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蕾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中國北京100083)
前輩學者對疑問代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對疑問代詞整體的研究和對個別疑問代詞用法的分析。研究成果很多,但基本形成這樣一個共識,即疑問代詞除了主要用于“詢問”外,還有反問、任指和虛指等用法[1]。其中“反問”表示否定的意義。對于疑問代詞否定形式的研究不多,見于部分個案分析的文章中。有的將疑問代詞否定式作為一種特例進行描述說明,如李一平(1996)和王海峰、王鐵利(2003);有的將疑問代詞否定式和其他一些相關形式并列,對其共同點進行挖掘,如馬清華(1986。除此以外,文煉(1990)在介紹不對稱和標記理論時指出,“怎么樣”和“不怎么樣”是一組不對稱現象:“怎么樣”表示疑問,“不怎么樣”并非對疑點的否定,而是‘不太好’的意思。張國憲(1995)進一步說明了詞語的不對稱現象,指出“一個語言單位的前邊加上表示否定意味的語素,意義上卻不構成對立”,這種對立叫做“錯位對立”,如“錯”和“不錯”、“簡單”和“不簡單”。本文的疑問代詞否定式也應歸屬詞類。石毓智(2001)進一步指出,疑問代詞用于否定結構時都“失去了詢問的作用”,“要么是完全否定,要么具有一定的量”。前者比如“誰”和“哪兒”,后者比如“什么”和“多少”等等。這對本文有很大的啟發。
我們認為,“什么”、“怎么”、“怎么樣”及其相應的否定式“沒什么”、“不/沒怎么”和“不/沒怎么樣”之間的不對稱是值得關注的問題。首先,疑問代詞本身的語義不像實詞那樣明確,但是它們當中一些詞的否定形式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實詞的性質,如“怎么樣-不怎么樣。”其次,疑問代詞否定形式的表達是成系統的,除了本文將要闡述的三組疑問代詞以外,“哪兒”、“誰”、“多少”等疑問詞的否定形式在語用功能上和前者都具有一致性,但是后者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
本文將著重闡述“沒什么”、“不/沒怎么”和“不/沒怎么樣”相對于其肯定形式在句法、語義、語用方面所具有的特點。
我們主要考察的語料均來自北京大學語料庫(CCL)。為了保證語境的完整性,我們還收集了兩本現代漢語中短篇小說集[2]和2005年《小說月報》原創精品集的部分作品[3],共100例具有完整語境的疑問代詞否定形式用法,以便對其語用特點進行考察。
作為常用的疑問代詞,“什么”、“怎么”、和“怎么樣”的句法表現是豐富的。“什么”指代人或事物,在句中可以指代主語、定語、賓語,還可以單用表示否定;“怎么”主要詢問性質、狀況、方式或原因,可以置于句首、做狀語、謂語、定語以及單用;“怎么樣”也可以自由地在句中做狀語、謂語、賓語、補語、單用以及用于“不管”后面表示任指。它們相應的否定形式在句法中卻受到很大的限制。
跟“什么”復雜的句法表現相比,“沒什么”在句法上的表現主要有三點:
A:“沒什么”+N
(1)我本來[沒什么]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CCL語料庫)
B:“沒什么”+A+的
(2)悟道就這么容易,[沒什么]玄妙奇特的。(CCL語料庫)
C:“沒什么”單用:
(3)[沒什么],不過是一番話讓我想起了許多事!(CCL語料庫)
這里所涉及的是“什么”的虛指用法,它的“任指”形式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之內:
(4)梁武帝要什么[沒什么]。(CCL語料庫)
石毓智(2001:31)談到“不”和“沒”的分工時指出:“不”用來否定連續的量,“沒”否定離散量。“指代性質、狀態、方式、程度的代詞,大都具有連續和離散兩種性質,因此它們既可以用‘不’否定,又可以用‘沒’否定。”“怎么”、“怎么樣”屬于此類,具有兩種否定形式,兼有兩類詞的性質。表現在句法上既有動詞的特征,又有形容詞的特征。本節我們來描述“不/沒怎么”的句法表現。
在北京大學語料庫中我們共搜索到1486條“不怎么”的用例,但是“沒怎么”的用例卻只有269條[4]。由此,我們將“不怎么”看作“怎么”的典型否定形式,而“沒怎么”是它的非典型否定形式。“不怎么”的句法表現主要有兩種:
A:“不怎么”+A
(5)前年10月設立的“山東平原鴿子節”并[不怎么]引人注目。(CCL語料庫)
B:“不怎么”+V
(6)我[不怎么]理解為什么非要使用中文標識。(CCL語料庫)
“沒怎么”在句法中只可以用在動詞的前面。如:
(7)頭天去刨時,我和葛大爺只是埋頭干活,[沒怎么]交談。(CCL語料庫)
此外,“沒怎么”在對話中可以單用:
(8)有次,馬小翠碰到我說:“老畢,你怎么啦?這些天看你都悶悶不樂的?”是的,現 在馬小翠也開始叫我老畢了。我迅速回答,說:“沒呀,沒有的事,怎么了?”
