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張學舒 姜華帥
(浙江海洋學院,浙江舟山 316000)
浙江省是我國海水養殖大省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海水養殖業獲得了迅猛發展,產業布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成功解決了城鄉居民“吃魚難”的問題,而且在保障糧食安全、擴大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海水養殖業已成為浙江省沿海地區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當前農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之一。但是受自然災害影響,養殖漁民因災返貧、因災致貧的現象時有發生,甚至發生傾家蕩產、家破人亡的悲劇。如何盡量減輕養殖風險給漁民帶來的巨大損失,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行業問題。
2011年7 月,調研人員先后深入溫州地區蒼南縣、平陽縣、洞頭縣、瑞安市及溫州市郊區共五個沿海縣市區,對當地的海水養殖個體戶,合作社以及養殖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詳細了解了廣大漁民的養殖狀況以及在養殖過程中面臨的來自自然、經濟、技術、政策及勞動力等方面的具體風險,并結合當地具體情況,研究提出了若干可供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參考的可行性意見和建議,以期為浙江省海水養殖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溫州地區海水養殖數據庫中共有樣本2472個,調研組綜合考慮區域分布等因素隨機抽取250個樣本作為實際采訪對象,通過實地走訪、交流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展開調研。
此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250份,收回調查問卷248份,回收率99.2%,除去無效問卷4份,共獲得有效問卷244份,調研回收數據全部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軟件統計結果,對溫州地區海水養殖業概況做了如下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溫州地區的海水養殖業的發展總體數量雖然較大,但是海水養殖業仍然是一個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養殖模式還相對比較傳統、粗放,高技術含量的養殖模式發展十分緩慢。由表1可以看出:以灘涂養殖、圍塘養殖等為代表的傳統海水養殖模式占了絕對的份額,達到了71.32%,而以網箱養殖、大棚養殖和工廠化養殖為代表的現代化養殖模式所占的份額僅占到了15.57%。海水養殖業現代化進程速度明顯慢于國內漁業生產發達地區。

表1.養殖模式數據統計
調查分析顯示:溫州地區的海水養殖業經營體制以個體經營為主,大約占到樣本總量的90.16%,這也導致了養殖個體戶對養殖生產進行投資的資金均為小額投資,由表2可以看出65.98%的養殖戶養殖生產投資總額在20萬以下,個體養殖投資規模普遍較小。

表2.投資總額數據統計
調查數據顯示:溫州地區的海水養殖業從業人員學歷水平普遍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學歷占到79.51%,而高中以上學歷僅占到了4.10%,這雖然和歷史性事件有一定的關系,卻也間接地反映了行業的吸引力較差,不能很好地吸收高學歷高技能人才。高學歷人才成為溫州地區海水養殖業的稀缺人才,也成為當地海水養殖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表3.從業人員學歷水平數據統計
調查數據顯示:溫州地區的海水養殖業的從業人員年齡段大多處于46歲至60歲之間,年齡結構呈現倒金字塔形狀,高齡從業者占主體地位,45歲以下年輕從業者數量僅占總量的33.61%,這個年齡結構和我國養殖業的機械化發展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原因還是行業吸引力在逐年下降,年輕人大多流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表4.養殖從業人員年齡數據統計
根據實地采訪獲得的信息結合調查問卷提供的相關信息,分析得出溫州地區海水養殖過程中經常遇到的風險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溫州地處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每年夏季的臺風、春季的冰凍以及秋季的高溫天氣和冬季的寒潮都會在當地的漁業生產區域頻繁發生,“浙江每年受臺風(含強熱帶風暴)直接或間接影響平均六次,直接影響浙江的臺風(強熱帶風暴)給海水養殖業帶來嚴重威脅。”同時還會不定時地爆發因人為環境污染而引發的赤潮、病害等不可控制性事件。強烈天氣引發的養殖設施毀壞、養殖產品逃脫等問題給當地漁業生產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加之當地海水養殖從業人員大多為高齡從業人員,他們基本依靠傳統經驗來進行生產操作,面對這些突發性失控事件大多手足無措,不能夠科學的去控制事件的惡化并采取相關措施對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補救,從而實現災害破壞性的最小化。由于自然災害的不可預測性和巨大破壞性,因此自然風險成為當地海水養殖業風險的主要風險。
調研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由于當地居民生產建設活動的影響,溫州地區沿海的可利用灘涂正在逐年向海洋延伸,而當地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需求也促使當地政府主管部門開始逐步收回養殖戶手中的灘涂用地用于當地的房地產開發等城市建設。這一政策的實施導致很多海水養殖戶失去了養殖生產場所,迫使很多養殖戶轉業或者流向其他養殖地區。當地海水養殖業面臨養殖范圍縮小,養殖環境變差等問題,這非常不利于當地海水養殖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以及漁區的和諧與穩定。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的市場逐步向國外企業開放,國內商品的價格調節機制也日益變得靈活,各種商品價格波動規律變得更加不可預測。溫州當地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是海水養殖業的從業人員依然以傳統的漁民為主,他們對于市場行情的把握缺乏一定的科學指導和理性思考,很容易出現隨大流的現象,出現產業集群現象,導致商品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溫州當地的海水養殖業從業人員以當地漁民為主,他們的年齡大多處于45至60歲之間,養殖過程中大多依靠傳統經驗來進行生產操作。由于缺少系統的科學技術指導,他們的生產活動基本處于一種粗放模式狀態,“養殖過程中許多養殖場由于使用的餌料質量差、餌料系數高,相當數量的餌料不能被養殖動物利用而變為對養殖水體有害的有機污染物。在養殖區中誤用和濫用各種抗菌素、消毒劑、水質改良劑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不僅造成了生產成本的增加,同時也造成了勞動力的浪費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等安全隱患。
