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東 張忠亮
(黑龍江省特產魚類研究所 黑龍江 佳木斯154002)
鱘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魚種之一,素有“活化石之稱”,肉味鮮美,魚籽醬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中國的鱘魚養殖業在90年代中后期逐漸發展壯大。鱘魚最初進行人工養殖時,疾病比較單一,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是腸炎,發病率也較低。隨著鱘魚養殖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養殖密度逐漸增大,水質環境日益惡化,一旦發病就會迅速在個體間傳染,以致在很短時間里發生大規模的群體疾病,藥物治療較難控制。做好鱘魚疾病的預防,是控制鱘魚疾病的首要工作。
筆者結合自己的經驗,現對鱘魚的腸炎病、爛鰓病、敗血綜合癥、弧菌病等細菌性疾病和應激性出血病的流行情況和防治方法進行綜述。
病原:腸型點狀氣單胞菌
癥狀:發病初期,病魚體表無明顯癥狀。外觀病魚行動緩慢,攝食少,腹部膨脹,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淡黃色混雜紅色粘液從肛門流出。解剖發現腸道充血發炎呈紫紅色,腸壁彈性較差,腸道內無食物,內有大量黃色粘液。
病因:該病從3 c m仔魚到商品魚都有發生,是鱘魚養殖過程中常見病,主要原因是天然餌料清洗不凈,外界水環境發生改變,養殖過程中投餌量過大。
防治方法:
1、口服土霉素、大蒜素等抗菌藥鉺,土霉素用量為每千克飼料3 g~5 g,療程3 d~7 d;大蒜素用量為每千克2 g~3 g,療程5 d~7 d。
2、用2%~3%的食鹽水浸泡0.5 h。
病原:氣單胞菌
癥狀:病魚體色發白,腹部膨大水腫,腹骨板充血,鰭條出血,肛門紅腫,常有黃色或血色粘液流出。病魚少數下潛困難,死魚多數仰臥或側臥,部分漂浮水面。肝細胞發生了空泡變性、慢性炎癥,最后導致肝細胞壞死,腎小管出現壞死,為炎癥的早中期變化。心臟的主要病變是心肌壞死心內膜炎為炎癥的早中期變化。
病因:鱘魚養殖中放養密度過大,流水養殖當中水流量過小,水質交換不充分,或者飼料質量不好,造成魚體免疫力下降,這些情況都能導致鱘魚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
1、配制中藥藥餌,茵陳3 g、板藍根2 g、魚腥草2 g、穿心蓮2 g、大黃2 g,煎汁后拌料1 k g,連用10 d。
2、3 m g/l二氧化氯浸洗1 h,連用3 d。
3、借助于一定經驗判斷,有目的性取病灶組織液,涂布或劃線于選擇性培養基上,經一兩天培養斷定病原菌,繼而進行藥敏實驗,選擇對該病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4、用50 m l/m3甲醛浸泡2 h~3 h。
病原:弧菌
癥狀:發病初期體表有瘀點、淤斑、不規則紅斑,多見于腹部及尾部。嚴重時吻端充血、鰭基充血發紅,尾柄肌肉腐爛,形成出血性潰瘍。肝、脾、腎、腸均充血,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腸道內有淡黃色溶液。鏡檢病灶處組織可見微彎曲的細菌。
病因:鱘魚養殖密度大,水環境條件較差,水中的溶氧不足。
防治方法:
1、用3 g/m3苦叁末藥浴0.5 h,內服沙星類抗菌藥餌,每k g飼料添加2 g~4 g,療程3 d~7 d。
2、甲醛50 m l/m3浸泡2 h~3 h。
3、用聚維酮碘3 m g/m3浸泡0.5 h。
病原:柱狀屈撓桿菌
病狀:病魚行動遲緩,體色較淡,離群獨游,鰓上粘液增多,鰓絲紅腫,鰓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紅色或白色,嚴重時,鰓小片壞死脫落,鰓絲末端缺損。
防治方法:
1、對病魚池用25 m l/m3~30 m l/m3的甲醛浸泡2 h~3 h,連用2 d。
2、口服土霉素配制的抗菌藥餌,土霉素用量為每k g飼料3 g~5 g,療程5 d~7 d。
癥狀:該病發病前魚無明顯癥狀,活動正常,但當外界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時,如水溫突變,水質突然變壞,長途運輸等,鱘魚全身快速充血和出血,造成大量死亡。發病時鱘魚的鰓蓋、鰓絲明顯充血、出血、腹骨板和背骨板充血明顯。
防治方法:
1、投喂全價優質的飼料。
2、定期投喂一些中草藥餌。
3、倒池或進行魚苗長途運輸時,密切注意水溫、溶氧變化。
討論:鱘魚疾病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在防病治病過程中,堅持遵守無公害生產標準,不使用違禁藥物,盡量使用中草藥和綠色生物制劑,認真執行停藥期的有關規定。在養殖過程中,飼料中定期添加維生素和免疫增強劑投喂,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