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麗珍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是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農村體育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體育的發展,因此,加強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研究,對于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為我國大多農村體育產品在內容和性質上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因此這部分體育產品可以納入公共產品范疇,換言之,體育公共產品是農村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絕對主體。根據公共產品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體育公共產品的定義:大多由政府提供的,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對社會產品正外部效應的,具有公共屬性的體育物質條件和服務的總和。
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范圍主要包括:農村體育科研、農村體育設施和場館、農村學校體育、農村名族民間體育傳承保護、體育健身咨詢與指導等。因體育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等,導致私人部門不愿意提供或私人提供的低效率,而只能有政府等公共部門來提供。同樣根據公共產品屬性分類,我們可以將體育公共產品分為純體育公共產品和體育俱樂部產品兩類。
(1)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城鄉差距過大。根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辦公室提供的數據,全國共有各類體育場地850080個,其中分布在鄉 (鎮)村的體育場地僅有66446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7.82%,與我國廣大的農村人口比例不相適應。近幾年來雖然這個比例有所擴大,但是總體來說發展滯后。
(2)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地域不平衡。農村公共產品很大一部分由地方政府供給,但是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部平衡等原因,各地對體育事業的投入和重視程度不盡相同。我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呈現出嚴重的地域不平衡,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狀況要明顯優于經濟不發達地區。
(1)由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自身特征所決定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作為公共產品的一種,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導致在供給中存在重要的“搭便車”現象,投資的成本無法通過收費等手段得到補給,導致私人部門不愿意提供或私人提供的低效率,僅靠政府供給而不依靠社會力量,是很難滿足中國廣大農村的體育產品的需求。
(2)城鄉二元體制的弊病在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上也有所體現。城鄉有別的差異性體育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和基本制度,是造成城鄉體育公共產品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城市所需體育公共產品由政府提供,所需資金是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的,供給力度和效率明顯高于農村,因為農村所需體育公共產品主要依靠農村基層政府提供,基層政府財力有限,這部分資金壓力轉移到農村居民身上,大部分依靠農村居民自身通過資金籌措來實現供給,是導致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嚴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基層政府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資金來源單一。在稅費改革以前,在稅費改革前,基層政府既可以通過稅費獲取制度內收入,還可以通過稅費之外的提留、統籌以及各種罰沒獲得制度外收入,且制度外收入正是基層政府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主要資金來源。相對而言,改革前政府更有能力提供農村公共產品。在取消農業稅后,上級政府對地方政府因制度變更而造成的制度性減收進行了等量的轉移支付補償,這部分補償遠遠不能夠滿足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資金。這種制度改變了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切斷了其獲得制度外收入的來源,導致各種公共產品的供給陷入困境,農村體育公共物品的提供更加困難。
(1)建立城鄉一體化均衡的供給制度。首先要提高供給主體的重心。將各層級供給主體之間的事權和財權相分離,確立“高層政府供給,基層政府管理,高層政府監督”的格局。由中央和省市級政府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基層政府負責管理,對本地區的資金進行分配,并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可像上級政府申請追加供給,同時基層政府接受高層政府的監督和指導。在現實操作中,對于農村體育公共設施的基礎建設應該由該地區的省一級政府承擔,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基礎較差或欠賬較多的地區,建議所有費用改由省一級政府集中供給,打好農村體育發展的基礎好再把事權交由基礎政府。其次,努力縮小體育公共產品的地域差距,將重點放在基礎薄弱的地區和貧困地區。再次,平衡競技體育供給與基礎體育供給的關系,保證競技體育發展的同時不要偏廢基礎體育的發展。
(2)出臺多元參與的優惠政策。各級政府可以通過宣傳、提供補貼、獎勵、承包、直接委托以及各種優惠政策等多種方式,鼓勵,吸引政府以外的其他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并積極加以引導、幫助和支持,逐漸形成一種有效的參與機制。實現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關鍵是要處理解決好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產權問題,對由其他組織和個人提供的公共產品,要保證其對公共產品具有明晰的產權,只有產權將界定明晰,并得到合法的保護,才能實現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多元供給。
(3)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必須要有法律的保障。無論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的供給制度還是出臺多元的參與優惠政策,所有這些的實現都需要有法律保障,才能推動,解決我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特別是在我國,由于農民是一個龐大的弱勢群體,只有通過法律的規定,使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相關制度法律化、規范化,才能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就目前而言。一方面要加快修改不適應新形勢的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還要細化、完善并制定新的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加快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化、法制化的步伐。
[1]林萬龍.中國農村社區公共產品供給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36.
[2]趙艷芹.論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農業經濟,2006,(5):43-43.
[3]曾福生.李燕凌,匡遠配.農村公共產品供求均衡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