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
(武漢理工大學物流工程學院 武漢 430063)
敏捷作為一種思想理念和戰略被拓展到與經營管理有關領域,因而產生了敏捷組織、敏捷物流和敏捷供應鏈等概念.敏捷性的研究起源于1991年,美國的里海大學和一些大公司組成聯合小組,提交了《二十一世紀制造業的發展戰略》的報告,通過動態靈活的虛擬組織機構(virtual organization)或者動態聯盟、先進的柔性生產技術和高素質的人員進行全方位的集成,使企業能從容應付快速變化和不可預測市場需求,擴大競爭優勢,以獲得長期的經濟效益,從而提出了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的概念[1].
國內外的已有研究成果中,雖然對敏捷物流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但沒有針對“敏捷物流系統構建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近年來,關于敏捷物流系統構建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1)系統建模方法 國際上非盈利組織一供應鏈管理委員會(supply chain council,SCC)提出的SCOR參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是一個目前公認的比較成熟的供應鏈建模方法體系[2].SCOR模型是一個過程的參考模型,由原料、制造、儲運和計劃四個部分組成.第一層是過程層,可以在此定義運行模型的范圍和內容;第二層是過程配置層,用約19個基本的“過程類”來配置不同的供應鏈;第三層是過程單元層,企業可以在此“微調”其運作策略;第四層不屬于SCOR,但企業可以在此改善一些特定的供應鏈管理實踐方式.該模型雖然較為明確地描述了構成供應鏈相鄰節點企業之間的關聯關系,然而,因其僅采用面向過程的方法,尚缺乏面向對象的方法研究,且沒有突出強調敏捷性.
華中科技大學的馬士華教授等人提出了擴展企業的“X”模型[3].模型蘊含了集成化的供應鏈管理思想,應用系統工程的方法把企業的供應、生產、分銷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國際上B.Kadar等人提出的分布式制造系統結構、U.Rembold等人提出的敏捷企業模型等,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2)合作伙伴選擇 敏捷物流系統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建立虛擬企業聯盟,發掘每個聯盟企業的核心業務優勢,共同承擔新產品研發、制造的風險,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建立戰略性的合作伙伴關系是敏捷物流系統的重點,合作伙伴的選擇是建立伙伴關系的核心.綜合現有文獻的研究成果,一套完整的敏捷物流系統伙伴選擇評價體系,除了包括傳統的質量、價格、時間、服務等特點外,還必須考查合作伙伴的敏捷性、精益性、企業柔性、誠信度、環境指標等幾個方面[4].
3)敏捷供應鏈技術 信息是實施敏捷物流系統強有力的支撐,支撐敏捷物流系統的技術包括:制造技術、數控技術、CAD/CAM技術、快速原型技術、虛擬制造技術及其企業內部的各類MPR,MRPII,ERP系統,通過Interact,Intranet,Extra.net技術進行有機集成.
4)敏捷供應鏈運營績效 總體而言,關注敏捷供應鏈績效評估的文獻不是很多,原因主要是:評估敏捷供應鏈績效比較困難,供應鏈績效的某些方面難以量化,致使難以建立共同的績效標準,敏捷供應鏈的差異使得建立可供比較的標準十分困難.
敏捷供應鏈必須根據市場和客戶的需求變化,進行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即敏捷供應鏈采用按單設計、生產和銷售模式.這種模式要求為其服務的敏捷物流系統要達到以下要求.
1)完全滿足最終客戶的需求 敏捷供應鏈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滿足最終客戶快速變化的、多樣化的產品或服務需求,這也成為供應鏈對敏捷物流系統的最主要要求.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敏捷供應鏈中生產和服務的設計、產品制造、產品銷售都可以較為便利地經由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了解到客戶的現實和潛在需求,并能夠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電子商務等技術與管理手段,達到客戶的要求.物流活動作為實現和滿足客戶需求必須的一個環節,直接影響著客戶對整個物流系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感受,從而影響著整個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2)敏捷響應 敏捷供應鏈達到完全滿足最終用戶的需求還需要盡量短的訂貨提前期,即對客戶的需要做出準確地反應并能夠及時地滿足客戶的需要.物流作為供應鏈中實物的交付環節,其交付的速度、響應客戶變化的能力,就成為影響供應鏈敏捷性的關鍵.因此,供應鏈要求敏捷物流具有敏捷的響應能力.
