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麗 王艷輝 劉秋菊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 青島266003)
冠狀動脈搭橋術是冠心病合并室壁瘤的有效治療手段。冠脈搭橋術后的高?;颊呖沙霈F急性心力衰竭,需要借助相應的輔助裝置為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復創造條件。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主要是把體內的血液引到體外,通過人工離心泵和體外膜肺氧合器,代替或部分代替人的心肺功能,起到支持生命、為心肺功能的恢復贏得寶貴時間的目的[1]。2009年12月,我院收治1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的患者,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應用ECMO救治成功,現報告如下。
患者,男,42歲。50余天前無明顯誘因晨起散步后突感心前區疼痛,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查體:脈搏11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壓104/80mmHg,體溫36.5℃。ECG示:V1~V6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病理性Q波形成。冠狀動脈造影示:左冠脈主干(LM)遠端狹窄50%,左前降支(LAD)中段狹窄90%,左回旋支(LCX)開口處狹窄80%,右冠脈近段狹窄80%,中段狹窄100%。左室造影示:左室射血分數(LVEF)為20%,心尖部見室壁瘤。2010年1月11日在全麻低溫體外循環下行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加左室壁瘤切除(LVA)加左室(LV)塑形術。術后出現體外停機困難,緊急于左側股動-靜脈插管后,行動-靜脈轉流,應用ECMO輔助治療。經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ECMO運行120h后成功撤離,拔除左側股動-靜脈插管?;颊卟∏榛謴头€定,于術后第7d轉入普通病房,術后三周痊愈出院。
2.1.1 基礎指標的監測 術后常規使用多功能監護儀,動態監測患者的呼吸、體溫、脈搏、血壓、心電圖、中心靜脈壓、有創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此外,應重點監測有無心律失常、平均動脈壓、體溫、動靜脈血氧情況、血液生化指標及水電解質情況。
2.1.2 心律失常的監測 該患者術前曾有心肌梗死,又行冠脈搭橋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容易發生心律失常[2],應及早發現并處理,避免惡性循環。術后24h動態監測心律、心率變化,術后第2天患者出現心率加快(最快150次/min),應用異丙腎上腺素使心律維持在100次/min。術后第6天突發室速及頻發室早,予以心外捶擊、電除顫、利多卡因治療后轉復為竇性心率,用可達龍、利多卡因維持心率在78~90次/min,血壓110~130/60~80mmHg。一周后病情穩定,在ECMO停機前得到控制。
2.1.3 平均動脈壓的監測 平均動脈壓(MBP)是反映機體主要臟器和組織血氧供應的一個指標。因此,應用ECMO時,既要保證機體主要臟器和組織血氧供應,又要使患者的心肺器官得到適當的休息。要求早期將MBP維持在50~70mmHg,CVP維持在5~12cmH2O[3]。隨著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復,可以觀察到MBP逐漸增加,同時應逐漸減少ECMO的輔助流量,為ECMO撤除做準備。使用ECMO期間,患者的中心靜脈壓(CVP)維持在8~11cmH2O。
2.1.4 體溫的監測 如體溫過高會增加氧耗,不利于患者心肺功能恢復;而溫度過低又易發生凝血機制和血流動力學紊亂。因此,對該患者應同時監測血液溫度和體表溫度。通過變溫水箱調節病人的體溫,測量患者的肛溫,使體溫保持在35~36℃,避免冷熱刺激,同時做好患者肢體的保暖。
2.1.5 動靜脈血氧的監測 初期采用低頻、低壓的機械輔助通氣方式,使肺得到充分休息。患者術后第2天出現心率加快(最快時達150次/min)、血壓下降(SBP 82mmHg)、脈壓差減小、SaO2下降(PO2為52mmHg),加大FiO2及ECMO流量輔助循環,考慮心包填塞可能性大,于監護室內行緊急開胸探查術,縫合并電灼兩處出血。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呼吸機參數,持續監測動靜脈氧飽和度,保持動脈氧飽和度>97%,靜脈血氧飽和度>55%。同時,監測氣道壓、氣道峰壓等,以免發生氣壓傷。及時吸痰,加強膨肺、氣道濕化及翻身拍背體療,以利于痰液排出。