我國是個勞動力大國,很多行業的勞動力都處于過剩狀態,但是水產養殖行業卻是個例外。溫州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商業發展為主,北方河南、安徽、山東等勞務大省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到達當地之后大多流向服裝、電子等第二產業部門和以餐飲、娛樂為主的服務行業部門,只有很少一部分會選擇從事海水養殖業生產。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水產養殖業的從業人員工作收入普遍低于其他行業,而且工作量往往較大,工作場所大多在郊區或者灘涂等環境比較艱苦的地方,農村青年勞務者進城之后很自然地會冷落這些行業生產部門,到了春節等傳統節假日,農村勞動力開始大量返流回去,很多行業出現勞動力不足現象,海水養殖業更是如此,嚴重阻礙了當地漁業生產的正常秩序。
全面評估當地海水養殖業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和風險程度,積極探索和研究行之有效的應對機制,對于促進當地海水養殖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以及漁區的和諧與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實地采訪獲得的信息結合調查問卷提供的相關信息,對降低溫州地區海水養殖產業風險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
當地要積極發揮資源優勢,調整養殖品種結構,引進和改良品種,發展品牌戰略。政府要對海水養殖業進行政策扶持,完善小額貸款機制,對于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企業和個人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銀行也可以通過綠色通道等途徑為海水養殖業企業和個人小額貸款提供資金支持。
當地政府相關工商主管部門要完善市場價格管理機制和產品市場準入機制,加大對市場價格和產品質量的檢測與管理,對于嚴重影響水產品市場價格的行為要嚴加打擊,引導市場建立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市場交易機制,有效保護海水養殖業從業人員的切身利益。
溫州地區的傳統海水養殖模式占了絕對的份額,達到了71.32%,而以灘涂養殖、圍塘養殖等為代表的傳統海水養殖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養殖模式。面對當地海涂灘地面積的逐漸萎縮趨勢,海水養殖行業必須盡快積極推進海水養殖模式轉型升級,大力鼓勵發展以網箱養殖、大棚養殖和工廠化養殖為代表的現代化養殖模式,實現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和由勞動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轉變。相關部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養殖生態環境, 因地制宜開發適用的健康安全養殖模式。“當前,國際上對降低海洋環境健康風險采用的主要技術手段之一是生物修復技術”,通過合理調整養殖品種結構布局,減少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并抑制有害藻類和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當地政府相關主管部門要建立起對海水養殖業從業人員定期技術培訓制度,定期對海水養殖業從業人員進行科學系統的相關技術指導和培訓;同時海水養殖業從業人員要準確了解和把握當地海水養殖的行業現狀和發展動態以及當地政府對海水養殖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變化,積極參與到市場經濟中去,而不是一味地只抓生產,不看市場。要學會站在市場的角度去看市場,利用市場經濟規律指導行業生產。
水產養殖業是一個受氣候和環境影響很大的產業,至今尚未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配套保險服務體系非常滯后,養殖戶基本上沒有保險保障。實施政策性海水養殖互助保險項目是盡量減輕養殖風險給漁民帶來巨大損失的一個有效途徑。調查數據顯示,95.49%的海水養殖業從業人員明確表示如果相關部門開展養殖保險,他們愿意進行投保,當地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該順應行業發展需求,通過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的海水養殖互助保險制度,結合當地具體情況積極推進海水養殖互助保險制度盡快出臺。
當地勞務主管部門應該加大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就業引導,可以通過與海水養殖企業和個人合作,在勞動力市場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招聘服務,幫助外來務工人員正確認識海水養殖業,消除他們對海水養殖業的偏見,引導他們到海水養殖行業部門中去工作。同時海水養殖企業和個人應該根據市場價格水平和生產收益情況適當提高雇員的工資水平和福利水平,為雇員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險服務和子女受教育服務,從而吸引年輕勞動力和高技術人才。
我國水產養殖行業的配套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相對國外比較滯后,海水養殖業從業人員一旦遇到依靠傳統養殖經驗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后,很難找到相關的技術服務與支持,很多從業人員便只能眼睜睜看著災害問題進一步惡化直至造成嚴重損失,錯過了挽救的最好時機。當地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應該加快完善相關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形成涵蓋”苗種、餌料、技術推廣、規劃、設計、資金、物資、基礎理論、機械信息、加工保鮮、運銷包裝。“等方面的服務體系,為海水養殖企業和個人排憂解難。在苗種培育與供應、疾病預防與控制、市場行情分析和從業人員技術培訓等方面為海水養殖業從業人員提供相關支持,特別要重視臺風、赤潮、病害等災害方面的預測預報和預防,同時其他政府主管部門也要在環境檢測管理、市場價格管理、民事糾紛處理等方面為海水養殖業提供一定的服務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