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治軍,王志揚,張 倩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又名外傷性硬膜下水瘤,發生率大約為顱腦損傷的1%,約占外傷性顱內血腫的10%[1]。2003 年6 月~2010 年12 月本院共收治TSE 患者38 例,治療效果滿意,現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 例中,男30 例,女8 例,年齡3 個月~79 歲,平均46.2 歲。38 例均有頭部外傷史,其中車禍傷17 例,摔傷9 例,打擊傷7 例,墜落傷5 例。入院時有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36 例,嘔吐15 例,意識障礙8 例,偏癱5 例,語言障礙3 例,癲癇發作2 例,不同程度精神癥狀5 例。
1.2 影像學檢查 均行CT 檢查,CT 掃描表現為單側或雙側顱內骨板側低密度影,呈弧形或新月形,CT值7 Hu 左右,積液的密度比腦組織低,與腦脊液相似。17 例表現為微高于腦室密度的低密度影,CT 值為7 ~28 Hu。有4 例發展為硬膜下血腫,可能系再出血所致,其CT 值升高。外傷距發現積液時間:<3 d 7 例,3 d ~3 周26 例,>3 周5 例。積液均位于幕上,其中單側28 例,雙側10 例,以額、顳部多見,額頂區及顳頂區次之。積液量20 ~200 mL,其中<60 mL 18 例,60 ~100 mL 14 例,>100 mL 6 例。
1.3 治療方法 在外傷急性期均應用脫水、對癥治療,行CT 動態觀察,一旦出現TSE 積液特征,立即停用脫水劑,加強神經營養及擴張腦血管、改善腦微循環的藥物,配合高壓氧治療。當癥狀加重,CT 示積液量增多時行手術治療。本組行鉆孔外引流12 例,顱腦損傷術后顱骨缺損合并TSE 行靜脈留置針穿刺持續外引流并加壓包扎3 例,前囟穿刺硬膜下置管持續外引流3 例,硬膜下腔-腹腔分流術4 例。
本組16 例經保守治療臨床癥狀消失,復查CT示積液消失11 例,明顯減少5 例。22 例癥狀加重,其中4 例傷后1 ~3 個月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均經手術及穿刺治療痊愈。隨訪6 ~12 個月,CT 檢查積液均未增加或復發。
TSE 的形成機理眾說不一,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2]:①目前多認為系顱腦損傷時,腦表面的蛛網膜破裂,形成一個單向活瓣,使腦脊液進入硬膜下腔而不能回流,逐漸形成張力性液體滯留;②顱腦損傷破壞血腦屏障,血漿成分滲出形成積液聚集于硬膜下腔;同時使積液內蛋白含量增高,滲透壓亦升高,將周圍腦組織和蛛網膜下腔的水分滲入積液內,積液不斷增大;③顱腦損傷時因外傷瞬間產生的顱內各腔的壓力平衡失調,導致蛛網膜破裂,腦脊液向低壓區聚集,形成硬膜下積液。
國內學者對TSE 進行了分型,劉玉光等將TSE分為4 種類型[3]:消退型、穩定型、進展型、演變型,以上分型對是否采取手術治療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對于CT 動態觀察積液不斷減少,臨床癥狀好轉,屬于消退型TSE 者,無需手術治療;對于CT 動態觀察積液不增加,屬于穩定型TSE 者,若腦受壓或臨床癥狀明顯者應手術治療,否則非手術治療;對于CT 動態觀察發現積液增加或TSE 轉變為慢性硬膜下血腫,且有腦受壓和相應的臨床癥狀,屬于進展型或演變型TSE 者,需手術治療。本組38 例中消退型13 例,穩定型9 例,進展型12 例,演變型4 例。根據分型我們對16 例TSE 病人進行了保守治療,22 例TSE 病人進行了手術治療,均痊愈出院,TSE 分型對指導治療非常實用和方便,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TSE 的手術方式選擇:大多采用顱骨鉆孔引流術;對于體外引流后雖然臨床癥狀改善,但積液未減少或拔引流管后積液又增加或臨床癥狀又加重者,可考慮積液腔-腹腔分流術,本組4 例先后兩次鉆孔引流均不能解決積液,最后采取硬膜下腔-腹腔分流術治愈;對于多房性積液的病人,需要開顱切除包膜;對于前囟未閉的患兒采用普通靜脈留置針,經皮前囟側角穿刺持續引流;對于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術后顱骨缺損合并TSE 采用靜脈留置針穿刺持續外引流。本組手術治療的22 例中行顱骨鉆孔引流12 例,硬膜下腔-腹腔分流術4 例,靜脈留置針穿刺持續外引流6 例,效果滿意。靜脈留置針穿刺持續外引流具有以下優點:①無創面,拔管后恢復快,無瘢痕。②密閉性好,易于固定。③留置針進入硬膜下腔時即可退針芯,不易傷及腦組織;專用透明敷貼可覆蓋整個留置針,不易脫管、不易感染、方便觀察穿刺部位。④操作簡便易行,免去局麻,直接穿刺,不必更換針頭。⑤留置針可保留5 ~7 d ,可避免反復穿刺抽液,減少了顱內感染機會。
部分TSE 可轉化為慢性硬膜下血腫[4,5],考慮其形成原因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硬膜下長期積液形成包膜并且積液逐漸增多,導致橋靜脈斷裂或包膜壁出血,并且積液中纖維蛋白溶解亢進,出現凝血功能障礙,使出血不止形成血腫;頭部的再次受傷,在TSE 附近的橋靜脈撕裂出血形成血腫;顱骨缺損合并TSE 若應用活血化瘀藥物,頭部輕微受傷可引起腦表面血管出血形成血腫。本組38 例有4 例傷后1~3 個月出現硬膜下血腫,行鉆孔引流術后治愈。保守治療者自發病起1 個月內每周復查CT,1 個月后每2 ~3 周復查CT;對積液未完全消退的出院患者,應告知其仍有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可能,每月復查CT,既能及時了解積液的發展情況,又能及早發現TSE 轉化為慢性硬膜下血腫者,及時手術干預。
[1]王忠誠.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48-450.
[2]李谷,陳景森,徐錦芳,等.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臨床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6,6(6):370-371.
[3]劉玉光,賈濤,劉猛,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分型與臨床特點[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10):763-765.
[4]鄧鋒華,曾波,曾曉華,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演變成慢性硬膜下血腫19 例分析[J]. 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0,4(1):245-246.
[5]艾文兵,陶勝忠,陳堅,等.演變型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05,7(3):35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