2.1.6 血液生化指標監測 體外膜肺氧合環路中使用肝素抗凝,為避免出血及血栓形成,常規監測血常規、激活凝血酶原時間(ACT)、凝血酶原時間(PT)、電解質、肝腎功能,每4~6h監測1次。保持ACT維持在160~180s[4]。體外膜肺氧合對全身灌注是否充足可通過腎臟灌注反映出來。尿量可反映腎臟的灌注是否充足,應嚴密監測每小時尿量,保持液體平衡,防止肺水腫、組織水腫?;颊咝g后24h引流量為355ml,尿量3 480ml。術后第2天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脈壓差減小、SaO2下降的情況,在開胸探查縫合并電灼止血的基礎上,給予輸注紅細胞、血漿補充血容量,提高膠體滲透壓,加強利尿等處理。術后第5天尿量恢復至正常水平。
2.2.1 出血和栓塞的監護 ECMO最常見、最嚴重的并發癥是出血。由于ECMO技術需要應用大劑量肝素抗凝,防止血栓形成,因此,全身肝素化是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而抗凝不足則可導致血栓的發生。出血可以是手術部位或其他臟器的出血,最嚴重的是腦出血。需嚴密觀察患者神志瞳孔的變化,注意穿刺部位、引流液、皮膚黏膜有無出血傾向。密切監測激活凝血酶原時間(ACT)和血小板計數。應用ECMO的第1個24h,每小時監測ACT值,之后每4~6h監測ACT值。用50ml生理鹽水加肝素100mg微量泵靜脈每小時泵入0.5ml,調整為50ml生理鹽水加200mg肝素每小時泵入0.5ml,使患者的ACT值維持在155~160s?;颊咝g后第2天出現心率加快、血壓降低、心排血量減少等心臟壓塞的表現,通知醫生給予床邊緊急開胸電灼止血。此后,患者無再出血的情況發生。注意觀察患者插管的左側下肢動脈搏動、皮膚顏色、溫度及感覺等變化,并與對側肢體比較。患者應用ECMO后出現左側皮溫較右側低,未捫及左足背動脈及左腘動脈搏動,應用多普勒可探及左腘血流,但左足背血流未探及,左下肢SPO2測不出,未見血栓。給予抬高左側肢體15°,保持功能位,每4h做肢體的被動按摩。同時告知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肢體的主動運動。經上述綜合處理后,術后第5天患者雙側足背動脈搏動好,皮溫正常,左側肢體恢復正常。
2.2.2 感染的監護 ECMO應用過程中,預防感染是護理的重要問題。患者本身免疫力和感染力降低,以及ECMO支持導管置入血管是感染易發的主要因素。術后將患者安置在心外監護室單間內,設專門特護組,限制探視;早期進行血培養和藥敏試驗,有針對性地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治療;嚴格無菌操作,及時更換切口出血滲血敷料,保持切口干燥;最初1~3d每4h監測體溫一次,無異常后改為每天測量4次,并做好記錄;按需吸痰,用碳酸氫鈉漱口液,每天2次做好口腔護理,防止霉菌感染。
2.2.3 溶血的監護 由于ECMO運轉過程中管路會對紅細胞造成機械性破壞,導致溶血的發生?;颊呖沙霈F血色素下降、血紅蛋白尿、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升高,嚴重者可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常規監測患者出凝血功能、血紅蛋白、血小板等指標,根據結果調整肝素用量?;颊咴贓CMO運行期間,未出現溶血的表現。
[1]馬媛.ECMO臨床應用分析[J].中外醫療,2009,28(21):1.
[2]Chen YS,Wang MJ,Chou NK,et al.Rescue for Acute Myocarditis with shock b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J].Ann Thorac Surg,1999,68:2220-2224.
[3]朱麗娜.體外膜肺氧合在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治療期間的護理[J].醫療保健器具,2008,15(8):37-38.
[4]Boedy RF,Howell CG,Ranto WP.Hidden Mortality Rate Associated with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J].J Pediatr,1990,117:46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