——“沒怎么。問問。”(孫禾小說集《故事不是假的》)
“怎么樣”和“怎么”一樣,可以指代兩種不同性質的量,因此它的否定形式也有兩種:“不怎么樣”和“沒怎么樣”。語料庫搜索結果顯示,“不怎么樣”有227例,“沒怎么樣”僅有8例[5]。因此我們將“不怎么樣”看作“怎么樣”的典型否定形式。我們認為,這可能與“不怎么樣”的強獨立性有關,因為它在語義上相當于一個形容詞。在句中的可用于副詞后,可自由做定語,當然也可以單用。分別見例(9)~(11)。
(9)不知道為什么,這間房子里的每一個人都有點臉紅,大概是因為這段文字實在[不怎么樣]。(CCL語料庫)
(10)所以呢,有些[不怎么樣]的劇本能找著錢,就拍了,拍完了往角落里一扔,無聲無息。(CCL語料庫)
(11)給女兒錄了幾回唐老鴨,[不怎么樣],至此,除了放像以外的錄像、定時、預選節目功能全部荒廢。(CCL語料庫)
而“沒怎么樣”除了單用以外,基本上是做句子謂語的:
(12)——路曉波你現在的心情怎么樣呢?
——[沒怎么樣]。(CCL語料庫)
(13)李阿姨那一小吼,別看他表面上[沒怎么樣],心里著實受驚不小。(CCL語料庫)
1.“沒什么”與“有什么”
我們先來看“沒什么”與其肯定形式的語義差異:
A你有什么困難?——A’你沒(有)什么困難?
B你有什么困難嗎?——B’你沒(有)什么困難嗎?
C你有什么困難!——C’你沒(有)什么困難!
D你要有什么困難就去找他。——D’你要沒(有)什么困難就不用找他了。
A和B都是中性提問,問話者沒有主觀傾向性。A’則是對“什么方面沒有困難”進行提問,屬特指問;B’問話者在提問時也有一種心理傾向,認為聽話者“可能有困難”;A’和B’受到語境的限制都比較大。C是反問兼感嘆句,表達的感情比較強烈,即“你不可能有困難”;C’在語氣上也比較強烈,表示絕對肯定,即“我肯定你沒有困難”;二者雖然形式相對,語氣上略有差別,但語義上是等值的。D和D’句中“什么”都用來緩和語氣,均可省略,兩個句子的對立就變成了“有”和“沒有”的對立,就這一點而言,否定前后的語義是對稱的。
由此可以看出“沒什么”和“有什么”在不同的句式中語義表達上的差異。A、B和A’、B’相比,后者的詢問域較小;C和C’雖然形式對立,語義卻基本等值;D和D’的語義則正好是相反的。
2.“沒(有)什么 +N”和“沒有 +N”
一些語法著作和教材曾經提出,用于疑問詞和名詞、形容詞之間的可以省略的“什么”起“緩和語氣”的作用(見呂叔湘(1984:427))。這種解釋是比較合理的,但又難免顯得籠統。我們認為,“沒什么+N”相對于“沒有+N”而言,蘊含著說話者一定程度上的“讓步”。表現在語用中,“沒什么+N”的前后常會有補充性的文字。如:
(14)想想,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都自己家里的事還忙活不完呢,哪還有閑心問這個?再說,一個兩三百人的村子,于某年某月某日死個人,多正常的事呀。[沒什么]蹊蹺可言。要說有的話,就是石頭他爹還年輕,身體還壯,怎么說沒了就沒了呢?(孫禾小說集《故事不是假的》)
(15)要說,這天的天黑以后,和其他天的天黑以后也[沒什么]區別。若是非要有的話,就是這_天__天__黑__以__后__,我__突__然__想__出__去__玩__玩_。(同上)
