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潔,張忠潮,彭剛紅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低碳經濟和低碳的生活方式本是近幾年興起的新潮詞匯,國內也開始出現關于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普遍都是關于城市低碳,涉及農村相對較少,人們大都認為 “高密度的城市環境和高頻率的各色活動使城市對資源有巨大的需求,它們承擔著發展低碳經濟的重任”。人口。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農村低碳化研究是大勢所趨,農村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研究對國家社會、環境保護、農民利益保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社會正義的含義及對農村低碳化研究的要求。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認為:正義的對象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即用來分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劃分有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和負擔的主要制度。“人們的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體制和一般的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和影響,也受到人們出生一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和自然稟賦的深刻而持久的影響,然而這種不平等卻是個人無法自我選擇的。因此,這些最初的不平等就成為正義原則的最初應用對象?!惫P者認為,羅爾斯的正義是最少受惠者的平等,即在一個社會結構中,盡力通過某種補償或是社會資源再分配的方式平衡社會成員之間地位上的不平等。羅爾斯的正義原則的排序時自由優先;正義對效率和福利的優先;以及正當對善的優先。
按照羅爾斯的理論,農民在我國處于環境權益的最少受惠人的位置,在此等狀況下實現正義的方式便是通過某種補償或是再分配給予最少受惠人的農民以地位上的不平等的彌補,并且根據差別原則的要求,在中國環境權益的分配應該適合于最少受惠者農民的利益。也就是說,在我國農民的環境利益應該是優先受到保護的,只有這樣才符合正義的要求。
農村低碳化研究符和環境正義的要求的。所謂的低碳經濟是指依靠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而低碳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經營中排放最少的溫室氣體,同時獲得整個社會最大效益的農業綠色生產模式,其目的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約有限資源,改善農村環境,實現我國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節發展。從上面兩個概念我們可以看出,農村低碳化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節約資源、實現資源的長期利用,改善農村環境,實現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2)環境正義的含義及對農村低碳化研究的要求。所謂環境正義,是指人類不分國籍、種族、文化、性別、經濟狀況或社會地位,都同等地享有安全、健康以及可持續性環境的權利,而且任何人都無權破壞或妨礙這種環境權利。這一概念首先出現在美國,它的出現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環境正義可以分為3類:國際環境正義、國內環境正義、代際環境正義,本文涉及的環境正義指的是國內環境正義。
環境正義理論發展到現在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有:一國內公民不論民族、文化、職業、健康、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或社會地位等的差別,都同等地享有安全、健康以及可持續性環境的權利。環境正義理論具體到農民環境權益上要求便是在國家范圍內,不能因農民的職業、民族、文化、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等的因素,而妨礙農民享有同等于城市公民的安全、健康和可持續性環境權利。
農村低碳化研究的性質是為了保護農民的環境利益,引起社會對農民和農村環境權益的關注。在當今社會中農民作為環境權益的最少受惠者和環境權利不平衡的受害者,其環境權利和環境利益理應受到社會的加重保護,而引起社會的重視是第一步要做的,農村低碳化研究為此而存在,因此,農村低碳化研究符合社會正義和環境正義的要求。
農村和農業是連接人與自然的主要紐帶,是自然資源、生態服務功能的主要提供者,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隨著農業科技推廣和產業化經營步伐的加快,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改善,傳統農業正迅速向現代農業轉變;畜牧業均是個人自由散養模式,規模普遍不大,但是畜禽養殖污染十分嚴重;鄉鎮企業大都采用高污染、高能耗的礦物質燃料,碳排放含量極高,其經濟效益越來越不能彌補其環境破壞力。
這些現象和問題的出現和發生證明:
(1)農村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有非常合理的地方也有是可以并且有提升空間的,例如蔬菜大棚,眾所周之,蔬菜大棚是采用溫室的原理建構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很高,但是目前我國溫室大棚從建造、種植方式、收獲方式等等都采用非常粗放的管理方式,造成大量勞動力的流失和資金等各方面的投入,二氧化碳的消耗量非常大。但是,這些方面都是可以改進的,由于思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制約了這些改進的發生,而農村低碳化研究便是要促進這種改進的發生。
(2)盡管農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不上城市,但是農村每噸二氧化碳排放而產生的經濟利益相對于城市每噸二氧化碳排放所產生的經濟利益少很多,也就是說,農村二氧化碳排放的利用效率是很低的,農村低碳化研究并不僅僅是為了探尋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總量,還包括如何提高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利用效率,這對于農村二氧化碳排放是非常有必要的。
(1)農村低碳化研究能夠提升國家的軟實力。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我國提出了到201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實現森林覆蓋率達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爭取達到16%等一系列目標。雖然現在2010已然結束,是否已經實現預期的目標還不清楚,但是必須認識到的是,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降低關系到我國在國際上的國際形象和國家威信,而農村低碳化的進程不僅僅從數量上還從范圍和程度上表明我國進行二氧化碳減排的決心和力度,這有利于維護我國在國際上的威信和形象。
農村低碳化研究是屬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我國自從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口號到各種措施的實施,都偏重與城市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可持續發展遲遲沒有進步,距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的實現還有很遙遠的距離。而我國農村低碳化研究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最新的辦法,農村實現低碳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對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其巨大的促進作用,從而對全國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起推動作用,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國范圍內能夠成為一個整體,而不至于畸形。
(2)農村低碳化研究能夠為農民保障長期穩定利益,提升農民的素質。我國農村現行的生產生活方式既有非常低碳合理的地方,也有高碳需要改進的地方,最關鍵的是我國現行的生產生活方式大部分都實行非常粗放的、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發展模式,這對于農村長期穩定發展十分不利,因為資源總會耗竭到沒有東西利用,環境總會惡化到無法供人生存,高投入-低產出的模式總會走到盡頭,當一切來臨時,還是對農民利益的損害。因此,現階段開始農村低碳化研究,探尋農村資源長期利用之法,找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對于日后農民和農村的長期穩定是非常有利的。
農村低碳化的過程還能夠促進農民素質的提高:實行低碳化,便是對人與環境的關系的認知和改觀的過程,可以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低碳化的經濟發展,能夠提高農民的經濟思維方式;低碳化的生活方式的推行,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習慣,促進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狀況的提高,并且可以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促進文化水平的提高。
(3)農村低碳化研究,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推行農村低碳化研究與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首先,農村低碳化推行可以給農民提供環境保護意識,農村低碳化的過程就是農民對于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等等意識的認識和轉變的過程,農民認識到低碳化的重要性,就是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其次,農村低碳化本身便是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部分,因為目前二氧化碳的高排放是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的最大推手,推行農村低碳化,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保護了環境,這在區域環境內最明顯,但是對于我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也有促進作用。
[1]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4).
[2]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7).
[3]約翰·羅爾斯.正義論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2).
[4]方涵.低碳經濟概述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經濟視角,2009,(3).
[5]錢海燕,樊哲文,方豫,等.江西省發展低碳農業的潛力分析[D].第三屆全國農業環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10)
[6]劉俊平.山西省農田金屬污染生物防治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6,(6):45-48.
[7]杜受祜.低碳農業:潛力巨大的低碳經濟領域[J].農村經濟,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