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巧云,施 涌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昆明650092;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昆明650233)
緬甸與中國毗鄰,兩國的共同邊界綿延2,171公里。自古以來,兩國人民就組成商隊,跋山涉水,進行貿易活動。緬甸華人目前約有250萬,華人以祖籍福建(閩)人最多,云南(滇)次之,廣東(粵)第三。閩粵人主要聚居在首都仰光和俗稱下緬甸的中南部,上緬甸的北部(緬北)曼德勒等地則以滇籍為主。因中緬邊貿的需要,緬北地區對華文教育(主要是漢語教育)需求較為迫切,在地方政府的許可下,各類華文學校(以下簡稱“華?!?紛紛開辦,不少緬甸人也將自己的子女送到華校學習。相比而言,“下緬甸”仰光地區華文教育的發展較為緩慢,至今只有少數幾所華校,但是他們依然頑強生存,尋找發展空間。緬北還有一類果敢文學校,緬甸果敢族是明代漢人后裔,果敢文字與漢文字相同,區別是果敢文字的發音近似云南方言。這些學校作為教授少數民族語言的學校得到緬甸政府的許可,果敢文教育始終沒有中斷。目前這類學校約有十幾所,且都頗具規模,在校生都在千人左右,有的還辦初中和高中。緬北地區,交通不便,地處偏僻,與緬甸政治中心相隔太遠,整個社會基本上都通用漢語(云南話),非但華人社會,就連非華人社會也會一些基本的漢語,但漢語僅限于日常交流,語言不規范,更談不上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繼承。2010年2-3月間,作者在緬北地區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實地調查,目的在于了解緬北地區華文教育存在的問題。調查地點:曼德勒福慶學校,臘戌果文學校,東枝東華學校。調查對象:2009級云南師范大學華文學院緬甸曼德勒、臘戌、東枝三地華校華文教師漢語文學教育??瓢鄬W員,調查方式:問卷、訪談調查。訪談調查127人,問卷調查122人,回收有效問卷97份,回收率為79.5%。
緬北地區教授華文課程的教師多為女性,占74%。教師的學歷普遍是中專(高中),比例達到48%,而達到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僅占5%。在參與調查的教師中,75%的教師沒有參加過專門的華文教育專業培訓,能夠參加培訓的教師也主要是通過函授教育進行,占25%。教師所屬學校94%為私立學校,并且有49%的學校位于非華裔聚集地。
當地學生日常使用的語言以漢語居多,但是他們的漢語水平卻一般,36%的學生只會少量詞匯,相當一部分學生聽得懂說不出,此外還有4%學生是零起點,有26%的學生聽說較好且認識漢字,只有42%的學生日常使用語言為漢語。華文教師一人擔任多個班級的華文教學工作,42%的教師帶兩個班級,還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帶3個甚至4個班級。每個班級學生人數不是很多,基本控制在35人以下。
27%的華文教師認為華文課程在當地中小學教學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認為不重要和很不重要的分別占到17%與22%,可見在大部分華文教師心中,華文課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教師覺得學生和家長也持同樣意見,51%教師認為學生和家長也十分看重華文課程的學習。但是教師認為目前學校和教育部門對華文課程的態度卻是很不重視的,只有11%的教師認為教育和教學管理部門重視華文課程。另外在關于影響華文教學的因素開放式問題中,教師們普遍認為目前的華文教學存在以下問題:資金不足、師資不足、辦學條件差、教材陳舊、教具缺乏、時間不足。
華文教師認為華文教育困難是因為缺乏先進教學理論與方法指導,98%的華文教師沒有華文教學大綱。另外只有72%教師接觸過兩種華文教材,教師能夠使用的教材很有限。有46%的學校只安排2個課時進行華文教學,課時安排不夠,能夠安排4個課時和6個課時的學校則很少。華文教師認為華文教學的重點應為聽說課和寫作課,識字寫字課和閱讀課則次之。68%的教師覺得華文語言教學中最難的教學內容是語法。
華文教學中語音教學受學生第一語言影響的程度呈現兩個極端,35%教師覺得很大而38%教師認為很小。大部分教師覺得詞匯教學受學生第一語言影響一般,而語法教學受學生第一語言影響的程度則很大。在寫作教學中,第一語言寫作對第二語言寫作的影響一般。聲調在口語教學中是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影響最大的內容。
68%的華文教師在進行華文教學時,大都采用漢語,盡量營造語言學習的環境氛圍。教師多采用講授法開展教學,比例占到調查教師的46%,有18%教師能夠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關于學生獲得漢語能力的認識方面,41%的華文教師在華文教學中都十分重視學生是否能夠綜合運用漢語的能力,他們認為最難培養的漢語能力就是寫作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師們認為應從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綜合能力方面評價學生的漢語能力。
