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福
(六盤水市盤縣紅果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貴州 盤縣 553537)
盤縣地勢西北高,東部和南部較低,中南部降起。由于地勢的間隙抬升和南北盤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內層巒疊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2.4%,丘陵地占9.2%,壩地占2.4%。其中較好的耕地僅3133hm2,占耕地面積的10%,多分布在海拔1,000~1,900m之間。由于山地多,平地少,交通不發達,農業機械化 起步晚等原因,使盤縣的農業機械化一直處于停滯狀態,僅在盤縣的保田鎮、劉官鎮、西沖鎮等少數幾個鎮有少量實行機械化,機械化普及率還不到全縣耕地面積的5%。由此可見,盤縣實施農業機械化任務的艱巨性;同時也看到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掘。
(1)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應用,極大地提高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和農業綜合生產力。盤縣縣2010年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僅達到5%,農機化綜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種、收、植保、運輸等高勞動強度的生產環節中替代了70%的人工勞動,改變了傳統農業種植模式;通過機械化耕作,增加了耕地的復種指數,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強了抗御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加了糧食產量。通過機械深松整地,改良了土壤結構,推行秸桿還田機械,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和肥力,推動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有效途徑。國家和各級政府都高度關注“三農”問題,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政策相繼出臺,補貼力度逐年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向深度發展,農業機械邁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一批新型農業服務組織與農戶聯手打造的規模種植基地蓬勃興起。
(3)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前提是實現農民增收,而農機化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關鍵。第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第二,農業機械化作業為農民實現了節本增效。使用農業機械,極大降低了農民的生產成本,減少了農作物收獲的損失,增加了農民收入。
(4)改善了農村生產條件。農業機械作為農業科技的載體,為促進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種植提供了物質保障,改善了農村生產條件,把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把農業從落后的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
(5)加快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全縣農機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業的耕作模式,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根本轉變。新機具、新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使農業“耕、種、收、管”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減輕了農民勞動強度。
(1)農民思想觀念不夠解放農民傳統的耕種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目前,許多農民對科技含量高的農業新機具、新技術的接受處于猶豫觀望狀態,這種觀念不利于市場經濟和農機科技的發展。
(2)作業成本較高,農民熱情低,目前油料漲價、機車空行程多、機車老化耗油增大等因素使農民使用農機的積極性降低。
(3)農機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服務體系不健全。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缺乏服務手段,單槍匹馬的農機仍占絕大多數,農機作業市場信息不暢,影響了農機具的利用率以及農機作業的推廣。使服務水平與農機現代化水平不相適應,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發展,不適應市場化的需要。
(4)財政投入依然不足。農機安全監督管理、農民機手培訓、新技術推廣經費不足,農機安全生產存在隱患,農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步伐相對緩慢,機手效益不明顯,挫傷了農機經營戶的積極性,同時農機服務體系缺乏扶持基金,農機服務能力提高不快,農機基本建設資金不足等問題比較嚴重。
(1)與時俱進,樹立和落實科學的農機發展觀。一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農機化發展的主體是農民,這就要求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首創精神,切實調動農民購買農業機械和開展農機作業的積極性,不斷減輕農業勞動強度和農產品生產成本,切實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樹立實事求是的觀念。充分發揮政府及職能部門的規劃指導、技術服務、資金投入和組織協調等方面的引導作用,根據我縣各鎮區不同地理條件、生態特點,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區分輕重緩急,抓好重要季節、主要作物、關鍵環節和重點區域的農業機械化生產。三是樹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觀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作業效率和經濟效益,讓農民充分感受到農業機械給他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進一步激發他們發展農業機械的強大源動力。四是樹立資源優化配置的觀念。遵照規模經濟理論,依靠資源重組和優化配置,發揮規模化優勢,培育農業機械跨區域作業市場,提高農業機械作業的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
(2)統籌發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要把推進農業機械化納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民投入為主體,農機合作組織投入為方向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農機投入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支持農機化事業,鼓勵各種經濟組織和個人投資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動員農民組建農機合作社,將資金集中起來,以合作社為單位購買機具,開展經營,使農機化事業與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因地制宜,推動農業機械化科技進步。加強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以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種糧大戶、農機大戶、農機科技示范戶為主體,農機生產流通企業為補充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功能齊全的農機推廣服務網絡,推動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機科技人員和農民的素質,通過法規、政策、資金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農機化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