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淼 賈煥榮
(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NICU,山東 聊城252000)
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是指由于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漿蛋白滲透到組織間隙,從而出現低蛋白血癥、低血容量休克、全身皮膚和黏膜進行性水腫、胸腔和腹腔大量滲液、尿量減少、低血壓、低氧血癥等,以呼吸、循環衰竭及內環境紊亂為特征[1]。目前關于新生兒發生CLS相關報道較少,2009年1月~2010年7月我們收治了11例CLS新生兒,現就其治療護理回顧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例患兒中男8例、女3例,胎齡30+5~40+2周,其中,<37周早產兒8例;發病日齡67h~7d7例,10~20d4例;體重1 210~3 600g;順產3例,剖宮產8例,其中1對雙胎;宮內窘迫5例,生后窒息1例,胎膜早破5例;原發病為肺炎5例,膿毒癥6例。
1.2 臨床表現與輔助檢查 11例患兒均有嚴重皮膚、黏膜水腫及呼吸困難;低白蛋白血癥(10~20g/L);不同程度感染性休克表現:皮膚發花、發紺、末梢發涼、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3s;每小時尿量<0.5ml/kg;意識障礙6例;平均動脈壓下降9例,肺出血6例,DIC 7例,NRDS 2例,心功能不全4例,CK-MB最高354U/L;ECG 4例表現為心律失常,1例為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1例室性早搏,2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胃腸功能不全6例;腎功能異常3例,β2-MG最高 18.06mg/L,尿素氮2.1~9.2mmol/L,肌酐42~61μmol/L;肝功能損傷2例,GPT最高128U/L,膽紅素升高,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6例,最高達88.8μmol/L;伴有先天性心臟病3例,21三體綜合征2例,6例氧合指數P/F<200,4例氧合指數<300;胸片均有異常,呈磨玻璃樣、斑片狀、大片均勻陰影及胸腔積液等不同表現;B超檢查提示胸腔積液3例,心包積液3例。所有患兒尿常規檢查均正常,血培養均為陰性。血常規:白細胞增高3例,最高值38×109/L,降低5例,最低值2.2×109/L;7例合并血小板下降,最低為25×109/L;8例合并貧血,1例重度貧血,Hb 56g/L。CRP明顯升高,最高值73.89mg/L;電解質紊亂2例,表現為低鈉血癥,111mmol/L。3.D-二 聚 體 增 高 7 例,最 高 值 >5 000μg/L。
1.3 治療措施 患兒均需要機械通氣,7例需要氣管插管機械通氣,4例應用無創NIPPV模式,可維持正常氧分壓;強有力抗生素控制感染,休克期積極進行液體復蘇、營養支持,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激素、維生素C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對癥處理,應用羥乙基淀粉萬汶10~15ml/kg 8~12h一次,早期交替應用血漿、白蛋白,同時應用利尿劑。
1.4 結果 搶救成功6例(54.5%),休克持續約24~72h,水腫消失約需4~18d,機械通氣時間最長31d2例,6~14d8例,神志轉清約1~4d。尿量分別在4~8d后增加,血壓恢復正常,隨后病情逐漸好轉。死亡5例(45.5%)均為放棄治療后死亡。其余6例住院時間23~56d,出院后隨訪6~9個月,4例發育良好,各項生命指征平穩;1例顱腦CT示腦積水,1例雙下肢肌張力偏高。
2.1 對CLS易感患兒及時評估,為早期診斷治療提供依據 本組病例均為重癥感染所致的CLS,早期均存在感染性休克表現,患兒入院后當天、最晚第3天出現感染性休克,有8例入院后2~4d出現DIC,其中有6例于入院3~4d出現大量肺出血,經過積極搶救治療,患兒DIC及肺出血均得到控制。但是11例患兒均于休克同時或休克糾正后的2~3d發生水腫,先出現雙下肢凹陷性水腫,迅速漫延至腹壁、背部、上肢及頭面部、頸部及全身皮膚。所以對入院時符合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SIRS)[2]診斷標準的患兒,護士應高度警惕CLS的發生。尤其要加強對血壓、尿量、體重、水腫等方面的評估,及時為CLS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
2.2 爭取在水腫高峰期之前建立長期有效的靜脈通道 Amoura等[3]認為,CLS病人急性休克期的死亡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血管通路。本組11例患兒水腫持續時間為4~18d,而治療多采用快速輸入白蛋白、萬汶、海斯等膠體,對血管通路的要求較高。水腫使常規的外周靜脈穿刺難度加大,膠體的輸入又使留置時間縮短,因此,在獲取患兒家屬知情同意下可留置PICC或UVC,又因UVC對患兒日齡有嚴格要求及UVC留置后對腹圍的影響,有時不易與CLS造成的水腫相鑒別,因此,我們傾向于選擇PICC。本組11例患兒有5例均建立PICC通路,在患兒水腫期間,均成功完成治療,減少了頻繁穿刺給患兒造成的痛苦,也大大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