3)高效率、低成本 物流成本是由支持物流過程的活動所造成的花費.敏捷物流系統能夠快速響應敏捷供應鏈的需求是主要的,但也應該考慮物流成本問題.敏捷物流系統的主要目標是減少物流活動的總成本,直至減少供應鏈的總成本.物流系統中存在著許多背反關系,速度除了與客戶需求的時間相關外,還與物流運作成本、效率密切相關,同時,如果不能對客戶需求在時間基礎上進行準確定位或者合理規劃,一味強調物流的快速化可能在供應鏈付出較大成本后并不能真正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因此,敏捷物流系統需要在成本、效率間進行綜合平衡.
4)可重構、可重用和可擴充性 由于敏捷供應鏈具有可重構、可重用和可擴充性,當敏捷供應鏈根據環境和需求的要求進行重構時,為其提供服務的物流系統也必須根據重構了的敏捷供應鏈的要求,進行快速的重構;當敏捷供應鏈根據環境和需求的要求進行重用時,為其提供服務的物流系統也可以通過重用達到提高質量和速度的同時降低成本的目標.當敏捷供應鏈根據環境和需求的要求進行時間、空間和能力的擴充時,物流系統也必須根據敏捷供應鏈的要求進行時間、空間和能力的擴充.
1)生產主導型 生產主導型敏捷物流系統是高度集成的,信息在采購、倉儲、制造、運輸、市場研究、財務、銷售等部門之間連續地流動,而且還要在制造企業與其供應廠家之間連續流動.
生產主導型敏捷物流系統的運作流程為:供應商通過核心企業敏捷物流組織的計劃與規劃,利用敏捷物流系統的信息平臺,通過自己的敏捷配送體系或整合第三方物流方式將原材料/半成品送達到制造商,經過核心企業的生產/制造過程后,再由核心企業通過自己的敏捷配送體系或整合第三方物流方式將產成品配送給分銷商,再由分銷商將產品對客戶進行銷售.其運作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生產主導型敏捷物流系統運作模式
此模式中,制造商是敏捷供應鏈中物流業務活動的實際組織者和管理者,而零售終端出于職能分工的要求,將物流職能逐步剝離,由以制造商為核心的物流供應鏈來承擔相關物流活動.這種組織模式要求核心企業的敏捷物流能力非常強大,或者要求整合第三方物流后,整個體系的敏捷物流能力非常強大,這樣才能顯現該組織模式的優勢.
作為美國汽車工業的巨擘之一,戴姆勒-克萊斯勒擁有一條龐大的供應鏈,它需要管理位于全球37個國家的104家工廠、200個國家的14 000個供應商和13 000個銷售網點.如何讓整條供應鏈變得大而不僵、活而不亂,是決定克萊斯勒公司能否具有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克萊斯勒公司通過一系列舉措來實施其敏捷物流運作,保證了整條供應鏈的敏捷性[5].
2)服務主導型 為了追求低成本和迅速響應客戶需求,在供應鏈中占據主導性優勢的行業服務提供商,越來越多地憑借自己的核心企業地位,圍繞自身產品線的特點,對傳統模式進行變革,通過構建敏捷化的物流系統來贏得競爭優勢,這即為服務主導型的敏捷物流系統組織模式.
以交易中心的物流體系是典型的服務主導型敏捷物流系統.該模式的運作流程為:交易客戶通過核心交易市場的敏捷物流體系或第三方物流將交易貨物送達到核心企業,到交易日期再進行交易.在貨物交易之前主要通過租用核心企業的倉庫(或指定的第三方倉庫)存放貨物,或者以質押的方式將貨物存放在核心企業倉庫內.核心企業體現的是交易中心的中介作用.其運作模式如圖2所示.
在該組織模式中,核心企業是整個敏捷物流系統中物流業務活動的實際組織者和管理者,而供應商或客戶終端則可以通過核心企業的敏捷物流系統,實現高質量敏捷物流的運作.

圖2 服務主導型敏捷物流系統運作模式
3 區域物流聯盟型 以大型專業物流公司作為核心企業,眾多中小物流企業簽訂委托代理契約,形成相互信任、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集約化物流伙伴關系,這即為區域物流聯盟型敏捷物流系統運作模式.
