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偉
(雙遼市遼北街農科站,吉林 雙遼 136400)
農業問題一直是影響中國發展的關鍵的一環。中國地大物博卻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在美國一個農民可以養活60個非農業從事者,而中國一個非農業從事者的背后就需6個農民的支持;中國毫無疑問是一個農業大國,可絕不是農業強國。近年來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WTO對中國的約束以及自然因素的異常都影響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因此,對中國農業在這些因素共同交織成的網絡下的現狀進行分析顯得非常必要。
(1)中國農業歷史底蘊豐富。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有幾千年的農業耕作歷史。能保證這么長的耕作時間,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幾千年的耕作歷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使中華民族世代繁衍不息。中國農業歷史悠久,歷代明君無不以發展農業生產、豐盈糧庫為立國根本;農民的技術水平高、經驗豐富,因此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幾千年來中國勞動人民總結的關于氣象、天象等如何影響農業收成的俗語。中國的農歷、節氣等在民間的廣泛應用就是古代勞動人民將經驗升華的智慧的結晶。
(2)中國農產品產量豐富、種類繁多。中國幅員遼闊,總耕地面積大且有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的土地、氣候等條件。中國現有領土960萬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占世界總數的7%左右,無論是時差跨度、日照時間、溫度差異,還是氣候、水源、風力等自然資源的差異都很大。這就決定了中國農產品產量豐富、種類繁多。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農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突出特征是國家糧食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副食品生產和供應豐富多樣,農業經濟呈現出勃勃生機。
(3)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中國的農業生產邁進了機械化生產、現代化管理的嶄新時代。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了中級階段,隨著中國農業的持續發展,中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還將保持前進的勢頭。總之,鋤禾日當午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4)中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比較優勢顯著。所謂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即以勞動資源為基礎的農產品,主要包括各種畜產品、水產品、園藝產品及加工食品等。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導致成本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比較優勢較為顯著。
(1)中國農產品質量差。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眾多,有限的土地、江河湖泊、森林等農業基礎需要養活規模龐大且不斷增長的人口,這就必然導致了我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時候重量不重質。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科技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不少地區農業產品的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甚至形成了一些優質品牌。但這畢竟是小范圍的,與美國等農業強國相比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中國農產品的整體質量水平仍有待提高。
(2)中國農產品分布不均。中國幅員廣闊,經、緯度跨度都很大。不同的日照時間、氣候、晝夜溫差、降水等適應于不同的農作物,中國農產品分布極為不均。
(3)中國農業生產采用小農業耕作方式,成本高。造成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過高有很多原因:生產的單一性、規模小、基礎設施差。生產的單一性是指生產者往往只生產一種農產品,而忽視了生產過程中彼此交叉的各個環節。要降低成本必須注重生態立體循環生產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各級生產的廢料能夠得到重復利用。減少從外界購買的費用,從而降低成本!規模和基礎設施的問題也是中國農業的弊病。而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生產經營模式上有所改變。在美國,一人能種幾百畝地,養活幾百人,而在中國,一個人也許最多只能養活一家人。相比之下,美國實施的大規模的生產模式以及擁有先進的基礎設施。
有別于其他農業發達國家的大農場式的大農業耕作,中國施行的是以戶為單位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屬于典型的小農業耕作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很難進行規模生產,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這就造成了中國農產品的高成本低利潤。
(4)中國人口眾多,農產品人均產量低。
中國農業發展盡管取得了令人喜悅的成績。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小覷。
(1)中國人口是最多、占的比例很高,但是中國可以用的農地非常少,用這么少的土地養活這么多的人肯定是一個大的挑戰。
(2)如何確保農業持續發展。農業經常面臨災害,如干旱、沙漠化,蟲害、水資源匱乏等等。
(3)外來品種對本地品種的影響很大,可能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近年來某些食品對國外的依賴性,達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特別是大豆。大豆按說是從中國開始的,但是現在我們的大豆,主要依賴于國外進口。我們雖然禁止種轉基因大豆,但是我們吃的都是轉基因大豆。如早稻,它無需專門灌溉就能成活,而雜交水稻每畝需抽數十立方米水進行灌溉;許多本地玉米幾乎從不生蟲不用打農藥,政府推廣的雜交玉米必須多打藥、多施化肥才能保證產量。
(4)近年來農業產量在穩定的增長,但是達到這樣的狀態是花了很高的代價。如除草劑、肥料污染了我們的生活環境。
(5)從收入結構來看。農民難以從農業中獲益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從農村居民收入結構來看,1995~2006年間,家庭經營純收人占人均純收入比重從71.4%下降到了53.8%。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比重從22.4%增加到38.3%。一方面,這體現了農村居民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了;另一方面,更反映了農業的危機,預示著農業發展的難度。20世紀90年代末,農村居民家庭純收入的絕對數連續下降了3年。歷史證明,農民生活最好過的時候并非是普遍外出打工的年頭,而正是農業方面收入增長迅猛的時期。農業收入的躑躅不前將是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頸”。
(6)生存壓力之下。農民和土地的關系越來越緊張,農耕文明面臨消亡的局面。農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核心,但長期以來,由于政策導向和生存壓力所迫,農民通過到大量施用無機化肥的辦法來維持農業生產的高產量。這僅僅意味著掠奪土地技巧的進步,而其實農民并不關心土地的生產力,農民與自然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7)盲目追求產量的發展方式引發危機。農業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從80年代起,中國農村就普遍采用了依靠化肥、農藥大量投入的無機耕作技術,這雖然對提高糧食產量,緩解糧食與人口的矛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這種技術也帶來了新的環境問題,而且使農業成本越來越高,農產品品質越來越受到市場的冷落,因而目前農業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都比較低下。例如集約化養畜養禽,它曾經極大地提高了畜牧業的生產力水平,但它的弊病也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