大部分教師與家長對華文課程的學習非常重視,有11%的教師認為教育和教學管理部門重視華文課程。緬甸華文教育沒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大都以補習班的形式存在,缺乏法律和政策的保障。大部分華校所需的辦學經費,大都由當地華人華僑和華僑社團資助。華僑社團的資金支持畢竟有限,辦學資金來源的有限性直接導致了學校教學設施無法滿足教學需求,很多華校的教學硬件一用就是很長時間,而新的教學設備、書籍等大部分都依靠華人社會、中國大使館的捐贈。由于華校沒有納入緬甸國民教育體系,不能同當地國民教育接軌,學生在華校取得的成績和學歷得不到承認,出于對現實和將來的考慮,很多華校高年級學生都選擇轉學或退學,從而造成華校學生的大量流失。另外,緬甸華校不是全日制授課,上課時間一般在緬校上午上課之前和下午放學之后這兩個時段。只是在緬甸學校暑假期間(3-5月),才實行全日制上課。在與華文教師的日常交談中,發現他們對自己的未來非常焦慮,一方面出于對華文教育的熱愛,一方面又是生活的壓力和華文教師地位的低下。非常希望中國政府與緬甸政府加強協商與合作,早日使緬甸政府承認華文教育的合法地位,從根本上解決華文教育發展的桎梏。
緬北地區教授華文課程的師資力量十分薄弱,教師的學歷普遍是中專(高中),缺乏高等學歷。75%的教師沒有參加過專門的華文教育專業培訓,能夠參加培訓的教師也主要是通過函授教育進行,并且教師負責的教學班級較多。緬甸高校華文教育師資力量十分薄弱。在一百多所高校中,只有兩所外國語大學開設漢語課。雖然近年來中小學華文教師人數增長較快,但因開設的班級增多,學生人數增加較快,華文教師數量依然嚴重不足。緬北地區中小學華文教師多為當地華校畢業的初、高中畢業生,漢語聽說讀寫能力普遍較低。方言比較重,大部分是云南方言,與普通話相比,最難教的就是語音和語法。再加上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發音不準,語法不規范,15%教師覺得華文教學中最難的教學內容是語音,68%的教師覺得華文教學中最難的教學內容是語法,只有8%的教師覺得華文教學中最難的教學內容是詞匯,他們認為最好學的是漢字。當然相對于緬語和英語,漢字是表意文字,即使不會讀,也能知道它的意思,難度會相應小一些。
絕大部分教師由于沒有受過系統的師范教育,教學基礎比較薄弱,對教學的技能、教學的方法、學生的心理等等諸多教育問題理解不夠深刻,教學方法單一,完全憑自己的想法進行教學,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部分教師都是一邊教書,一邊在從事其他職業,華校的工作僅僅是其工作的一部分而已,教師并不能也不會將全部精力放在華文教育上。華校的領導大部分都是兼職,或者是一些年老體弱者,投身華文教育主要是出于對華語的熱愛和生生不息的血脈之情。
緬北地區華校使用的漢語教材多為臺灣、大陸所編教材,其中包括中國的中小學漢語(語文)教材。即便如此,也只有72%教師接觸過兩種華文教材,漢語教材嚴重匱乏。簡體字與繁體字共存,教學沒有統一的標準,嚴重制約了當地華文教育的發展。現在國際上使用的都是漢語拼音字母,臺灣教材仍然用的是注音字母。大陸、臺灣教材最大的特點是“本土化”不夠,特別是地理和歷史,跟緬甸國內的情況嚴重脫節。另外,很多教材都是運到緬甸境內翻印的,裝幀、印刷比較粗糙。
緬北地區云南籍僑民比較多,成片聚居,地緣上又與中國接壤。中緬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漢語成為非常實用的語言,不僅是華人,即使是非華人也懂一些簡單的漢語。因此,緬北地區的華人華僑子弟對漢語的學習沒有年齡斷層。緬北地區有比較好的漢語學習環境,漢語教育是以母語教育為主,漢語基礎比較好。但目前使用的漢語教材,大多是初級教材和口語教材,為零起點學習者編寫的。中高級教材十分缺乏,這對于有一定華文環境家庭的海外華裔子女、甚至其第一語言就是漢語的華裔子女缺乏吸引力。華文學校的教師和學生聽說問題都不大。66%華文教師認為最難培養的中文能力是寫作能力。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華文教育還是從起始階段開始,華文教材都是從最簡單的日常用語開始。例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從哪里來?你家有幾口人?等等,基本上不涉及華語教育的篇章教學。
另外,調查問卷中有一項“您最看重的是哪項中文能力?25%是口語能力;7%是閱讀能力;27%是寫作能力;41%是綜合能力。其實寫作能力也需要有很強的綜合能力,不是識字寫字教學,簡單的句段教學就能解決的。培養華語能力的主要途徑是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華文材料,在大量的實踐中掌握漢語的規律。華文教材的嚴重匱乏,使緬甸華文教育舉步維艱。我在東枝東華學校參加了一個華文圖書室開館儀式,看到的大部分是中國中小學圖書室淘汰的書,其中一套《十萬個為什么》,扉頁上還印著毛主席語錄。這樣的書籍,與現代青少年思想、觀念合拍嗎?
