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峰
(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8)
泥鰍,鰍科。泥鰍的生命力很強,繁殖快、餌料雜,是一種最易飼養又可獲得高產的魚類。泥鰍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還含有脂肪、核黃素、磷、鐵等營養成份;在醫藥上,具有調中益氣,壯陽祛濕等功效,也是外貿出口的主要水產品之一。它已成為庭院養殖和坑塘等小水面養殖的主要品種。
泥鰍的飼養環境應選擇在避風向陽,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鰍對水質的要求不高,井水、河水均可,水質要求清新,無污染。被農藥污染或化學藥物濃度過高的水域不能作為養殖用水。苗種放養前,要將池塘進行徹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種植一些水生植物,給泥鰍提供一個舒適、安靜的生活環境,同時,水生植物的根部還為一些底棲生物的繁殖提供場所,為泥鰍提供天然餌料。場地可選用農村房前屋后的庭院空閑地建造養殖池,池塘以泥底為好,如果是水泥池,則應鋪泥土15―20cm。池塘面積不宜太大,以一畝左右為宜,每畝可放3―4cm長的鰍苗5―10萬尾。
如在庭院建造養殖池,面積可在20~100m2,形狀可根據庭院布局靈活掌握,一般為長方形。養殖池一般為磚混結構,墻厚24cm,用水泥砂漿砌筑,池深1.2m。距池底20~25cm設排水孔,距池頂5cm處設2個以上的溢水孔,孔徑5cm,內置2mm網目的篩網。池底覆20cm左右泥土,池底向排水孔一角傾斜15度。
放養的苗種要選擇體質健壯、活動力強、體表光滑、無病無傷的泥鰍苗種。苗種來源為人工繁殖鰍種,規格3~5cm,要求品種純、規格整齊、無畸形、無病無傷、活潑健壯。人工繁殖鰍種放養時間為5~6月。放養量200~300尾/m2,預計產量10~15kg/m2。苗種放養前,最好用2%-3%的食鹽水浸浴5-10分鐘,以殺滅其體表的病原體。
也可讓泥鰍自然產卵繁殖:在產卵池里放入親鰍,當水溫上升到18℃以上時,在池內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楊柳樹根、水草等作為魚巢。發現泥鰍產卵后,將已附卵的魚巢轉入孵化池,同時再放入新的魚巢,待其再產卵。受精卵孵化對水質水溫要求不高,一般養殖水體均可孵化,最適水溫為20―28℃,大約2天左右時間仔魚可以出膜。
泥鰍為雜食性,可選用小雜魚、動物內臟、豬血粉等動物性飼料及米糠、麩皮、豆粕、菜粕等植物性飼料,人工配合飼料要求蛋白質含量28%以上,但動物性飼料一般不宜單獨投喂,否則容易造成泥鰍貪食,食物不消化,腸呼吸不正常,“脹氣”而死亡。對腐臭變質的飼料絕不能投喂,否則泥鰍易患腸炎等疾病。在幼苗階段,體長在5cm以下時,主要攝食枝角類等浮游動物。體長5―8cm時,轉變為雜食,除甲殼類、昆蟲幼體、絲蚯蚓等底棲動物外,還攝食藻類、高等植物和有機殘渣、碎屑等。體長長到8cm以上時,則以攝食植物性餌料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莖葉及種子。泥鰍特別貪食,在天然水體中多在夜晚攝食,產卵期和生長旺季,也在白天攝食。當水溫在25―27℃時,食欲最旺,生長迅速,水溫超過30℃或低于15℃時,食欲減退,生長緩慢。
投喂時用塑料或其它材質做成50cm×30cm×10cm規格的餌料臺,沉入距池底30cm處。定時、定質、定量、定位投喂,每天兩次。日投餌量按鰍重的3%~5%投喂,上午、下午投喂量分別占40%、60%,并根據季節、天氣、水質和吃食情況等及時調整,以投喂1小時左右無殘餌為宜。放養天然苗種,開始半個月內投餌量為正常的50%,馴化適應后按正常量投喂。
成鰍池水深30~80cm,根據養殖季節適時調整。春秋季節每15天左右換一次水,夏季7~10天換一次水,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1/3。每天檢查水質、殘餌、吃食、活動情況,天氣炎熱時可采取適當措施遮陰,陰雨天之前應查看溢水孔、網是否堵塞或破損,防止池水滿溢,平時還應防止敵害侵襲。抓好水質培育是泥鰍養殖的重要措施,這符合泥鰍的生理生態要求,可彌補人工飼料營養不全和攝食不均勻的缺點,還可以減少病害的發生,提高產量。泥鰍放養后,根據水質情況適時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質一定的肥度,使水體始終處于活、爽的狀態。
對于達不到上市規格需第二年繼續養殖的,或暫時不準備上市的泥鰍,要按照不同用途專池暫養越冬。商品鰍暫養密度可達30kg/m2。一般情況下泥鰍可自然越冬。
由于泥鰍個體小,具有鉆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難度。根據泥鰍的其他特點,可采用以下幾種捕撈方法:
部分捕撈:可采用網、籠等工具通過投餌誘捕。把帶有香味的米糠或其他適口的餌料置于網具內,待泥鰍誘入覓食時,將網具適時提起而捕獲。也可以將誘餌裝入魚簍或麻袋,放入水底,能使大量泥鰍進入簍、袋之中,往往于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取出,能捕獲一定數量的泥鰍。
干池捕捉:當秋后水溫降低到15℃以下,泥鰍便逐漸鉆入池塘底泥之中??刹扇∨鸥沙厮蹲健R话阆葘⑻了楦?,后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溝,泥鰍會集中到排水溝內而進行人工捕捉,或將含鰍淤泥挖入鐵篩,用水沖去泥土而捕獲。
泥鰍養殖過程中的病害防治工作,主要是做好苗種、養殖池、工具的消毒工作,不投喂腐爛變質餌料;及時清除雜物,保持良好生態環境。每15~20天用生石灰全池潑灑。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發現病鰍隔離治療。常見的病害有赤鰭病、水霉病、車輪蟲病。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赤鰭?。捍瞬δ圉q危害大、發病率高,由桿菌引起。癥狀先是魚鰭或體表部分表皮剝落,呈灰白色,肌肉開始腐爛,肛門部位發紅,繼而在這些部位出現血斑,并逐漸變為深紅色,嚴重時出現鰭條脫落,不攝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防治方法:應避免魚體受傷,苗種放養前應用4%的食鹽水洗浴消毒。
水霉?。忽q卵防治用每m3水放食鹽400g加小蘇打400g的溶液洗浴1小時。病鰍可用3%的食鹽溶液浸洗5―10分鐘。
打印?。翰≡钜话愠蕶E園形或園形,浮腫有紅斑。患處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份。治療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
車輪蟲病:寄生于鰓部和體表。患病后攝食量減少,離群獨游,嚴重時蟲體密布,如不及時治療,會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預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