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歡
(河南省天域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河南 潢川 465150)
園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同其它文化一樣,輝煌燦爛,絢麗多姿,而且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影響深遠,飽含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尤其是園林中蘊藏之意境更是耐人尋味,讓人流連忘返。
中國古典園林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及至秦漢時期的發展,則完成了從商、周的園、囿向秦、漢宮苑和私家園林的轉化。苑是在一個廣大地域內包羅著多種多樣生活內容,內涵更為豐富的多功能大型皇家園林群體的集合。從苑的內容與形式看,基本是繼承了古代囿的傳統發展而來的,同時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豐富了游憩生活內容。而秦漢的宮苑是在圈定的一個廣大地區中的囿和宮室的綜合體。無論從內容、形式、構思立意,以及造園手法、技術、材料等各方面,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應該說是真正具有了我國園林藝術的性質。中國現代公園在群體結構上是以1949年以來營建的大量新型公園為主,也包括歷史上遺留下來經過整理改造的園林,如北京的北海公園(原為宮苑)、八大處公園(原為寺廟園林)和蘇州拙政園(原為宅園)。在當時的園林布局中,樹木花草、水景泉池、假山疊石普遍運用,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加以改造,“自然山水,人工為之”,注重園林的景觀效果,造園手法得到較大發展。這種人為的園林山水造景的出現,為以后的山水園林藝術設計與發展開創了先例。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歷史:中國造園藝術,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白天開”的目的,是在批判性地繼承前人創作的基礎上而有所創新,以此推動中國園林不斷向前發展演變。它深含著中國文化的內蘊,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藝術珍品,是中華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體現,今天仍是我們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絢麗事業。中國現代公園在園景創作手法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逐步有所創新。就山水創作而言,中國自然山水園的藝術傳統得到了發揚。古典園林既是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講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園林文化可分為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兩個層面。園林中建筑、山石、水體和植物等構成了園林物態文化的主體,而透過園林物態構成要素所反映的心理意識、思維模式、價值取向以及審美特征等原則是園林心態文化的具體內容。絕大多數新建公園都采取自然山水園的形式,構景主體是山水,因山就水布置亭榭堂屋、花草樹木,例如西安興慶公園和上海長風公園。就植物造景而言,對植物題材的運用,如同對山水的處理一樣,首先通過對植物形態和生態習性的認識所激發的情感來表現植物的個性特征,其次是注意種植位置。
園林的產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文化的大背景下,由思想而指引人的活動,進而產生空間構造。儒家以積極的人世態度,關心社會及個人道德修養,維系中國傳統社會等級秩序中國人自古崇尚“天人合一”的觀念,加之儒家的“仁愛”等觀念,使人們對自然情有獨鐘,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花木呵護與培育,有所謂“園,所以種樹木也”之說。老莊思想主張無為,應順從自然,追求萬物和諧。在私家園林及道觀園林的建造中,表現為祟尚自然、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佛教則勸人向善也就是人與宇宙合一的精神。禪宗以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對一些花木,有出于宗教意義的偏愛,如菩提樹、蓮花等。風水說源于易學的陰陽學說,其核心就是強調整體環境模式,認為建筑周圍山上林木茂盛為吉,并種“風水林”以聚氣。古人對庭園等的周邊環境的重視遠重于建筑物本身,風水說的總原則是為了舒適,借以保證建筑環境的清潔和寧靜口。“東種桃柳,西種梔榆,南種梅棗,北種柰杏”等,看似無稽之談,實則多為植物生長特性總結。不過,風水說大多具有封建迷信糟粕的一面,如有人以傳說杜鵑鳥啼血而認為杜鵑花不吉利,雨打芭蕉聲凄愴而認為多種招祟等,唯心地對花木加以好惡。歷代以來,儒、釋、道三家互相寬容,一起發展,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雖有所偏好,不過仍普遍為中華民族人文思想的綜合表現,對中國的園林植物配置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促進了傳統名花的形成,如十大名花之說,各地市花的評選等,莫不是教化歷代相承的緣故;但另一方面,在花木配置上也形成某種定勢,如小窗芭蕉、水岸楊柳、山植松柏、水中放蓮等。由于生活要求與社會環境的變遷,對于古典園林確有其反思的必要,但是在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挑戰,現實與傳統的聯系變得越來越脆弱的今天,如何繼承與發揚民族傳統,似乎更值得深思。
中國各地公園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地方風格。例如,廣州公園的地方風格主要表現在:植物造景上情調熱烈,形成四季花潮;園林建筑上布局自由明朗;山水結構上注重水景的自然式布局;擅長運用塑石工藝和“園中園”形式等。哈爾濱公園的地方風格主要表現在:采取有軸線的規整形式平面布局;園林建筑受俄羅斯建筑風格的影響;大量運用雕塑和五色草花壇作為公園綠地的點景;以夏季野游為主的游憩環境;冬季利用冰雕雪塑造景等。就園林建筑而言,力求把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注意建筑類型與山水環境之間的有機統一,并主要采取了民族形式,在空間構圖、比例尺度和結構工藝上,也引用了現代的建筑藝術手法、材料和施工技術,出現了大批神似傳統形式的現代園林建筑,例如杭州曲院風荷公園和桂林蘆笛巖公園。
[1]沙新美.傳統文化對蘇州造園藝術的影響[J].安徽建筑,2008,(2).
[2]水源,李靜.試析中國古典園林的文化底蘊[J].安徽農學通報,2006,(4).
[3]尹家琦.試比較宋代南北方的造園藝術[J].安徽建筑,2008,(6).
[4]謝彩云.中國古典文人園林藝術的產生與發展[A].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二)[C],2008.
[5]鐘曉輝.風景區人文景觀建設——以福州鼓山風景名勝區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08,(19).