根據調查發現,華文教師多采用講授法開展教學,比例占到調查教師的46%,有24%的教師會有選擇的運用談話法和練習法,只有18%教師能夠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特別是高段的漢語教學,仍然是重復低段教學的方式,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教學效果差。緬北地區的華文教育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成體系的,但都是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華文教育這幾年停滯不前,沒有明顯的進步,與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不大有很大關系。由于受到資金等方面的限制,在華文學校中有現代教育設備的不多,更不要說是一個班的配備。有的學校只有一套,還是華僑或者中國大使館、中國僑辦捐贈的,教師很少采用或者不會采用多媒體的進行教學手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緬北地區的學生雖說有一定的漢語基礎,由于缺乏相應的社會環境,學生對基本的漢語也缺乏語感,對漢語基礎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創造練習漢語的語境就成了教師首要的任務。緬北地區華裔子弟是華校的主要教學對象,大都具有良好的家庭語言環境,家庭經濟條件相對比較好。他們思維活躍,但對漢語興趣不大,因此,調動學生學習華文的積極性也是華文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能力。
在緬北地區,漢語既可以作為母語也可以作為第二語言。按母語來進行教學,華文教育的水準并未體現,實際上社會重視的是緬語和英語,很多全日制華校實行的是雙語或三語教學,除教授漢語課程以漢語為媒介,其他大部分課程同時也以緬語或其他語言為媒介。有的孩子的第一語言并不是漢語,通過調查發現有36%的學生只會少量漢語詞匯,相當一部分學生聽得懂漢語卻說不出,此外還有4%學生是零起點,有26%的學生聽說較好且認識漢字,只有42%的學生的日常使用語言為漢語。因此漢語教學就從第一語言教學轉變為第二語言教學。漢語作為母語教學和第二語言教學并存,這無疑為教學增添了負擔,對教師的要求也就更高。
由于緬北地區漢語作為母語教學與第二語言教學同時存在,母語教學內容是知識、文化教育;第二語言的教學,教學媒介語為緬語或其他語言,教學內容是語言、文化。因此緬北華文教師除了學習科學先進的漢語教學模式,增加漢語語法訓練,注重用漢語文化去熏陶學生外,還要掌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緬北地區的師資匱乏在更深層次上表現為教師對先進的漢語教學理論、方法等的缺乏。母語教學的理論和教學方法與第二語言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是不一樣的。部分教師對母語教學都是一知半解,更不要說是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從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大致推測,緬北地區漢語教師的綜合素質普遍不高,而掌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漢語教師,更是少數。
近年來,緬甸在調整華文教育政策,不同程度地放松對華文教育的限制。在緬甸實行對外開放10周年之際,中文報紙《緬甸華報》在仰光出版發行,這是30多年來緬甸首次出版發行中文報紙。作為緬甸權力核心的“戰略研究中心”向華人提出:“你們要有思想準備,要是把‘華僑中學’交還給你們,你們要做什么?”隨著華文教育納入國家教育體系步伐的加快,傳統華文教育即華僑教育日漸衰落,華文教育必須考慮在這種體制中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緬北地區除了考慮工具性需要和生存發展的技能外,還應該在明確與凸顯海外華人自身文化的特質時,強調做好全球人,強調不同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之間的發展與協調,強調作為緬甸的國民在參與世界現代化、全球化的過程中,與緬甸國家的發展尋求平衡。
黃耀東:《東南亞華文教育現狀和出路》,《東南亞縱橫》2010年第1期。
華霄穎:《海外華文教育師資的地區特點及培訓模式初探》,《華文教育》2006年第3期。
廖新玲:《東南亞華文教育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八桂僑刊》2009年第1期,54-59頁。
王煥芝:《東南亞華文教育的特點》,《上海致公》2007年第1期。
吳應輝、楊葉華:《緬甸漢語教育調查報告》,《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95-99頁。
楊剛:《東盟漢語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基金項目》,《中國教育與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
禹志云:《對泰北華文教育的思考和建議》,《華文教育》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