例(14)作者先說了“兩三百人的村子”“死個人”“沒什么蹊蹺”,后面馬上就有了補充了一個“蹊蹺”:“石頭他爹還很年輕,身體還壯”,“沒了”有點“不正常”。前后語義看似矛盾,但又是不矛盾的。“什么”的作用便在于調和前后的矛盾,起到語義“讓步”的作用;且在本句中讓步信息是明顯的:“沒什么蹊蹺”說的是“大部分的情況下沒有蹊蹺”。如果變成“沒蹊蹺”,則前后語義上的矛盾就凸顯了。例(15)“沒有什么區別”實際上也是“有一點區別”,且這“一點區別”也正是說話者所要著重表達的:“突然想出去玩玩”。前后的語義矛盾通過“沒什么”的“讓步”義得到了化解。有時候這種“讓步”可以通過一定的語境表現出來,而不需要上下文的補充:
(16)我從前街轉到中街,又從中街轉到后街,又從后街轉到前街,在最后失望的時候,竟發現了一個小目標。之所以說是小目標。是我覺得他[沒什么]錢。沒什么錢的目標,我一般都叫小目標。(同上)
(17)那天的夢,是個小夢。也就是說我只迷糊了一會兒,[沒有什么]內容,關于爸爸的。(同上)
例(16)是一個小偷的自述,根據常理,“小偷”是不可能把一個“沒有一點錢的人”當作“目標”的。由此可以得知,“沒什么錢”實際上應該是“有一點錢”,只是“錢比較少”。例(17)“我做的夢”既然有關某個人,根據常理至少是有一點內容的,“沒有內容”和“關于爸爸的”在語義上是矛盾的。“沒有什么內容”相對于“沒有內容”在“內容”上有了更多的“讓步”義。
3.“沒什么+A+的”和“沒什么”
“沒什么+A+的”和“沒什么”與上文我們所論述的“沒什么+N”具有相同的語義語用功能,都是用來表示“讓步”,如:
(18)其實我找你也[沒什么]特殊的事情,也許只是想和你隨便聊聊吧。蘇丹又說。(《小說月報》)
(19)——[沒什么],我只是難受。(CCL語料庫)
1.“不怎么 +A”
上文我們討論了“沒什么”用來表示“讓步”的含義,我們認為“不怎么”和“沒怎么”同樣是用來表達“讓步”義的形式。馬清華(1986)曾經指出,“不×A”結構是現代漢語的委婉否定式,其中“×”是一組表示程度的詞,如“太”、“夠”、“很”、等等,“怎么”也屬于此列。該文認為“不×”是一個習慣性的語法格式,在很多場合,“不×A”和“不A”的概念意義都是相同的,只是“不×A”表示帶有“委婉”的色彩。我們認為,這種委婉色彩正是通過說話者的主觀讓步得來的。我們看上文的例(5):
(5)前年10月設立的“山東平原鴿子節”并[不怎么]引人注目。(CCL語料庫)
“不怎么+A”常常用來表示主觀評價方面的“讓步”。這種讓步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種是說話者的主觀降級,將實際上較高的程度降到主觀的“不怎么”的程度;另一種是說話者的主觀升級,為了照顧聽話者的感覺或者表示對聽者的客氣,由主觀認識上“很差”的程度上升到言語中相對較高的程度。這兩種讓步都可以在實際的語境中表現出來。可見,例(5)中的“不怎么引人注目”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作兩種解釋。
2.“不怎么 +V”
“不怎么+V”中,如果V是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在語義上和“不怎么+A”是相通的,都是表示程度不高,如:
