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粵
(廣東醫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隨著數字教育技術、互聯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如微博、博客、網絡論壇、手機短信等新媒體出現在人們生活。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方式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媒體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政治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機遇,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
新媒體技術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載體,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自由傳播、現實世界虛擬化、輿論導向的偏頗等一系列問題客觀存在,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很大的影響。新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 ,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1)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優勢。新媒體是一個具有海量信息的傳播平臺,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想要的信息,而不受時空的限制。新媒體技術信息量大、資源豐富、傳輸便捷、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等優勢,極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間。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微博等新媒體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時間獲取所需的知識和信息,極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效率。新媒體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新媒體豐富的共享信息資源和豐富多彩的信息表現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體,以聲音、文字、圖像生動地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達給受教育者,使教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直觀的情境中升華思想 ,在圖文并茂、聲情融匯的語境中感知教育信息,可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動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間。
在新媒體提供的虛擬空間中,減少了來自其他個體或社會因素的干擾,有利于保護個人隱私和言論自由,也有助于更好地交流思想傳遞情感,大學生希望通過新媒體交流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獲得他人的尊重,尤其是老師的尊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體創造雙向平等,靈活愉悅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實現了有效的信息溝通。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通過新媒體的虛擬性、技術性和流動性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推動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同時也收獲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而這些研究成果通過新媒體的快捷的特點,讓更多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相互交流,開拓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視野。
(2)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新媒體是處于一種時間、空間資訊無屏障狀態,信息的發布和使用比以往更加自由,具有不確定性和難以控制性。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違反社會公德,各種錯誤有害不符合事實的信息也在不斷增多,這些往往會導致出現一種新型的信息犯罪行為,甚至資產階級消極思想趁機進行大肆傳播和滲透。大學生尚未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缺乏理性的判斷能力,很容易被動地接受外界信息,分散注意力,縮小思考空間,影響個人思想觀念和道德認知,導致大學生形成不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媒體超越了時空的界限 ,形成了一個虛擬的空間。對受眾而言,就存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兩種生存空間。手機短信,博客,網絡論壇,社區等都具有明顯的虛擬性,大多數學生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進行交流,在張揚個性、展現自我時,個人發布言論的自主性大大提高,言行得不到規范,真實性難以保證。容易使其放縱自己的行為,忘卻社會責任,擺脫現實社會諸多人倫道德約束,部分學生整天沉溺于虛擬空間,而這與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存在較大差距。在現實與人交往中容易產生緊張孤僻、厭倦生活、長此以往將會出現個體的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現象。
(1)主動建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將新媒體帶來的挑戰轉化為機遇。思想政治教育者應主動占領新媒體陣地,努力加大對新媒體宣傳陣地建設的支持力度,通過互聯網絡、手機網絡、電視網絡三網融合形成的嶄新的信息傳播平臺,構建新媒體服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開發融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受學生喜愛的媒體空間。要利用新媒體技術,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充分發揮其引領大學生思想,傳播先進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的作用。同時要通過構建“網上黨校” 、“網上團校”、“理論學習”、“時事政策”等思政網站,完善校園網絡。校園網絡要堅持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和校園生活實際,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積極解決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打造教育核心隊伍,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變化。新媒體技術的快速更新,往往體現為新媒體操作技術、外在形式和交流方式的更新。新媒體技術的頻繁更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思想觀念的轉變、信息技術的操控、交流方式的改變以及心態上的適應等。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別是輔導員培養,既要能夠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又能夠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大學生思想工作者必須不斷適應新挑戰,適時調整,有所創新,才能夠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采取有效措施,對大學生的思想加以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變化,樹立全面育人的觀念,面向全體高校教職員工開展信息技術培訓,打造理念先進、思維活躍、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提高工作業務水平。
(3)探索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從長期的面對面的教育方式逐漸轉變為“鍵與鍵”和“面對面”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者應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生的網絡活動中去,通過與網民的互動交流,把教育的內容滲透進去,從而發揮對教育對象的言行的引導作用。不斷創新和大學生的虛擬空間交流方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樹立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象的理念 構建學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使思想治教育工作者和學生處于一個共同的教育平臺在共同學習中共同進步 在交流碰撞中開拓創新。因此,在以網絡為主體的新媒體空間中,應有意識地培養一支以輔導員為主體及部分優秀學生參與的網絡輿論評論員隊伍,充分樹立其在信息交流空間中的威望,利用輿論領袖的影響力,引導和強化主流言論,發揮虛擬空間對學生的正面引導和教育功能。
(4)加強正面教育引導,構筑起和諧的師生關系。新媒體技術的開放性導致信息繁雜 ,以致虛假信息、不良信息泛濫。大學生在成長階段中產生的“獵奇”心理以及對權威信息的質疑與排斥心理 ,使大學生更容易對虛假或不良信息產生興趣,造成價值取向受干擾。針對新媒體時代的特點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規律與要求,教育者應幫助大學生學會認識和分析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積極鑒別紛繁復雜的信息。引導大學生樹立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與自我教育和學習的觀念,引導其積極自主參與整個教育過程,接受教育內容和要求,自覺地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從而達到受教育者不斷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的教育目的。 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努力增強教育者的服務意識,樹立民主化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充分發揮教育者主體作用的同時,著力激發和引導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使師生互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形成教育者與學生協同學習的模式,構筑起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 。
(5)加強媒體監控,增強道德和法制教育,培養學生自律意識。由于以網絡為主的新興媒體是獨立的、開放的、所以它的信息難以掌控。而大學生在新興媒體上又具有隱蔽性、匿名性的特點,加之目前網絡監控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制度法規,完善新媒體發布信息的監控機制,從信息源頭把好關。高校要建立健全校園媒體信息的監督機制,通過建設網絡虛擬組織、設立網絡管理員等方式加強信息傳播的監管力度。要培養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法律意識,加強大學生網絡倫理,法制教育使其具備網絡法制意識,樹立正確的信息道德觀念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網絡垃圾的侵蝕,做到不搞侵權、不看黃毒、不做黑客。依靠大學生自身的自覺性和自律性依靠發揮自身內在的人格力量來抵制有害信息的浸蝕。要增強大學生的網絡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識別網絡陷阱的能力,幫助他們明辨新媒體環境下的合法與非法、有罪與無罪等問題。通過培養學生的信息鑒別能力和思想政治素養,最終實現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自教自律。
綜上所述 ,在新媒體環境中,思想教育工作者努力把握規律性、提高預見性、注重實效性、增強自覺性,提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切實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 ,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的數字化建設。開發融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受學生喜愛的新型媒體空間 ,逐步構建適應新媒體發展需要的、立體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
[1]韓建哲,黃長春.以網絡為主的新興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創新應用[J].中國集體經濟,2011,(4).
[2]張錦福.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