區域物流聯盟型敏捷物流系統的運作流程為:發貨客戶的貨物在區域物流聯盟的服務下,通過有效傳遞服務,最終將貨物送達給收貨客戶.在該模式中,核心企業的信息系統處理能力是實施敏捷物流系統的關鍵.其運作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區域物流聯盟型敏捷物流運作模式
由于核心企業與其他成員企業之間在營銷業務上不存在直接的利益沖突,而且更多的是一種支持與被支持的業務關系,因此作為核心企業往往能夠憑借其在物流業務方面的強大優勢,吸引和促使各成員企業與其共享各類物流業務信息,快速響應客戶需要、節約物流成本.
針對敏捷物流運作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基于敏捷物流系統成功運行的模式,從物流時間、物流柔性和物流個性化的角度分別提出了實現敏捷物流系統的策略,分別為快速反應策略(QR)、延遲策略和有效客戶反應策略(ECR).
1)快速反應策略 作為一種競爭策略,QR最初出現于美國的紡織與服裝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成為制造業普遍應用的策略模式,并在食品、汽車等行業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敏捷物流中應用QR策略,應該從敏捷供應鏈的整體角度予以考慮.事實上,QR策略的應用是以整個供應鏈為基礎,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以信息技術、柔性制造、協作規劃為手段,目的是提升供應鏈的效率,從而滿足消費者需求.
QR的實現主要依靠的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子數據交換(EDI)、條形碼和帶有極光掃描儀的電子銷售點系統等技術的使用.從根本上說,QR背后所隱含的意義是需求信息的獲取,盡量實時并且貼近客戶.
2)延遲策略 在供應鏈中,將產品的生產過程分為通用化階段與差異化階段,制造企業事先只生產中間產品或可模塊化的部件,盡可能延遲產品差異化的業務,待最終用戶對產品的外觀、功能與數量等具體要求確定后再完成產品的差異化業務.
延遲實現了大規模生產和定制化生產的有機相結合.大規模生產能夠帶來規模經濟,而定制化能夠獲得范圍經濟,在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的同時,提高快速響應能力.當接到客戶訂單時,企業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產品的差異化過程與交付過程,從而縮短產品的交貨提前期,并提高供應鏈運作的敏捷性.
3)有效客戶反應策略 ECR策略是1992年從美國的食品雜貨業發展起來的一種供應鏈管理策略.它是一種通過制造商、批發商和零售商各自經濟活動的整合,以最低的成本,最快、最好地實現消費者需求的流通模式.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的食品雜貨業面臨著與紡織和服裝行業相似的挑戰,其增長速度緩慢.為提高競爭能力,美國食品雜貨業采用了一種稱為有效客戶響應的策略.幾乎同時,歐洲食品雜貨業為解決類似問題也采用ECR策略,并且建立了歐洲ECR委員會以協調各國在實施ECR過程中的技術、標準等問題.
實施有效客戶反應策略要以消費者為中心,以數據為基礎,注重與業務伙伴有效協作和整體系統推進.ECR策略有助于構建敏捷物流系統,實現高效反應能力.
敏捷物流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運營過程呈現出較強的動態性,并涉及各合作企業間大量的信息、資源、組織、利益關系的協調問題.敏捷物流系統所指向的快速、準確、及時、可靠性要求,是當今企業經營成功的關鍵要素.在客戶需求成為所有企業和供應鏈關注焦點的情況下,敏捷物流系統對于敏捷供應鏈的運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成功構建并運行敏捷物流系統,對于敏捷供應鏈的設計、管理者,對于希望成為敏捷供應鏈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都是十分重要的.
[1]Kotle P,Jain D C.Marketing moves:a new approach to profits,growth and renewal[M].Harvard: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2.
[2]Supply Chain Council.The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SCOR )Model[EB/OL].http://www.supply-chain.org/f/SCOR-Overview-Web.pdf
[3]韓 堅,吳 澄,范玉順.供應鏈建模與管理的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J].計算機集成制造,1998(8):21-24.
[4]張曉潔,郎茂祥,彭永昭,王清校.敏捷供應鏈中合作伙伴選擇方法研究[J].物流技術,2010(6):49-51.
[5]蔣貴川,范玉順,吳 澄.動態聯盟與企業敏捷性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2):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