(20)在淮河村長大的孩子都知道,石頭是個傻子。說實話,我[不怎么]喜歡傻子,真的。
想想,怎么會有人喜歡傻子呢?除非他自己也是傻子。但___事__實____上____,_我__還__是__比__較__喜__歡__石__頭__的_。
說不出來味道的那種喜歡。很是奇怪。(孫禾小說集《故事不是假的》)
如果V是動作義的動詞,“不怎么V”則是指V的程度或者頻率比較低:
(21)在北美市場上,小汽車的色調、式樣每年都在變化,但它們[不怎么]影響用車者的消費行為。(CCL語料庫)
(22)不少孩子們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都一直拚命苦讀,進了大學就[不怎么]念書了。(CCL語料庫)
由此可知,“不怎么”都是用來限制程度的。且在程度的表達上,允許說話者通過主觀“讓步”來實現對程度的調整。
3.“沒怎么”單用
我們看“沒怎么”單用的例子:
(23)在后來的幾天我都悶悶不樂。有次,馬小翠碰到我說:“老畢,你怎么啦?這些天看你都悶悶不樂的?”是的,現在馬小翠也開始叫我老畢了。我迅速回答,說:“沒呀,沒有的事,怎么了?”
——“[沒怎么]。問問。”
——“你呢?你這長時間都干啥了?”((孫禾小說集《故事不是假的》)
“沒怎么”單用在交際中用來回避對方的問題,答話者不好或者不想直接回答問話者的問題時,不直接說“我不想告訴你”,而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讓步”實現委婉表達。例(23)中,“我悶悶不樂”的原因在上文有所表述,即“我”說了和“馬小翠”有關的一些話受到了舍友的挖苦。“馬小翠”問“我”為什么悶悶不樂,“我”當然是不能直說的,于是只好回避,并馬上把問題拋給了對方:“你覺得我怎么了?”或“你為什么這樣問?”馬小翠則不好回答了,本來是表示一下關心,但對方不合作,所以也不好再說什么,于是用一個“沒怎么”進行了回避。
4.“沒怎么 +V”
在語義讓步這一點上,“沒怎么V”和“不怎么V”是相通的,只不過前者常常是用來描述過去的事情:
(24)這事小墩子原先也知道,奶奶講過,她[沒怎么]在意。(CCL語料庫)
(25)沒事,_這__幾__天__我__都_[___沒____怎____么__]___出__汗_。(CCL語料庫)
1.“不怎么樣”
“不怎么樣”與肯定式相比,語義變化很明顯。“怎么樣”一般用于評價性或商榷性的提問,“不怎么樣”語義則基本是固定的,表示對事物的評價。根據文煉(1990),“不怎么樣”表達的意思是“不太好”,因此它和“不怎么+A”表達“讓步”的情況是類似的,即根據說話者的態度和立場,存在兩種“讓步”的可能性。在具體的上下文中可以得知,如例(26)為了照顧大學生的面子,將口碑從“差”的等級主觀提升到較高的等級:
(26)省直機關這幾年進了不少個大學生,口碑都[不怎么樣]。(CCL語料庫)
有時候,也可以被說話者用來回避對方的題,如例(27):
(27)——轉產的工作抓得[怎么樣]?
——[不怎么樣]。(CCL語料庫)
2.“沒怎么樣”
“沒怎么樣”常常是來否定變化的,因此在語義上和用來詢問變化的“怎么樣了”有關聯。常用在對話中,為了避免繁瑣的闡述或者回避對方的問題:
(28)——湖州這幾年[怎么樣]了?