2.3 做好CLS患兒的個體化指標監測 該綜合征以全身皮膚黏膜進行性水腫、胸腹腔滲液,血壓及中心靜脈壓降低,尿量減少,肺滲出,低血氧,甚至導致循環、呼吸衰竭及內環境紊亂為特征,因此,應做好血壓、體重、尿量、呼吸、血氧等監測。本組11例患兒均4h測血壓1次,測體重、腹圍1次/d,尿量嚴格稱重,并4h評估一次,如尿量少于2ml/kg,即報告醫生,遵醫囑補足循環血量,同時靜脈內持續泵入速尿0.5~1mg/(kg·h)。48~72h后注意評估用藥效果?;純阂坏┏霈F雙下肢水腫、血漿蛋白下降,要特別關注呼吸、氧合等變化,肺部聽診,及時攝胸片,評估肺部滲出。
2.4 控制輸液速度 CLS由于全身滲出,使有效循環血量下降,需快速泵入膠體液10~15ml/kg,30~60min內泵完,可減輕血管滲透性。泵入時需嚴密觀察患兒血壓、尿量、心率等變化,及時調整輸液速度,以維持循環穩定。
2.5 做好機械通氣的管理 CLS對患兒早期最致命的影響是肺間質的滲出導致氣體交換障礙,本組11例患兒均出現呼吸困難,予機械通氣,機械通氣時間最長31d2例,6~14d9例。
2.5.1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 機械通氣期間,嚴密觀察患兒的雙肺呼吸音、氣道壓力,持續監護心率、血壓等,血氣分析于橈動脈采血,避免誤入靜脈,必要時可行橈動脈置管[4],既有利于動脈血壓的持續監測,又便于多次的血氣分析取血,減少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痛苦。
2.5.2 做好氣道管理 肺間質滲出可導致患兒分泌物增多,加之上機時間長,氣道管理尤為重要。
2.5.2.1 呼吸道加溫濕化 在濕化器內加入無菌注射用水,溫度控制在32~34℃,濕度50%~60%。正確判斷濕化效果,主要觀察痰液的性狀,痰液粘稠表示濕化不夠;痰液稀薄表示氣道濕化過度。痰液粘稠者可用0.45% 的鹽水0.5~1ml/次Q 2h氣管內滴入。
2.5.2.2 適時按需吸痰 吸痰可以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但吸痰過于頻繁又可導致不必要的氣道黏膜損傷,加重低氧血癥,引起患兒不適。所以應放棄“定時吸痰”的操作規程,根據床旁聽到痰鳴音、氧分壓或氧飽和度突然下降、氣道壓力增高報警等吸痰指征進行適時按需吸痰。若病情許可,吸痰前應進行翻身、拍背、體位引流,提高吸痰效果。正確的吸痰方法是:(1)吸痰前后將FIO2在原基礎上調至20%約2min;(2)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吸痰管進入氣道內一經退出氣管插管外,絕不再插入,保證進入氣道內導管是無菌的,減少感染機會,吸痰時動作要輕柔、迅速,邊旋轉邊吸引,先吸凈口鼻腔分泌物,換一根無菌吸痰管后,再吸凈氣管深部分泌物;(3)吸痰時要選擇管徑小于氣管插管內徑1/2的吸痰管,既有利于插入,又有利于空氣進入肺內,以免過度負壓而致肺不張,每次不超過15s;(4)吸痰次數和時間應視病情而定,如病人出現咳嗽時見導管內有痰、痰鳴音、氣道壓力上升、氣道壓力報警、血氧飽和度下降,或定壓通氣時潮氣量下降再行吸痰。患兒條件差時,采取增加吸引次數、縮短吸引時間的方法,減少吸引給患兒帶來的不利影響;(5)如患兒并發肺出血,氣管插管成功后徹底吸痰,連接密閉吸痰管。機械通氣后24h內盡量不吸痰,以免吸痰時密閉的氣道斷開,造成再度肺出血。必須吸引時使用密閉吸痰管快速吸出氣道分泌物。以后根據肺部情況及氣道分泌物多少進行吸引;(6)加強無菌觀念,防止醫源性氣道感染。
2.5.3 加強皮膚護理 患兒高度水腫使皮膚張力增加,頸部、腋下、腹股溝透氣性差,機械通氣導致體位限制,因各種穿刺使用膠布的粘貼,以及循環不穩定,極易造成各種皮膚并發癥。需特別注意皮膚的交接,每班定時檢查皮膚完整性,1~2h更換體位,背部墊軟棉墊或水袋,穿刺時止血帶不要捆扎過緊或時間過長,PICC留置后無菌敷貼采用無張力粘貼,各種穿刺后先用安普貼保護皮膚后再粘貼膠布,易發生糜爛的部位涂滅菌石蠟油保護,各項操作遵守無菌原則,常規清潔皮膚,保持床單位的平整干燥,予營養支持。本組患兒無一例出現皮膚并發癥。
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是新生兒重癥感染的嚴重并發癥,死亡率高,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嚴格掌握輸液速度,嚴密監測血壓、體重、腹圍、尿量的變化,個體化的氣道管理,加強皮膚護理,是搶救成功的關鍵。
[1]宮路佳,吳清玉.嬰幼兒心臟術后全身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0,16:176-177.
[2]Goldstein B,Giroir B,Randolph A,et al.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epsis consensus conference: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dysfunction in pediatrics[J].Pediatr crit care med,2005,6(1):2-8.
[3]Amoura Z,Papo T,Ninet J,et al.Systemic capillary leak syndrome report on 13patients with specil focus on course and treatment[J].Am JMed,1997,103(6):514-519.
[4]蘇慧敏,羅惠玲.橈動脈置管進行有創血壓監測在PICU的應用及護理[J].河北醫藥,2010,32(2):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