護所示心率、心律、血壓以及外周脈搏、皮膚顏色等來評估。在轉運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循環系統不穩定等應得到處理。
3.1.4 全身其他情況 如有無應用影響呼吸的藥物,如鎮靜、肌松藥;胸腔閉式引流管的妥善固定等。
3.1.5 醫護人員必須將轉運的目的和轉運途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意外告知家屬,征得家屬理解并簽字同意,才能實施轉運。
3.2 用物準備 應用shangrila510型呼吸機或便攜式(hfs3000型)呼吸機,具有心率、呼吸、氧飽和度、血壓讀數的心電監護儀,便攜式吸引裝置(帶蓄電池),一次性吸痰管,車載電源轉換器一套,靜脈推注泵,充足的氧源,簡易呼吸氣囊以及連接設備,備齊途中所需各種藥品和急救用物。
3.3 人員配備 急救醫師1名,急救護士1名,救護車駕駛員1名,經專業培訓男護工1名,患者家屬1~2名。
3.4 轉運途中護理
3.4.1 連接好呼吸機各管路,將氧氣瓶頂端、側端開關逆時針旋至最大,將呼吸機電源插頭連接在車載電源轉換器上,將電源開關打開,指示燈亮則電源接通,做2~3 min模擬呼吸循環,將呼吸機固定在患者的頭部前方座椅上,以便于操作。
3.4.2 搬動患者時,先夾閉各類引流管開關,防止引流液逆流,清空尿袋,輸液針頭處妥善固定,防止針頭脫落滑出。搬運時應向家屬講明注意事項和搬運方法,搬運至少需要3人,1人在頭頂雙手托住頸部,另2人在患者身旁一側,1人手托住臀背部,1人雙手托住臀部及下肢,3人同時將患者平抬移動,防止頭頸部旋轉,護士使用簡易呼吸氣囊時應注意與自主呼吸同步。
3.4.3 將患者轉運至救護車中后立即啟動呼吸機,選擇適當的呼吸模式和通氣參數,并根據病情進行恰當的呼吸模式轉換,固定各引流管道并打開開關,妥善固定氣管插管,重新檢查氣囊充盈程度,并注明氣管插管與門齒間的距離,連接心電監護儀并立即測量生命體征和氧飽和度,將輸液瓶懸掛在手側或足側上方并用安全帶固定,以防途中因路途顛簸掉下砸傷患者,注意保護氣管插管。
3.4.4 轉運途中抬起床欄或采用約束帶交叉固定,保持安全合適的轉運體位。在救護車行走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節律、氧飽和度、心率、意識狀態、瞳孔、皮膚黏膜及周圍循環情況,以及腹部脹氣及腸鳴音、液體出入量、痰液等變化,保證呼吸道通暢。呼吸道不暢是引起腦死亡的常見原因[3],呼吸道有分泌物時,應及時吸痰,在吸痰前后各給3 min純氧,否則不僅會引起低氧血癥,還可導致組織嚴重缺氧[4]。昏迷患者要觀察瞳孔大小、對光反射、肌張力、腱反射及病理征,如患者煩躁不安、手足躁動時,用約束帶進行協調約束,以防墜傷、擦傷、碰傷。保持管道通暢,發現管腔阻塞、皮管扭曲、受壓等情況及時處理,行車速度要平穩,如果車顛簸,可以告訴駕駛人員盡量減緩顛簸的程度。昏迷患者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轉運中避免劇烈震蕩,保持頭部在前,注意觀察患者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無躁動、氣管插管與呼吸器的連接是否完好,各種引流管避免脫管、堵管,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情況,做好應急處理。轉運途中如突然出現呼吸心搏驟停,立即就地搶救,同時轉至就近醫院,尋求協助。做好轉運途中記錄。
3.4.5 心理護理 清醒患者因路途長,轉運時間長,救護車廂狹小,往往焦慮不安,易激動。由于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而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愿,護士應注意患者心理情緒的變化,采用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方式,耐心地安慰患者及家屬,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幫助,支持、理解患者,緩和緊張情緒,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正確認識自己的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危重癥患者長途轉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呼吸道通暢,本組32例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危重癥患者安全轉運率97%。在長途轉運過程中,呼吸道通暢和機械通氣的使用對長途轉運過程中呼吸衰竭、呼吸困難患者維持有效的通氣起了很大的作用。我院32例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危重癥患者使用shangrila 510型呼吸機和便攜式(hfs 3000型)呼吸機輔助通氣過程中,29例在使用呼吸機10~15 min后呼吸困難減輕,缺氧癥狀得以改善,只有2例因痰液阻塞,在使用呼吸機后30 min呼吸困難無明顯改善而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發現后及時吸出痰液,保持了呼吸道通暢,缺氧癥狀很快得以改善。因此,醫護人員途中能夠處理氣道、血流動力學等各種緊急情況,采取轉運前準確評估,對患者、設備、物品與藥品的充分準備,轉運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與護理,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規程,掌握正確的急救方法及程序,可降低長途轉運并發癥的發生,有效提高危重癥患者長途轉運的安全性。
[1]陳明玉.院前急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7.
[2]李宗浩.中國現代急救醫學的發展[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1998,14(6):379-381.
[3]鄧惠萍.急診患者的院內安全轉運[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3,24(7):804.
[4]王文琴,卓慧敏,張純秀,等.重危病人機械通氣的氣道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2):187.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Long-distance transport Respiratory nursing
龍永錦(1971-),女,貴州貴陽,本科,主管護師,從事急診科臨床護理工作
R473.6,R81.2
B
1002-6975(2011)17-1624-02
201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