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梅 王延東
(樺南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樺南154400)
我站結合魚類食品安全工作,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在全縣范圍內對養殖魚類的病害種類及流行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通過對病害魚類的直接觀察、診治及走訪漁民,對養殖魚類的病害情況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現對我縣養殖魚類病害的情況及防治提出一個初步看法,供水產從業者在漁業生產中參考。
樺南縣位于黑龍江省東部,三江平原腹地。全縣共有水面7.3萬多畝,其中可養殖水面5.2萬多畝,現已開發利用3.6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6.100噸,漁業產值達到6.200萬元,漁民人均收入6.450元。但隨著養殖集約化程度的日趨提高,養殖魚類病害已由過去的零星、小面積發生且損失較小的狀態,變成現在呈現流行性、大面積發生,經濟損失不斷加大的狀態。流行魚病的種類已由過去的幾種增加到現在的30多種,成為制約我縣漁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瓶頸。
我縣魚類病害大多是到夏季7-8月份高溫季節集中爆發。
1、從流行季節上看,春季發病率30%,7-8月份為60%左右,秋季發病率為10%左右。
2、從流行區域上看,平原地區主要是以精養池塘為主,養殖種類多,集約化程度高,細菌性魚病、病毒性魚病、寄生蟲魚病都有發生。山區主要以大、中型水庫、塘壩為主,養殖方式粗放,主要是寄生蟲魚病。魚病集中爆發幾率較小。
3、從分類學上看,主要是魚類皮膚病、魚類鰓病、魚類腸道病及其它寄生蟲病。
1、魚病種類。目前流行范圍較廣、危害較大的魚病主要有:水霉病、爛鰓病、出血病、腸炎病、赤皮病、打印病、豎鱗病、車輪蟲病、錨頭蚤病、小瓜蟲病、絳蟲病、魚虱等。
2、流行性魚病產生的主要原因
1)、伴隨著水產養殖品種的不斷增加,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區域間的頻繁引種,至使水生動物病害發生率不斷提高,危害的種類、流行的區域及造成的損失不斷擴大。
2)、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濫用漁藥和飼料添加劑,導致魚病發生。
3)、水產苗種原種不純,良種不良,導致魚病發生。
4)、部分漁用飼料加工企業以次充好,不按標準生產飼料,導致養殖魚類攝食劣質飼料而發生魚病。
5)、工業、農業、生活污染對養殖水體的破壞,導致的魚病發生。
1、嚴格執行《漁業法》、《動物防疫法》、《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獸藥管理條例》、《無公害食品魚藥使用準則》(N Y5071-2002)等法律法規,依法治漁,以法興漁。
2、以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為核心,在各鄉鎮建立魚病防治網絡,集科技人員和科技示范戶為一體,從魚病防治、漁業環境監測、魚病預警監測、漁業生產投入品監管等各個方面開展工作,從而有效地開展魚類病害的防治工作。
3、加強養殖生產技術管理。
1)、加強養殖用水的水源管理。要使用符合漁業用水標準的水源,防止有毒、有害水進入養殖水域。
2)、加強苗種管理。苗種生產實行許可證制度,嚴禁不合格苗種流入市場。養殖單位在苗種引進過程中,一定要選取有資質生產場家,購進經過檢疫的苗種,保證苗種質量。
3)、加強漁業生產飼料的監管。在養殖生產的全過程中,選取信譽好的企業購進飼料,對飼料的來源、質量、使用日期、使用數量等都要認真管理并登記造冊,做到產品飼料源的可追溯性。
4)、科學、合理使用藥物、肥料。養殖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水產養殖用藥使用說明書的要求或在防治員的指導下科學用藥、用肥,應當填寫《水產養殖用藥記錄》并保存2年以上。
5)、加強對漁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水產技術部門及魚病防治部門的工作人員要經常深入到各養殖場戶,對漁民、漁工進行養殖技術、用藥技術的嚴格培訓,指導他們正確飼養,按照養殖技術操作規程正確進行生產和使用漁藥,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