——沒怎么樣。(CCL語料庫)
上文我們主要論述了“沒什么”、“不/沒怎么”、“不/沒怎么樣”在形式上不同于肯定式的特點及其語義上的“讓步”。我們認為,語義“讓步”本身是一種主觀小量。客觀世界只有一種量,即客觀量;而語言世界的量范疇有客觀量和主觀量的區分。人們在使用語言描述客觀世界的時候,往往會帶有對量的主觀評價,或者形成主觀大量,或者形成主觀小量(李宇明2000:111)。很多語言都是用肯定性詞語表示主觀大量,否定性詞語表示主觀小量(李善熙2003:56),我們認為,本文所論述的疑問代詞否定式是現代漢語用于表達主觀小量的手段。“什么”、“怎么”、“怎么樣”作為疑問代詞本身沒有量的大小,但被否定之后,實現為一定的“讓步”義,表達主觀小量,且量的大小和“讓步”幅度的大小應當是一致的。
交際中的“禮貌原則”指的是,“用言語進行評價,尤其是評價人的社會行為時,對壞的要說得委婉,對好的要說得充分”(沈家煊1999:126)。語言中很多不對稱的形成都源于禮貌原則。交際中,說話人有意地“縮小貶義”符合“禮貌原則”;從反面來看,“縮小褒義”也是一種必要的交際原則,在語言中表現為含蓄表達:即不要把自己說的太好。上文我們提到,“不怎么A”和“不怎么樣”都可以包含兩種不同的態度,這種現象實際上都是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在起作用。
我們在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語料庫中搜取的語料是隨機的,然而,這些語料在語體上卻表現出一致性:都存在于對話或敘述性的語體中。我們認為,這和疑問代詞否定形式的語義特點具有一致性:這些否定式都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性,又和一定的交際策略相關聯,因此用于敘述性文體中的可能性比較大。其中,“沒什么”和“不/沒怎么”在使用中的語義和上下文及具體語境有關,對交際中人物的地位沒有特殊要求。“不/沒怎么樣”的語義是固定的,常常是說話人不愿回答對方問題時采取的一種回避策略,因此要求答話者的地位不能低于問話者,否則是不禮貌的。
本文主要論述了三個疑問代詞的否定形式“沒什么”、“不/沒怎么”和“不/沒怎么樣”相對于各自的肯定形式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句法、語義差異及語用特點。句法上,否定式所受到的限制更多;語義上都表示“讓步”義,表達主觀小量。讓步和主觀小量都符合交際中的“禮貌原則”,是人們在交際中采取的委婉策略。除了本文所論述的疑問代詞“什么”、“怎么”、“怎么樣”以外,“哪兒”、“多少”等疑問代詞的否定式也都可以表達說話人的“讓步”,從而實現委婉的主觀小量:
(29)沒去[哪兒],就辦了點私事。(CCL語料庫)
(30)我沒有讀過書。確切地說,是我沒讀過[多少]書。不是我不想讀書,其實我也熱愛讀書。(陳永林小說集《我要是個女人多好》)
注釋:
[1]相關研究可以參看陳天序(2007)碩士論文的相關綜述,這里不加贅述。
[2]這兩本短篇小說集是:孫禾青春期小說《故事不是假的》,花山文藝出版社2005年9月;陳永林幽默小說《我要是個女人多好》,花山文藝出版社,2005年9月版。
[3]這幾部中篇小說是:石鐘山《一個女人的風景》;李鐵《我們的負荷》;王祥夫《奇花異草》;孫春平《亂季》;李國彬《我要羅拉》。
[4]本數字包括部分重復出現的條目。
[5]本數字包含部分重復出現的條目。
陳天序:《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善熙:《漢語主觀量的表達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2003年。
李一平:《“什么”表否定和貶斥的用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
李宇明:《現代漢語量范疇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馬清華:《現代漢語的委婉否定式》,《中國語文》1986年第6期。
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海峰、王鐵利:《自然口語中“什么”的話語分析》,《漢語學習》2003年第4期。
文煉:《語言單位的對立與不對稱現象》,《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4期。
張國憲:《語言單位的有標記和無標記現象》,《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